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蘚皮:科屬分類:蕓香科。別名:北鮮皮、蘚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白鮮皮此植物根皮入藥,不少的是人工種植,按現(xiàn)代生活所需求屬于名貴藥材,市場價1000克已達到80---100元。臨床需求量大,可見不一般。多配方用,療效優(yōu)。下邊搜集了此藥的功能、療效、驗方共參考與了解。
白蘚皮野生植物實拍于2019年5月29號10點45分。
白蘚皮野生植物實拍于2019年5月29號10點45分。
性味:苦;咸;寒。
歸經(jīng):脾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胃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
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白鮮皮洗或研末敷。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
藥材:白鮮皮抽芯后的根皮
采收儲藏:大部分地區(qū)在春秋季節(jié)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洗凈泥土,去除須根及粗皮,趁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干。
炮制:揀凈雜質(zhì),除去粗皮,洗凈,稍潤,切片,曬干或酒拌炒。
白鮮皮1.《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yī)止施之瘡科,淺矣。
2.《本草原始》:白鮮皮,入肺經(jīng),故能去風,入小腸經(jīng),故能去濕,夫風濕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去。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3.《本草經(jīng)疏》:白鮮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故主頭風有火證。性寒而燥,能除濕熱,故主五疸。咳逆者,實火上沖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亦皆下部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脾主四肢,惡濕而喜燥,今為濕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時行腹中大熱,因而飲水、大呼、欲走者,邪熱盛也。小兒驚癇,亦熱則生風之候也。散濕除熱,蔑不濟矣。婦人產(chǎn)后余痛,應是血虛而熱,非所宜也。
4.《本草述》:白鮮根皮,始嘗之,味微咸,后味辛,后即純苦,苦中復有微辛,《本草》言其氣寒。夫咸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滯熱矣。肝為風木,不獨血虛能生風,即血滯者亦然,血滯也,不獨寒能澀之,即熱而氣傷者亦能澀之,此味于是有專功,謂其通關(guān)節(jié),利九竅及血脈者不謬也。但脾以肝為用,而此之借金氣以達者,肝更借肺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氣達,而濕熱乃散,故治濕痹及黃疸癥。如所謂女子陰中腫痛,及筋病不可屈伸、起止、行步,非肝之病乎?如所謂黃疸并濕痹死肌,又非脾與肺之病乎,雖肝腎屬下,其奏功多在下部,如希雍所云,然肝腎之病,未有脾肺之氣不達而能療者也。明者審之。
5.《本草求真》:白鮮皮,陽明胃土,喜燥惡濕,一有邪入,則陽被郁不伸,而熱生矣。有熱自必有濕,濕淫則熱益盛,而風更乘熱至,相依為害,以致關(guān)節(jié)不通,九竅不利,見為風瘡疥癬 白鮮皮,毛脫疸黃,濕痹便結(jié),溺閉陰腫,咳逆狂叫,飲水種種等癥,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為開關(guān)通竅,俾水行熱除,風息而癥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為瘡瘍之外用,其亦未達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堅實之人,若使素屬虛寒,切勿妄用。
6.《本草正義》:白鮮乃苦寒勝濕之藥,又能通行經(jīng)隧脈絡。 《本經(jīng)》主頭風者,風濕熱之在上者也;黃疸咳逆,濕熱之在中者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濕熱之痹于關(guān)節(jié)、著于肌肉者也。白鮮氣味甚烈,故能徹上徹下,通利關(guān)節(jié),勝濕除熱,無微不至也?!秳e錄》療四肢不安者,即痹著之病也;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者,則天行熱病狂易之類也,小兒驚癇,亦風熱病耳。《別錄》又有主婦人產(chǎn)后余痛二語,則有血虛血瘀之辨,且皆不宜于苦寒之品,雖容有血熱一癥,然白鮮亦非主要之藥,仲醇已有血虛而熱,非其所宜之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