《論語》——學而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本篇共16章,主講修德、為學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正如朱子的理解:“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本篇內(nèi)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學行合一”“君子務本”;“吾日三省吾身”;“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悅)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對西周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禮樂制度及君子六藝和詩、書等文化典籍的學習。
③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可解釋為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在這里可譯作“適時”講?!傲暋?xi):繁 體體字:習,會意字,從羽從白,與鳥飛有關(guān)。本義為小鳥反復地試飛??梢隇閷嵺`、應用,即學以致用的意思。④說:音yuè,同悅,指愉快、高興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⑦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⑧慍:音yùn,惱怒,怨恨。
⑨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一般有兩解:一指當政者,《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倍缚鬃有哪恐欣硐肴烁竦幕恚瑸榈虏偶?zhèn)涞娜?,《中庸》記載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具備“三達德”:仁、智、勇。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禮樂文化知識),并能在恰當?shù)臅r候加以實踐應用(學以致用),不也是很愉悅的一件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共同學習提高,不也是很令人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你,你卻不生氣,這難道不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作為論語的第一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從“學而時習之”的自修,到“有朋自遠方來”的“以友輔仁”,再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境界,它講述的是一個人學而為君子的過程。作為《論語》的開篇語,本章反映了孔子終身學習、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友輔仁以及學而為君子的為學、修身及教育理念,是治療當下應試教育弊病的一劑良藥。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悌)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務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歟)⑧!”
【注釋】
①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學生,魯國人。比孔子小33歲,一說小13歲。前一說較為可信?!坝凶印笔菍τ腥舻淖鸱Q,《論語》一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共有四人有被稱子的記錄,分別是:有子--有若;曾子--曾參;冉子--冉求;閔子--閔子騫。以有若、曾參稱子的次數(shù)為多,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是由曾參和有若的弟子所編纂。
②孝弟: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孝、弟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所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孝的古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本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yǎng)父母。又引申指晚輩在尊長去世后在一定時期內(nèi)遵守的禮俗,或引申指孝服。悌,本指敬重鄉(xiāng)中長輩,后指敬愛兄長,引申為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傳統(tǒng)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但是孝悌并不是單方面的義務,儒家更講求整個家庭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統(tǒng)一,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⑥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⑧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在家里)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卻好犯上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好犯上,而喜好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修身立世務求從根本做起,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chǎn)生了。孝敬父母、兄友弟恭,這是一個人為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子在此章繼承了孔子的“仁道”思想,提出了“孝悌是為仁之本”的理念,指出了“孝悌”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正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保ㄗ鹁醋约旱拈L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里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里的兒女。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fā),要統(tǒng)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轉(zhuǎn)動東西那么容易了。)
一個連自己父母兄弟都不愛的人枉談“博愛天下”恐怕只能是一場政治作秀!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孔子所倡導的“忠”“孝”思想,與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所宣揚的“愚孝”“愚忠”的根本區(qū)別。后世一些所謂的“忠孝”觀念可能正是孔子所批判的“不忠不孝”。為了正本清源,堅定文化自信,在這里,我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閱讀一下《荀子》子道篇,從中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對“孝”“忠”等傳統(tǒng)儒學道德規(guī)范的解析。
國家國家,國是由千千萬萬個小家組成的,一家不治,何以治邦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和萬事興,孝悌也者,家國社會安定繁榮之基也!
附錄《荀子》子道篇節(jié)選:
原文: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堯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譯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對上順從,對下厚道,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做人的最高準則。如果能根據(jù)禮義來安排志向,根據(jù)法度來指導自己的言論,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備了,即使是堯舜這樣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在這上面有絲毫的增益了。
原文:
孝子所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命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故勞苦、雕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雖見惡于其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
譯文:
孝子不服從命令的原因有三種: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危險;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忠誠;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受到恥辱,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光榮,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奉行道義;服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像禽獸一樣野蠻,不服從命令,就會使父母的行為富有修養(yǎng)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從而不服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服從而服從,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這服從或不服從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誠守信、正直老實地來謹慎實行它,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古書上說:“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勞苦憔悴時也不能夠喪失對父母的恭敬,遭到災禍患難時也不能夠喪失對父母應盡的道義,即使被父母憎惡時仍能不喪失對父母的愛,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对娊?jīng)》上說:“孝子之孝無窮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xiāng)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
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 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認為怎樣?”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了。先生又能怎樣回答他呢?”
