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正定古城。
通過沙盤可以了解中山國都城布局。
井陘縣天長宋古城。
石家莊市所轄區(qū)域,既是北方城市起源較早的地區(qū),也是古代城垣密集的區(qū)域,最晚在商代已出現(xiàn)都市。見諸史籍記載的當過縣或縣級以上政治治所的歷代城垣至少有60余座,其中有17座古城作為州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一直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讓我們走進其中一些古城景區(qū),與歷史對話,感受石家莊的深厚文化底蘊。
石家莊正定古城:
“三山不見”“四塔”流芳
正定古城距離石家莊市區(qū)只有15公里,歷史上這里是“北方三雄鎮(zhèn)”之一,保留了大量古建筑,歷史上中山國、恒山郡、常山郡都曾管轄這里,但是,正定境內(nèi)卻沒有一座山,因此當?shù)厝肆粝铝恕叭讲灰姟钡睦显?。當然這句老話還有后面幾句,加起來便是“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行走在正定古城內(nèi),隨處可見唐、宋、元、明、清、民國、現(xiàn)代這些不同時代的建筑,它們是古城綿遠不斷的歷史,也是正定最吸引人的地方。
“九樓四塔八大寺”中的“四塔”分別為:天寧寺凌霄塔、廣惠寺華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四座塔各有千秋,交相輝映,是正定古城絕不可錯過的風景之一。
隆興寺,當?shù)厝艘卜Q之為“大佛寺”,其在歷史、建筑、雕塑、書法等領(lǐng)域有六項“全國之最”,在游覽時要記得特別關(guān)注。
陽和樓是正定歷史上一座名樓,有“畿南名樓”“鎮(zhèn)府巨觀”之美譽,歷代文人墨客吟詠頗多。正定的“九樓四塔八大寺”中,陽和樓就位列九樓之首?,F(xiàn)在的陽和樓是在原址上重建的,雖是仿古重建,但地位依舊非常。夜幕降臨后,更適合游覽陽和樓,登樓遠望正定古城的夜景,流光溢彩,非常絢麗。
南城門是正定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明代擴建修繕,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城墻。正定城墻屬于府級規(guī)制,周長24華里,設(shè)有四座城門,每座城門均設(shè)有里城、甕城、月城三道城垣,形成曲折迂回之勢,起到了易守難攻的防御作用,這在我國古城墻的修建中別具一格。
榮國府是仿明清古建筑群,它的建造完全按照《紅樓夢》書中的描述。共有房間212間,游廊102間,分為東、中、西三路,各路均為多進四合院格式。在榮國府的旁邊還有曹雪芹紀念館,帶人們走進這位文學(xué)大師的藝術(shù)人生。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距今2000多年的“神秘王國”
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位于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xiāng),主要包括中山國王陵陳列館、中山王厝墓、中山文創(chuàng)園等。
中山國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曾多次崛起,又數(shù)次滅國,在大國的夾縫中頑強生存,展現(xiàn)了不屈的民族精神。由于史料缺失,中山國又被稱為神秘王國,直到上世紀70年代,在平山縣三汲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中山王族大墓和古城遺址,這個被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王國才重新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F(xiàn)在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中山國資料,大部分是通過近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得出的,所以中山國被稱為是“一個尋找回來的國家”。這個繁華的戰(zhàn)國大都市,有著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尤其是青銅器達到了當時青銅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模仿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臺榭式宮殿修建而成,展示面積3100平方米,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下為中山國文化專題展示,設(shè)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站。地上一層為中山國歷史文化和古城遺址的保護與發(fā)展展示,復(fù)原了中山國議政大殿場景,也是國王接見各國使臣,舉行宴飲歌舞的地方。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就曾在此取景拍攝,紀錄片總收視率超6億人次,引起了探尋中山國文化的熱潮。
通過陳列館內(nèi)的沙盤模型可以了解中山國都城布局。中山國都城面積約18平方公里,人口約10萬,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都城分區(qū)明確,有宮殿區(qū)、官署區(qū)、居民區(qū)、商業(yè)區(qū)、王陵區(qū)等。城中山丘叫小黃山,印證著中山國國名的由來——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東城門外有東堡城區(qū),用于屯兵和瞭望敵情。
中山王厝墓和東側(cè)的哀后墓,歷經(jīng)兩千多年風雨,直到發(fā)掘前,封土仍高達15米。在中山文創(chuàng)園考古探索中心,有鑄銅體驗區(qū)、陶藝體驗區(qū),可以在這里體驗一下國寶是怎么做出來的,還有釀酒體驗區(qū)和射藝體驗區(qū)。
中山國雖然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它留下的燦爛文化、精美文物,千百年來流韻不絕。
井陘縣天長宋古城:
縣級城池的“活化石”
天長宋古城位于井陘縣天長鎮(zhèn),距離石家莊市區(qū)50公里,距離山西省陽泉市50公里,自古以來就是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燕晉通衢之稱。天長鎮(zhèn)形如簸箕,綿河流經(jīng)此地,北嶺居于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唐代大詩人王維路過井陘時,以“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之句贊美這里的山水風光。
天長鎮(zhèn)始名漢代,自宋朝開始在這里治縣。如今依然有4萬人口在城里生活,古城的整體布局完整,街巷交錯,民居古樸,明清古建筑更是大量保存,可以說是縣級城池的“活化石”。
古城內(nèi)古跡眾多,有井陘古瓷窯遺址、井陘古驛道,文廟、城隍廟、龍窩寺、通濟橋、顯圣寺等保存完好,皆山書院、王家大院、衙門、都堂府、總兵府等分別是市、縣級文保單位。
如今,天長古城墻依然佇立在綿河之畔,全長1700米,始建于宋朝,明清進行了修繕,城門和甕城用青磚砌筑;城墻多是就地取材,用河卵石砌筑而成。從戰(zhàn)爭防御來看,這些表面光滑的河卵石,增加了敵兵攻城的難度,這在我國城池的修建中實屬少見。
城內(nèi)南門街的王家大院是井陘縣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始建于明朝末年,經(jīng)過清、民國的擴建,占地15畝,房屋162間,堪稱是當?shù)氐暮篱T大戶。
天長鎮(zhèn)在2007年被確定為河北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08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如今,天長宋古城正以全新的面貌示人,走在古城的街巷里,仿佛穿越過去,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
燕趙晚報融媒體馬冬 綜合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