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是一種大智慧。但卻經常被誤解為孤獨、孤僻,就像人們經常誤解內向為某種缺陷一樣。人類的群居性讓人們更喜歡那些社交屬性明顯的群體,對于獨處以及獨處的人往往接觸的不多,了解的也不深。
如果你愿意去接觸,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更喜歡和善于獨處的人交朋友。
1.獨處,讓人更飽滿、成熟
人們常常把社交看做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比社交更重要的能力。
從心理層面來說,獨處,更容易讓人遇見自己的靈魂;獨處的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很好的回應內心的想法和需求,能自我陪伴、安撫和慰藉,內心自成天地、自得其樂,能夠自我拒絕空虛、無聊甚至頹廢等負面情感。
所以,獨處,是一個人情感飽滿、成熟的標志,它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對生活有著足夠的管控能力和調理能力。
2.獨處,讓人更優(yōu)秀
優(yōu)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們只是更偏愛獨處。獨處,不僅能讓你遇見其他優(yōu)秀的人,也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獨處是一種自我賦能。所謂自我賦能,可以把它看做一種整合,通過將外部事物經過自我消化后沉淀為自己的內容,不斷優(yōu)化自我的認知體系的能力。
這種自我認知體現(xiàn)按照認知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但實際上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懷有敬畏之心,以空杯心態(tài)不斷的儲備自己;
知道自己知道——不滿足于表層內容,不斷的去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從核心處不斷提升自己;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處于空杯狀態(tài),從未間斷改善自己。
所以,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看他獨處時,是否會感到百無聊奈甚至躁動;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以及內在的滿足。
登山的人
3.獨處,讓人更具深度
周國平先生曾說:“我喜歡獨處,不去摻和社會上的‘熱鬧’,有了觀察和思考的距離反而更有東西可寫。 ”
不僅僅是周先生的寫作,很多事情都需要靠深度工作去成就。所謂深度工作,就是指在獨處的狀態(tài)下,專注于某項事物,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價值。正是這種深度工作,讓你無法被替代、被輕易復制。
或許,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闯Uf善于獨處的人更優(yōu)秀。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些著名人物,往往都喜歡獨處,比如卡爾·榮格、馬克·吐溫、伍迪·艾倫、彼得·希格斯、j.k.羅琳、比爾·蓋茨等等。
結束語
真正的獨處,是一種大智慧,更是一場自我修行。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在那些獨處的時光里,認知自己,做真正的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