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
病機關鍵:脾病濕盛
治則:運脾化濕
病位:在腸
龍鳳歌訣:
泄瀉分為暴與久,寒濕濕熱并食滯
脾胃虛弱腎陽虛,肝氣乘脾痛瀉方
暴瀉:
泄瀉濕盛最關鍵,藿香正氣除寒濕
溫中散寒純陽丸,濕邪偏盛胃苓施
濕熱葛根芩連湯,濕邪偏重平胃散
夏暑香薷六一散,保和食滯胃腸間
久泄:
痛瀉藥方肝乘脾,參苓白術脾胃弱
附子理中補益合,腎陽虛衰四神丸
年老體衰桃花湯,虛坐努責真養(yǎng)臟
臍腹冷痛附理丸,寒熱錯雜烏梅丸
分證論治:
(一)暴瀉
1)寒濕內盛:芳香化濕,解表散寒—藿香正氣散
感受暑濕,或飲食不慎引起泄瀉,用純陽正氣丸
濕邪較重,用胃苓湯
2)濕熱傷中:清熱燥濕、分利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
3)食滯胃腸:消食導滯、和中止瀉-保和丸(食滯重化熱枳實導滯丸)
(二)久瀉
4)脾胃虛弱:健脾益胃、化濕止瀉-參苓白術散
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可用理中丸
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5)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6)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加減
聯(lián)想記憶之方劑
▼
祛濕劑-----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陳腹桔,蘇葉白芷夏曲樸,術苓姜棗甘草入,風寒暑濕嵐瘴祛。
祛濕劑-----平胃散:
平胃散中蒼術樸,陳皮甘草棗生姜,燥濕運脾和胃宜,調胃諸方從此擴。
表里雙解劑-----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同煎嘗,邪陷陽明成熱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補益劑-----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補益劑-----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參,升柴陳草當歸身,升陽舉陷功獨擅,氣虛發(fā)熱亦堪珍。
消導化積劑-----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用大黃,芩連曲術茯苓襄,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
固澀劑-----四神丸:
四神骨脂吳茱萸,肉蔻除油五味俱大棗生姜同煎服,五更腎瀉最相宜。
和解劑-----痛瀉藥方:
痛瀉藥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順藤摸瓜之中藥
▼
化濕藥
廣藿香:解暑化濕止嘔煎,濕溫初起濕中阻。
佩蘭:結束化濕脾癉平。
蒼術:外能發(fā)汗祛風濕,內明目燥濕健脾。
砂仁:化濕行氣安胎果,溫中止瀉后下宜。
利水滲濕藥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利水滲濕痰飲腫,健脾寧心失眠泄。
薏仁:健脾滲濕利水腫,清熱排膿除濕痹。
澤瀉:利水滲濕寒瀉熱。
發(fā)散思維之針灸
▼
治法:運脾化濕,理腸止瀉
主穴:神闕、天樞、大腸俞、上巨虛、陽陵泉
神闕:局部選穴,用灸法既可溫陽散寒除濕,又可清利濕熱,為治療泄瀉之要穴
天樞:大腸之募穴
大腸俞:大腸之俞穴
上巨虛:大腸之下合穴
上三穴共用以調理腸腑而止瀉
陰陵泉:脾經(jīng)之合穴,健脾化濕
綜合記憶之中基
▼
大腸的生理功能:
傳送糟粕,吸收水分(大腸主津)
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病理:
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分-----腸鳴,腹痛,溏泄
大腸實熱,腸道失潤-----大便干結難解
濕熱蘊結大腸-----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后重
舉一反三之中診
▼
望診
大便清稀水樣,多為外感寒濕,或飲食生冷,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所致。
大便黃褐如糜而臭,多為寒濕或者暑濕傷及胃腸,大腸傳導失司所致。
大便夾有黏凍、膿血,多見于痢疾或腸癌等病,為濕熱邪毒蘊結大腸,腸絡受損所致。
大便灰白呈陶土色,多見于黃疸。
大便燥結,干如羊屎,排除困難,多因熱盛傷津、陰血虧虛,腸失濡潤,傳化不行所致。
問診
編輯:Lily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