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微博上流傳著一個幼兒園的“德國秘密”,有同學問我是否屬實:
在德國,小孩一般3歲可上幼兒園,為期3年。這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3年后,他們具備初步的生存能力。
雷根斯堡小兄妹:基本是這樣的,童一他們在幼兒園一年,已經(jīng)參觀了消防站(懂得起火應該撥哪個號碼),郵局(親自給家長寄了明信片),幼兒園每周是不同的主題活動,與之配套的有很多手工,繪畫,孩子們經(jīng)常帶些小作品回家,例如秋天孩子揀核桃,用秋葉做裝飾畫等!小朋友們都比較喜歡幼兒園,老師也都很不錯。。。呵呵
其實素質(zhì)教育是我們從教育里生分出來的一個概念,在幼兒園,尤其所謂的文化教育還沒正式開展時,個人覺得,孩子所接受的一點一滴應該都是素質(zhì)教育!
童一和甜妞在德國幼兒園玩了一年了,倆孩子都有不小的進步,體現(xiàn)最明顯的是語言表達,另外就是為人處事,還有比較明顯的是邏輯思維的發(fā)育!
有次媽媽隨手借了童一的叉子給妹妹叉了塊食物,小男生很嚴肅的說:“媽媽,你用叉子得問下我的意見,如果我同意了你才能拿!”媽媽有些訕訕的,小男生繼續(xù)說:“我們在幼兒園,無論干什么,都要提前打招呼,例如去廁所或者去lego角落,有時是問老師,有時是問同學,老師和同學也會問我!”
晚上給甜妞洗臉,剛打開水龍頭,3歲多的小妞卻馬上把水龍頭關(guān)小了:“老師說過,當我們洗臉時,要用小水,不然會很浪費!”
倆孩子在幼兒園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lián)Q鞋自理,包括上廁所自己完成所有程序?。ㄍ唤?jīng)常貪玩兒,提上褲子就跑,媽媽就說:“你用完廁所要先沖水,然后再穿褲子,就不會忘記了!”小男生有些羞澀的說:“我們老師也是這么講的”)
德國幼兒園有很多規(guī)矩,例如每個孩子都要常年備有雨衣雨褲,因為在幼兒園不管刮風下雨,固定的戶外時間是雷打不動的!絕對不會無故取消孩子們的戶外時間!冬天,孩子們的手套,帽子老師也會提醒,如果接送孩子碰不到家長,就會留個小紙條!
對家長也一樣:媽媽接孩子晚了5分鐘,就會被罰款2歐元!但你早些去接,差一分鐘門也不開!童一和妹妹是早上8點去幼兒園,有次大人有事,就提早幾分鐘送孩子到了幼兒園,老師很友好,但很明確的說:“孩子早到了,請在走廊里等一下吧!”
但并不是不可以通融,只是得提前告知,然后再執(zhí)行!例如有次需帶甜妞看牙醫(yī),必須早送哥哥20分鐘到幼兒園,提前一天和老師說好,老師做了記錄,第二天就可以提前送過去了!
德國學校規(guī)定孩子在幼兒園里不準學習書寫字母和數(shù)字,也不提倡提前教授閱讀!因為要保持孩子對學校的新鮮感,保持孩子對學校的期待感!如果提前孩子亂學亂寫,第一到了學校得費力糾正,另外孩子會覺得學校很無聊,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德國幼兒園,孩子就是一個大主題:玩!每天玩,想方設法的玩!
兄妹倆的幼兒園直屬教會,屬于混齡班級,一個班級20個孩子,從三歲到六歲!老師除了一定比例的集中教學,其他時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玩的項目和伙伴!
教室里有不同角落,有畫畫角,lego角,城堡,布娃娃區(qū),閱讀區(qū),飲水區(qū),拼圖區(qū),動物區(qū),拼搭區(qū),分的很細,每個教室其實是兩大間,分了很多不同的功能區(qū)!
基本每周都有不同的學習主題,例如這周和消防有關(guān),那孩子所聽的故事,閱讀,畫畫,手工等,都會結(jié)合這一主題進行!每周的學習主題會張貼在班級門口,家長都可以看到!每周的手工作品也都會在走廊櫥窗里展示,展示后的作品老師會幫孩子收集,孩子離開幼兒園時,會有個作品集!
最后一年是學前班,除了每周一次2小時的學前班課程外,這些孩子還有更多的輔助老師管理其他孩子和保持教室整潔的義務,孩子們每周輪換,例如這周是童一負責給大家準備水杯!那等到點心時間,他就要協(xié)助老師給每個孩子準備水杯,并根據(jù)不同要求斟上蘋果汁或者橙汁!孩子吃喝完畢后會把杯子放到水槽,值周同學還要協(xié)助老師把杯子放到洗碗機!
這些分工也很細,例如負責整理圖書,負責清理用餐區(qū),負責玩具角等,孩子們的照片帶著一只小夾子,然后負責的區(qū)域有照片,當你的照片被換到了不同區(qū)域,意味著你的工作也換了地方,呵呵!
