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面臨的最大困擾是如何把語文課上得有語文味。我結合多年聽課及教學感悟,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學生意識、取舍意識、語文意識。
首先,有學生意識,以學定教。教育教學要以生為本,這樣的觀念似乎人人都懂,但在具體教學中,落實得并不好。有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重點考慮的是如何將教學內容上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以學生實際狀態(tài)為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jù)、實施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同時,教師應對學生有三次解讀:教學設計是對學生的一次解讀,要了解學生已經會了什么,還缺什么,學習的困難、障礙是什么,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什么;教學過程是對學生的二次解讀,要對學生生成的資源進行捕捉,并巧妙地提煉和再造,引發(fā)深度學習;教學反思與重建是對學生的三次解讀,下課鈴聲并不代表一節(jié)課的真正結束,課后要及時對本節(jié)課進行反思,重點梳理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狀況之間的差異,并在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
其次,有取舍意識,課文只是例子。課文只是例子,依附于這個例子的教育教學任務可能會有若干,但在一節(jié)課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根據(jù)教材、學生情況有所側重和取舍。例如習作課《錘煉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教師黎奕娜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能欣賞文質兼美的表達,讓表達具有真正的文采。
除此之外,本節(jié)課還滲透和訓練多種表達手法——生動的詞語、靈活的句式、巧妙的修辭、文句有意蘊等。但一節(jié)課不能平均用力,黎老師重點要訓練學生的是“如何使文章有文采”,也就是要訓練學生怎樣把文章寫得漂亮,讓讀者賞心悅目。同時,要引導學生避免將“有文采”誤解為詞句華麗,讓他們通過學習體會語言和思想的密不可分。黎老師這節(jié)課的教學做到了圍繞重點大膽取舍,正因為有了大膽的“舍”,本節(jié)課的所“取”才會更深刻更有效。
最后,有語文意識,語文課堂里要有“語文”。以《鄉(xiāng)愁》為例,教師教《鄉(xiāng)愁》一文,一是要讓學生能夠理解鄉(xiāng)愁。什么是鄉(xiāng)愁呢?許多人的理解就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我們的學生基本也都這樣理解。這樣固然不錯,但是有些簡單。余光中的理解就具體化了: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在理解了詩人詩化的鄉(xiāng)愁后,教師要讓每個學生說說自己對鄉(xiāng)愁的解讀,讓詩歌喚醒學生的鄉(xiāng)愁意識和鄉(xiāng)愁情緒。接著再引入流沙河的解讀:鄉(xiāng)愁是一種思而不得的情感。于是,鄉(xiāng)愁成了一種惆悵,一種遺憾,一種刻骨銘心的思念。
二是要讀出“詩歌”。余光中用詩表達自己的鄉(xiāng)愁。而詩的語言、詩的節(jié)奏、詩的旋律、詩的空間、詩的藝術,這就需要朗讀、品味和推敲。為什么是“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不是“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這些必須用詩心去悟讀,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詩中有“詩”的詩。短短的一首詩,一直連接到3000年前的《詩經》,賦比興在里面,重章疊唱在里面,“昔我往矣”在這里,“少小離家老大回”也在這里。
三是要讀出“語文”。語文課堂,尤其是詩歌教學,絕不是講語文知識,做語文題目,而是要有語文的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要花許多時間進行語言的揣摩:“小小的”還是“大大的”?“窄窄的”還是“寬寬的”?“矮矮的”還是“高高的”?“一枚”還是“一枚枚”?“一張”還是“一張張”……在這個過程中,品味語言,玩味語言,積累語言,是語文;把握思路,解讀結構,重建文本,更是語文。
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精神財富的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積淀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造就學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單位系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25日第5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