孔子說:“真是個小人,你不懂啊!從前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要有了四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疆界就不會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了三個敢于諍諫的大臣,那么國家政權(quán)就不會危險;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兩個諍諫的大臣,那么宗廟就不會毀滅。父親有了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了諍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弄清楚了應該聽從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順、叫做忠貞。”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鼻珊土疃际敲篮玫囊馑?。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那種為了自己的私心)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以迷惑人)的人,是鮮有仁德的?!?/span>
【評析】
巧言令色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而利用花言巧語去迷惑他人一種行徑,這種做派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欺詐行為,那里會有什么仁心可言?時至今日,巧言令色者仍在大行其道,有些人總是感動于他們的花言巧語,而對一些逆耳忠言置若罔聞,進而做出一些親著痛的蠢事,是在可悲可嘆!
正如網(wǎng)上一段言論所說的那樣:“那些巧言令色之人,總會巧妙地給自己穿上一套華麗的外衣,用以迷惑他人。在他們花言巧語、和顏悅色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個貪婪自私的心和骯臟卑劣的靈魂。若非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這些小人才沒工夫給你賠笑臉說好話呢?!?/span>
對于這種行徑,孔子告誡我們要“聽其言,觀其行”,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苯?jīng)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考察,我們也就可以看清一個人有沒有真正的仁心了。孔子對“巧言令色”這種行為有著深刻的洞見,所以向我們發(fā)出了“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忠告。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谖嵘?。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曾子(約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術(shù)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 ,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鬃油砟甑茏又?,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大概少孔子46歲,以孝聞名 ?!妒酚?/span>·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痹诳组T,曾子的弟子最眾,影響最大,曾子傳子思(荀子認為,子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故曾參在儒家“道統(tǒng)”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父曾點,字皙,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②三?。菏。ㄒ簦睿纾?,檢查、察看,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③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不同于后世對君主的“愚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④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⑤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有實踐、應用,學以致用的意思。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來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沒有做到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沒有做到誠實可信?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沒有做到身體力行?”
【評析】
本章的主題是反躬自省,曾子繼承了孔子的“省身說”,具體從“忠、信、傳習”三個方面來反省自己的日常言行,為后學們提供了一個加強自我修養(yǎng),以期塑造理想人格的具體方法。正如朱子所言:“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span>
對于追求君子人格的人來說,曾子的“三省說”具有其永不磨滅的精神及實踐價值。
【原文】
1.5 子曰:“道(導)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p>
①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④愛人:是孔子所倡導的仁政的具體表現(xiàn),即“仁者愛人”,泛指愛一切人。
⑤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要領(lǐng)導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需要帶著敬畏心去處理政事并且要取信于民,節(jié)制自己及國家的用度而又愛護人民,要按照農(nóng)時節(jié)令來合理地役使民眾。(征用民力要尊重農(nóng)時,不要耽誤耕種、收獲的時間而傷財害民。)
【評析】
本章中,孔子針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并且?guī)е次沸膩硖幚韲腋黜検聞?,恪守信用;?jié)約用度,愛惜民力;要按照農(nóng)時節(jié)令來合理地役使民眾。
《孔子家語·致思》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子曰:“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捍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御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如之何其無畏也?!保ㄗ迂曄蚩鬃诱埥讨卫砻癖姷牡览?,孔子說:“要謹慎恐懼,就如同提著腐爛的韁繩駕御一輛兇猛的馬拉的車一般?!弊迂晢柕溃骸盀槭裁慈绱私淇謶帜??”孔子說:“駕車馭馬能否順暢通達皆取決于人,用正確的方法引導,那么御車的馬就聽自己的;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引導,那么它們就會變成我們的仇敵。因此,哪能沒有敬畏之心呢?”)這段記載很好的詮釋了孔子對“敬事”的解讀。
