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又名胡豆、佛豆、羅漢豆等,有些地方也稱佛豆。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歷史非常古老,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開始種植蠶豆。宋代《太平御覽》云: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復名胡豆矣。”說明我國種植蠶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侗静菥V目·谷三·蠶豆》:“此豆種亦自西胡來,雖與豌豆同名,同時種,而形性迥別?!崩顣r珍《食物本草》說:“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禎的《農(nóng)書》說:“其蠶時始熟故名。”吳其浚(清)《植物名實圖考·谷類·蠶豆》:“明時以種自云南來者絶大而佳,滇為佛國,名曰佛豆。”
三月桃花開,江南原野上也靜悄悄地開著蠶豆花兒。蠶豆花的香味濃淡適宜,輕重適當。潔白的花瓣中含著粉粉淡淡的紫色,暈染著點點黑斑,就像小蝴蝶飛舞一樣。花瓣中央長著一對黑色的瞄過眼影的花,不到凋謝,花瓣上的眼睛便睜著。
清代文人汪士慎詩云:“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芳芬;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眾香。”首句道出蠶豆之名的由來,春夏之交,蠶吐絲結繭,蠶豆也成熟了;“田間野粉”描繪了蠶豆花樸素無華,孤芳自賞,不卑不亢,隨意而安的品質(zhì)。北宋的楊萬里就為賦詩道“名因蠶繭一絲絢”。剝開蠶豆莢,幾粒淺綠如碧玉的蠶豆便臥在那里,剝開綠色的蠶豆皮,又嫩又翠圓潤豆瓣就呈現(xiàn)出來。
蠶豆是我國重要的豆類品種之一,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是重要的糧、菜兼用型作物。也可制醬、醬油、粉絲、粉皮等。中國曾經(jīng)一度是世界上蠶豆產(chǎn)量最多的國家,在50年代曾經(jīng)產(chǎn)量超過30億公斤。
蠶豆按其子粒的大小可分為大粒蠶豆、中粒蠶豆、小粒蠶豆三種類型:大粒蠶豆寬而扁平,千粒重在800克以上,如四川、青海產(chǎn)的大白蠶豆,品質(zhì)較好,常作糧食或蔬菜食用;中粒蠶豆呈扁橢圓形,千粒重為600~800克;小粒蠶豆近圓形或橢圓形,千粒重為400~650克,其產(chǎn)量高,但品質(zhì)較差。蠶豆按種皮顏色不同可分為青皮蠶豆、白皮蠶豆和紅皮蠶豆等。
蠶豆的種子蛋白質(zhì)含量超過20%,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其性平味甘,歸脾、胃經(jīng)。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止血降壓、澀精止帶等功效;主治中氣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壓、咯血、衄血、婦女帶下等癥。嫩蠶豆煮稀粥能和胃、潤腸通便,對習慣性便秘有良效。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芥菜就是我們常說的雪里蕻(《隨園食單》有“冬芥名雪里蕻。一法整腦,以淡為佳;一法取心風干、斬碎,胸入瓶中,......極鮮。或用醋煨,火鍋中作辣萊亦可。”),把它與蠶豆相炒,翠綠與深綠相映,味道清香泛甜,下酒佐飯皆宜。
蠶豆一天一個面孔,新蠶豆剝殼后,豆子頂端有像指甲的月牙形,俗稱“眉毛”。眉毛呈淺綠色,說明蠶豆很嫩,可以帶殼吃,又脆又甜。隨著采摘時間的延長,綠色的“眉毛”會慢慢縮回去,先是扁平,然后凹進去,顏色從綠色漸漸變黑,成了黑“眉毛”,說明已變老了。
新鮮的蠶豆,也可與其他輔調(diào)料可烹制成“醬爆蠶豆”、“蔥油蠶豆”、“姜汁蠶豆”、“魚香蠶豆”等,其味亦佳。還可以將鮮蠶豆剝殼煮熟后,加冰糖、糖桂花制成時令甜菜“桂花蠶豆沙”。
《素食說略》指出,菜的滋味很大程度來自于上湯,對素菜來說,烹調(diào)用湯尤其重要。素上湯的用料,一般選擇用滾燙的熱水泡蘑菇、泡筍或沸水灼筍,所得到的蘑菇湯、筍湯便是味道香鮮的素上湯。
《素食說略》寫于民國初期,作者薛寶辰在清宣統(tǒng)時曾經(jīng)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他對素上湯進行排行:冬筍湯、蘑菇湯雖然味道最好,次有蠶豆湯鮮美,再其次為蠶豆芽湯、黃豆湯、黃豆芽湯。有意思的是作者對蠶豆湯的份外推崇,他說:蠶豆泡軟去皮,在清水中煮,煮到豆爛開花的程度下火,并過濾掉豆渣,其成品湯“鮮美無比”。不過,作者進一步說,這些素上湯是單一料,不免滋味寡淡,必須兩三種混在一起,才能形成豐富的口感,就是蘑菇湯,也需要與蠶豆湯、黃豆湯等兌合后使用??磥恚湃思词钩运?,也一樣下足了細膩的功夫,實踐著孔夫子“食不厭精”的指導原則。
【蠶豆香腸咸菜飯】
【五香水煮蠶豆】
【蔥燒蠶豆】
【蠶豆雞蛋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