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原文刊登于《名作欣賞》 2017年第9期
《三國志演義》對中華民族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精神用非常生動的藝術(shù)手段予以表現(xiàn),發(fā)揚光大,這種文化精神就是對“知遇之感”“知音”“知己”的追求。
先看曹魏與東吳兩方的“知遇”
1.曹魏一方的知遇故事
《三國志演義》是以蜀漢一方為“正統(tǒng)”的,劉備集團是占篇幅最多的主要描寫對象。曹操被寫成“奸雄”,他的名言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當然就無法把“知遇”的主題表現(xiàn)得很充分,更多是從反面來襯托劉備一方。不過,也不是全無表現(xiàn),文的方面,正面的有郭嘉、賈詡,反面的有荀彧,武的方面,則有典韋、許褚、張遼等。
郭嘉,字奉孝,是投奔曹操最早的謀士之一,他為曹操出謀劃策,每有先見之明,可惜英年早逝,三十八歲就死了。小說寫他跟隨曹操“從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勛”,病死前還留下遺書給曹操出消滅袁紹之子的計策,死后曹操親自祭奠。第三十三回給出了蓋棺定論的贊詞:“腹內(nèi)藏經(jīng)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钡谖迨夭懿俪啾诖髴?zhàn)失敗而終于安全脫逃后,反而“仰天大慟”,眾位謀士問他為什么痛哭,曹操說我哭郭嘉啊,他要是活著,一定不會讓我遭遇這一次大失敗。所謂:“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眾位謀士聽了說不出話,覺得很慚愧。這一個細節(jié),把曹操和郭嘉之間的“知遇之感”表現(xiàn)得很生動。
還有謀士賈詡,自呂布時期就頭角崢嶸,后歸曹操,出謀獻計立功,如離間馬超和韓遂而破西涼兵(第五十九回),曹操死時成為托孤大臣之一。
荀彧也是很早就拋棄袁紹而投奔了曹操,出過許多好計策,曹操甚至稱之為“吾之子房”,就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張良(第十回),給人是曹操“第一謀士”的印象。曹操還把女兒嫁給了荀彧的兒子。但第六十一回寫荀彧因反對曹操加九錫,遭曹操忌恨,曹操派人送去一個空的食盒,意思是祿盡緣絕,荀彧被迫服毒自殺,但他死后曹操又有點后悔。這是一出雖曾“知遇”而未得善終的悲劇。
典韋和許褚是曹操手下兩員最厲害的武將。典韋很早就為曹操而死,曹操征討張繡,張繡本來已經(jīng)投降,因曹操好色,搶來張繡的嬸娘同床共枕,派典韋在帳外守衛(wèi)。張繡設(shè)計偷走了典韋的雙鐵戟,那是威力很大的武器,再派兵偷襲曹操營帳,典韋雖然沒有了雙戟,仍然殺死敵人三十多個才被射死,曹操得以逃脫。在逃跑過程中,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被殺,但曹操后來卻專門祭奠典韋,哭著說我損失了大兒子和侄子,都不感到很深的悲痛,就是哭典韋??!所謂:“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第十六回)后面還寫曹操回到許都,懷念典韋,給典韋立了祠廟祭祀,還收養(yǎng)典韋的兒子,封為中郎(第十七回)。
許褚號稱“虎癡”,典韋死后成了曹操的貼身保鏢。他曾“裸衣斗馬超”,并在馬超幾乎要捉住曹操時“獨奮神威”而救了曹操,都是著名的段子(第五十八、五十九回)。
寫關(guān)羽一度投降曹操而終不忘劉備,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是對“知遇之感”的精彩展示。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是小說一開頭就突出描寫的,義結(jié)金蘭,情深意重。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guān)公約三事”,關(guān)羽被曹操大軍包圍,在張遼說合下,答應(yīng)暫時歸順曹操,但提出三個條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一旦得知劉備消息,就要離開曹操去找劉備。曹操對這一條感到為難,對張遼說那么我要了關(guān)羽有什么用?這一條不能答應(yīng)。所謂:“然則吾養(yǎng)云長何用?此事卻難從?!睆堖|說丞相沒有聽說過豫讓“眾人”“國士”的說法嗎?劉備就是對待關(guān)羽恩厚,丞相將來用更厚的恩來籠絡(luò)關(guān)羽,還用發(fā)愁關(guān)羽不回心轉(zhuǎn)意嗎?原文是:“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劉玄德待云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jié)其心,何憂云長之不服也?”