敬忠職守,取信于民,凡事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是一名合格的執(zhí)政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政治素養(yǎng),也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不論何種社會制度,孔子所提出的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都有其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孔子的要求看似淺顯,卻立意深遠,試問當今世界,又有幾個政治家可以問心無愧的說,他都做到了呢?!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悌),謹④而信,泛⑤愛眾,而親仁⑥,行有余力⑦,則以學文⑧?!?/p>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入”與下文的“出”,泛指家里家外。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抖Y記?內(nèi)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而言。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
④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⑤泛愛:廣泛的愛護,有博愛之意。
⑥仁:仁即仁德,或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躬行之后,還有余力,有閑暇時間。
⑧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出門在外,要尊敬師長愛護弱小,言行要誠謹守信,博愛眾人而親近仁者。這些都躬行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知識(以增加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span>
【評析】
本章很明確的表明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行”在前,“文”在后,先修身,后學文,亦即“做事先做人”“德才兼?zhèn)洹钡慕逃砟睢?/span>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觀念的修養(yǎng),即先加強“質(zhì)”的修養(yǎng)并身體力行,行有余力之后,再去學文,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鬃右?/span>“質(zhì)”為本,文質(zhì)并重的教育理念,放到今日亦有其深遠的社會意義。
【原文】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br>【注釋】
①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四科中位居“文學科”第二名。孔子去世后,他移居魏國西河一帶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魏文侯尊其為師,開創(chuàng)了變法經(jīng)世的“西河學派”。戰(zhàn)國時期一批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名士如李悝、吳起、商鞅及田子方、段干木,俱出門下或受其影響。使魏國一躍而為戰(zhàn)國初期第一強國,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yè)的基礎(chǔ)。
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③易色:“賢賢易色”歷來有多種解釋,“易色”兩字分歧頗多。第一大類:把“色”字解讀為“女色”,把“易”字解讀為“取代”“改變”“輕視”,以朱熹《四書集注》為代表,“賢賢易色”解讀為: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從而衍生出了最常見的以下幾種解讀:一,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二,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三,重視德行替代重視容貌;四,尊敬賢者,輕視美色。
第二大類:把“色”字解讀為“女色”,把“易”字解讀為“如同”,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尊重賢者;即“以好色之心好賢”。
第三大類:“色”字解釋為“態(tài)度”,“易”字解讀為“改變” “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yǎng)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tài)度也自然隨之而轉(zhuǎn)。以南懷瑾先生為代表。
筆者認為子夏為孔門“文學科”高足,捻詞用句應該極為準確,而且應該易懂,在此,筆者斗膽把以上幾種解讀回譯為《論語》通用語,以供各位老師參考:
第一類“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回譯為:“賢賢輕色”或“重賢輕色”為好。
第二類“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尊重賢者”回譯為:“賢賢如好色”或“好賢如好色”為好。
第三類:“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yǎng)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tài)度也自然隨之而轉(zhuǎn)?!被刈g為:“賢賢正色”為好。
依筆者看來,以上三種解讀均不夠準確。那么,“賢賢易色”的真正含義是怎樣的呢?
我們知道,“賢賢”是對待賢者的一種態(tài)度,“色 ”字在《論語》里也有解讀為“態(tài)度”,引申為“和顏悅色”講,如“色難”“巧言令色”等,筆者認為,這里的“色”字亦是同解。而“易”字又可解析為“和悅”,“平易、和易”(態(tài)度謙遜和藹,溫和平靜;)。在《論語》里易”字又可引申解析為“(儀文)完備周到”,如“喪,與其易也,寧戚?!本C上所述,筆者認為,“賢賢易色”解析為對待賢者的態(tài)度,即“敬重賢者,態(tài)度謙遜平和,見賢思齊?!彼坪醺鼮榻咏酉牡谋疽?。
④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如果敬重賢者,態(tài)度謙遜平和,見賢思齊;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心力;服侍君主,能夠舍生忘死;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是一個很有學養(yǎng)的人。”
【評析】
“賢賢易色”是君子處世的正確態(tài)度,在子夏的觀念里,“賢賢易色”是一種學養(yǎng),評價一個人有沒有學養(yǎng),不是看他讀了多少書,而是看他對待賢者的態(tài)度。反觀當下,有些新銳人物或某些國家是這樣做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諂權(quán)媚勢、追錢逐利”“見賢思謗,見不賢而鳴鼓開罵焉?!蓖耆焕頃约赫恰安毁t者”之流,哪里還有一點君子氣象,不勝令人感慨唏噓呀!