真正的勞動很少,更多的是鍛煉孩子管理能力,例如你負責閱讀區(qū),那么你就要留意其他孩子讀好書是不是放回了原處,并不是等同學都離開后值班同學才去整理,呵呵
在幼兒園,孩子學得最多的是和他人相處,第一件事就是:“和人握手問好,并看著別人的眼睛帶著微笑”!每天父母來接,孩子離開教室,也要和當班老師握手告別!如果你做的心不在焉,老師會要求你重新做,直到做好為止?。ㄔ谶@里,孩子被要求和每個見到的人打招呼,除了認識的,還有路上不認識的路人或其他公共場所所接觸的人,例如面包房,餐廳,郵局等)
上次童一生日時,發(fā)現(xiàn)老師對孩子說話的發(fā)音,語法,態(tài)度都有要求,有的小朋友說祝你生日快樂,說得不清楚,老師會要求他重新說一遍!有些孩子一面說一面忘詞,本能的眼睛就會左顧右盼,老師也會糾正他:請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呵呵
孩子們都很喜歡幼兒園,一開始是喜歡玩具,后來就是喜歡幼兒園每天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
童一他們幾個男生很要好,喜歡追打嬉鬧,所以室內(nèi)活動老師就會有意給他們分開,包括吃午飯時也不許坐在一起,怎么辦?孩子們就自己商量放學后你來我往,邀請小朋友來,或自己去小朋友家,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
幼兒園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包括獨立態(tài)度/意識和能力
幼兒園里有很多拼圖,積木,小動物等成組成組的玩具,十分培養(yǎng)孩子們自己玩的能力,而且每套玩具要玩好(例如拼圖你打散了你就得自己拼好?。娬{(diào)做好一件事再做第二件事。不允許孩子三心二意,看別人玩什么就自顧的去跟風去爭搶!
同時學習合作:也是包括態(tài)度,意識和能力
混齡班級最大的好處就是孩子們能互相學習和互相幫助,例如剛進來的小孩,有些還不到三歲,話還說不好!老師就會派一個學前班同學,例如童一,全程照顧這個不足三歲的小朋友,叫結(jié)對子!一段時間后更換對象!
老師會經(jīng)常帶一組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孩子得有輪流意識,而且要互相幫助,尤其大孩子不能只顧自己玩兒,得同時幫助你的小朋友!大孩子有了結(jié)對小朋友后會很驕傲,例如童一就覺得自己可以幫助別人了,而且妹妹甜妞,她沒分到小baby,她還很失落,說:“我要再長大些才能照顧小朋友!”
至于各種生存能力,幾乎是耳提面命(不僅是幼兒園,家庭教育也一樣)
例如交通:在德國,孩子剛會走,就有助跑自行車,到兩歲,三歲,都有不同尺寸的自行車,無論多小,孩子騎車上路,首先是戴頭盔,然后是走自行車道或人行道!到了路口,無論后面的監(jiān)護人有多遠,無論路上有沒有車,孩子都停在路口等大人一起過馬路!
德國孩子騎自行車,小學里還有專門的課程和考試,很多交通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怎么使用正確道路和交通信號燈!有天早晨8點不到外出,發(fā)現(xiàn)一路上各個路口都有交通協(xié)管員(都是家長委員會輪流值班)在幫助孩子們上學,不管是自行車,還是滑板車,或者步行,孩子們都很遵守交通,沒看到一面走一面打鬧推搡的!
孩子進入小學,像鄰居家的johanna,媽媽就送了兩次,小姑娘就不讓送了,每次和同學結(jié)伴上下學!6歲的孩子,背個大書包,步行20分鐘/半小時的往返學校,這在國內(nèi)幾乎難以想像!好多次我中午回家,都會看到三三兩兩的孩子步行回家,有好幾次,還看到單獨的小男生,一人站在路邊等紅燈,感覺還沒有童一的個子高,同是當媽的,看路上車來車往。。。就往深層次想:這父母得對社會多信任啊,把這么小的孩子就交給了馬路交通!。。。
至于微博上面提到的郵局,消防局,市政府,或者寶馬汽車廠,啤酒釀造等,孩子們都會有機會參觀和學習,而且還不止一次!還有各種節(jié)日,從節(jié)日起源,到相關(guān)歌曲,到慶祝準備,到節(jié)日當天,孩子們都全程學習和參與,像孩子們比較喜歡的五月節(jié)和圣馬丁節(jié),抽個三歲的孩子,基本就能磕磕巴巴的給你講圣馬丁是誰,呵呵
相對來講,德國父母,包括幼兒園和學校,對孩子的要求都比較務實,比較強調(diào)個人喜好和性格特點,不太好高騖遠,學業(yè)職業(yè)選擇不太急功近利,用我們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來看,就是德國孩子都沒有遠大目標,相反,德國職業(yè)教育在國際領(lǐng)先,這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選擇職業(yè)教育,上大學并不是首選,呵呵!
幼兒園五月節(jié)時,邀請了一個小丑來給孩子表演節(jié)目,1個半小時,繪聲繪色,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
(也是這次拍照我才知道,原來小丑還有女士,后來問及,小丑也是表演職業(yè)的一種,也都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持證上崗,是和警察,老師等一樣的職業(yè)之一。。。)
小ps:生活中經(jīng)常被老公問道:“這個你在化學課上沒學過?這個你在物理課上沒學過?這個是初中生就應該懂的!等等” 其實我們不僅學過,而且還比德國人學得多,學得早,但是很不幸,我們也比他們忘得多!(據(jù)說德國孩子學東西,小學一遍,初中一遍,高中再來一遍,內(nèi)容一致,就是不斷的重復學習,打死都不會忘,所以學到的知識可以用一輩子,哈哈?。?/font>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