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莢
豆科肥皂莢屬植物肥皂莢以果實及種子入藥,樹皮及根也入藥。秋季采,曬干。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坡雜木林中、巖邊或村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等。別名肉皂莢、肉皂角、肥豬子、獨兒粑皂角。
肥皂莢 喬木,高5-12m,無刺。二回羽狀復葉,具羽片6-10;小葉20-24枚,矩圓形至長圓形,長1.5-4cm,寬1-1.5cm,先端圓或微缺,基部略呈斜圓形,兩面密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s性,白色或帶紫色;花西風下垂;花萼長5-6mm,有10脈,密被短柔毛,裂片5,披針形;花瓣5,較萼略長;雄蕊10,5長5短;子房長橢圓形,無毛,無子房柄。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扁或肥厚,具種子2-4顆。花期4-5月,果期8-10月。
性狀鑒別 莢果長橢圓形,長7-12cm,寬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無毛,內有種子2-4。種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徑約2cm。氣辛,味辛辣。以肥厚飽滿者為佳
。
《全國中草藥匯編》
辛,溫。樹皮及根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用于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疔瘡腫毒。
《中藥大辭典》
"辛,溫,無毒。除頑痰,滌垢膩。治咳嗽痰梗,痢疾,腸風,便毒,頭瘡,疥癬。
《中華本草》
辛;溫。滌痰除垢;解毒殺蟲。主咳嗽痰壅;風濕腫痛;痢疾;腸風;便毒;疥癬。
肺;大腸經
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涂。種子1~2錢,樹皮或根3~5錢。外用樹皮或根皮搗爛取汁外搽,或加酒搗爛外敷。
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忌用之。
①治下痢禁口:
肥皂莢一枚,以鹽實其內,燒存性為末,以少許,入白米粥內食之。
②治腸風:
肥皂(獨牙者),燒灰存性,以一片研末,糕糊丸,一片為末,飲湯調吞下。
③治便毒初起:
肥皂搗爛敷之。
④治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
獨子肥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摻之,或入生樟腦少許。
⑤治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
肥皂燒存性,入賦粉麻油調搽。
⑥治禿鬎疬流膿:
獨核肥皂,去核,用砂糖填滿,中放巴豆二枚,麻繩扎定,鹽泥固之,火煅,青煙起,存性,去泥,入檳榔末,輕粉五七分,研勻,用香油調敷。先用熱湯泡灰汁洗凈,再用溫水洗去,軟帛挹干,敷藥一宿,便見效,敷后不須再洗。
⑦治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
肥皂(煅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涂之。
⑧治癬瘡不愈:
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膜,浸湯,時時搽之。
⑨治玉莖濕癢:
肥皂一個,燒存性。香油調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