謙遜平和, 見賢思齊,是一個人學而向賢的內(nèi)在動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孝”;事君,能致其身是“忠”;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信”;子夏所推重的是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一章“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钡倪M一步闡發(fā)。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養(yǎng),主要不是看他學了多少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賢賢易色”,能不能踐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如果一個人能夠“見賢思齊”,并能夠自覺地踐行“孝”、“忠”、“信”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他也已經(jīng)是一個有學養(yǎng)的人了。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更可以看到孔門教育“以德為先,德才兼修”的基本方針。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學則不固②。主忠信③,無友不如己者④;過⑤則勿憚⑥改?!?/p>
【注釋】
①重:莊重、自持。
②學則不固:有兩種解讀: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③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④無友不如己者:無,通毋,“不要”的意思。如:相似,相像,相近。不如:不類似,不相同。目前有三種解讀:第一種: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回譯為《論語》通用語:“毋友不賢己者”為好。第二種: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回譯為《論語》通用語:“友,無不賢己者也”為好。第三種:不和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筆者傾向于第三種解讀,正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卑选叭纭苯忉尀椤邦愃啤薄跋嗨啤睉摳鼮榉峡鬃拥脑?。
⑤過:過錯、過失。
⑥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持(沒有道德操守),就不會有威儀,學養(yǎng)也不會穩(wěn)固。堅持以“忠信”為行事原則,盡量不要與志趣不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有了過錯,就要勇于承認錯誤,努力改過。)”
【評析】
俗話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貴有恒,一個有志于成為君子的人,必須加以自持,固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方顯君子威儀。
另外,孔子又提出了要與志同道合的人為友,以友輔仁,知錯能改,這一切,都是一個立志成為君子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p>
【注釋】
①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謹慎的對待親人和自己的終老,追尋人生的終極意義。
②追遠:遠指“久遠”的意思,與“任重而道遠”的“遠”有同義。追遠即追思久遠的事情,亦即追思祖先的恩德,思考自己的人生對家族和社會有何積極的意義。
【譯文】
曾子說:“謹慎的對待親人和自己的終老,(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并以遠古的圣賢為榜樣,(以“仁道”為己任,死而后已,看看祖先們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以效法先古圣賢,)考慮自己能給后人留下些什么,每個人都能這樣的話,那么民風就自然而然地歸于醇厚了?!?/span>
【評析】
目前這段話最權(quán)威的解讀沿用宋儒的觀點,翻譯如下: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地祭祀遠代祖先,就能使民心歸向淳厚了?!惫P者認為有些欠妥,這種解讀如果回譯為《論語》通用語,以“慎喪追祖,民德歸厚矣。”似乎更為準確一些。
我們知道,曾子以“孝”聞名于后世,相傳《孝經(jīng)》也是他的作品,《論語》有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孝經(jīng)》有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曾子·養(yǎng)老》有載:曾子曰:“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笨峙逻@也是曾子“善始慎終”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太史公在《報任安書》里曾經(jīng)這樣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屈]體受辱?!彼自捳f:“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睕]有一個人愿意在身后后留下罵名,所以要謹慎的對待親人和自己身后事,行善積德,以維護祖先和家族的聲譽。如果人人都能以遠古的圣賢為榜樣,“善始慎終”,那么社會風氣必然向好,民風自然就會歸于醇厚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