曹操因此在關(guān)羽歸順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金銀,送美女,而關(guān)羽始終不忘要重歸劉備。曹操把呂布的赤兔馬送給關(guān)羽,關(guān)羽一再拜謝,曹操說我送你那么多財寶,你不拜謝,怎么送一匹馬就這樣,是不是輕人重馬?關(guān)羽說因為赤兔馬日行千里,將來知道了劉備消息,就可以很快見到。曹操聽了感到既后悔又佩服。后來關(guān)羽終于“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走單騎,離開曹操而回到劉備那邊。但也因為曹操待自己恩厚,后來曹操赤壁兵敗,華容道遇關(guān)羽伏兵,曹操求情,關(guān)羽終于甘冒軍令而放走了曹操。關(guān)羽因此被推崇為“義氣千秋”,死后成神。關(guān)羽和劉備、曹操的故事立體地表現(xiàn)了“知遇之感”的神韻。
順便說一下,云長的“長”其實應(yīng)該讀“成長”的“長”而不是“長短”的“長”,字云長,名羽,云長風積羽翼才能高飛,意義相連,如莊子《逍遙游》中所寫的大鵬鳥一樣。不過從《三國志演義》里有關(guān)詩句的平仄聲調(diào)看,那時已經(jīng)讀“長短”的“長”了,約定俗成,也不算錯。
義氣千秋關(guān)云長,知遇萬歲放光芒。
2.東吳一方的“知遇之感”
東吳一方,“知遇之感”的故事也不少。比較早的有太史慈,他和孫策“不打不成相識”(毛宗崗評點),有專門的“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第十五回),后來擒獲了太史慈,孫策“自釋其縛,將自己錦袍衣之”,就是親自給太史慈解開捆綁的繩索,并把自己身上的錦繡袍子脫下來給太史慈披上。太史慈感動,就投降了孫策。后來《水滸傳》中宋江對被擒獲的朝廷戰(zhàn)將經(jīng)常這樣作秀,是不是向?qū)O策學的?太史慈剛投降了孫策,就去收拾散去的兵卒,眾人懷疑太史慈不回來了,而孫策堅信太史慈是“信義之士,必不背我”。太史慈按期歸來,“眾皆服策之知人”?!爸恕本褪莾蓚€人的“知遇之感”。
孫權(quán)和諸葛瑾相知的故事也很感人。第八十二回寫關(guān)羽死后,劉備大舉攻吳,大兵壓境,諸葛瑾作為東吳的使者,去見劉備勸和。孫權(quán)手下的謀士張昭對孫權(quán)說,諸葛瑾見劉備那邊勢力大,一定是以勸和做借口,“背吳入蜀”,這一去就不回來了。張昭這樣猜疑,有一個前提,是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和丞相。但孫權(quán)卻對張昭說,我和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盟”,我不會懷疑他,他也一定不會背棄我。當年赤壁大戰(zhàn)時,我想讓諸葛瑾勸諸葛亮留下來,諸葛瑾回答說,我弟弟已經(jīng)跟從劉備,義無二心,我弟弟不會留在東吳,就像我不會背棄東吳去投奔劉備。說話之間,諸葛瑾就回來了,張昭則“滿面羞慚而退”。
東吳方面“知遇之感”表現(xiàn)得最動人的,是周瑜。孫策死時對接班的弟弟孫權(quán)說“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第二十九回),周瑜和孫策、孫權(quán)兩任主君,都互相“知遇”。第二十九回周瑜對孫權(quán)說:“愿以肝腦涂地,報知己之恩?!边@在赤壁大戰(zhàn)中表現(xiàn)得最生動。是周瑜堅定了孫權(quán)抗敵曹操的決心,而孫權(quán)對周瑜完全信任,授予全權(quán)指揮赤壁大戰(zhàn),保住了東吳鼎立三分的江山。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面對曹營說客蔣干,周瑜有一段表白,可以說把“知遇之感”表達得很充分。他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nèi)結(jié)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就是說我遇到了孫權(quán)這樣能知遇的領(lǐng)導,既是上下級關(guān)系,又是親戚關(guān)系——周瑜和孫策分別娶了小喬和大喬,是連襟,領(lǐng)導對我非常信任,言聽計從,共同承擔風險,一起享受成功。人生有了這樣的機遇,就是古代那些最厲害的說客蘇秦、張儀等人來游說我,哪怕他們說得天花亂墜,哪里能夠打動得了我呢!周瑜還舞劍作歌:“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fā)狂吟?!薄爸鲋小币呀?jīng)上升到了一種審美,一種意境。此外,寫孫權(quán)和魯肅、呂蒙、陸遜、周泰等,無不貫穿著“知遇之感”的精神。
風流雅調(diào)說周瑜,赤壁大戰(zhàn)顯知遇。
再看劉備一方的“知遇”故事
1.桃園結(jié)義
劉備與“五虎將”,都演繹了“知遇”故事,雖然也有描寫篇幅的多少和程度上的不同。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是開篇第一回就大書特書的。所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義結(jié)金蘭”的盟誓,從此成了江湖社會的樣板語言。毛宗崗評批說:“千古盟書,第一奇語?!苯Y(jié)盟在“花開正盛”的“桃園”進行,大好春光襯托青年英杰,桃花如火,青春如火,友情如火,十分動人。同時,桃園結(jié)義有意突出了政治目標的一致:“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边@就比曹操一方和東吳一方多了“政治正確”的光輝,這自然是《三國志演義》的“傾向性”。
這以后,對劉、關(guān)、張之間的生死之交,反復渲染,如前面講過的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以及關(guān)羽和張飛的古城會,特別是關(guān)羽和張飛之死,劉備為給關(guān)羽報仇而大舉伐吳,等等,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些情節(jié),大家都耳熟能詳。當然,大多是文學渲染,歷史真實要復雜得多,那是另一回事。
2.趙云和劉備
雖然歷史上趙云受到了劉備父子的不公平待遇,在五虎將中地位最低,但小說卻虛構(gòu)了不少劉備和趙云的“知遇”情節(jié)。第七回趙云出場時是公孫瓚的部將,但一見劉備,就寫二人互相欣賞,描寫“玄德與趙云分別,執(zhí)手垂淚,不忍相離”,而趙云也有棄公孫瓚歸劉備的心思。不久,第二十八回,趙云就正式投奔劉備,趙云說自己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沒有一個如劉備能讓自己傾心,“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涂地,無恨矣”。這是典型的“知遇之感”的情景。
此后趙云長坂坡大戰(zhàn),截江奪阿斗,演繹了許多不顧生死相報“知遇”的感人故事。直到最后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前,除了托孤于諸葛亮,還對趙云說自己與趙云“患難之中,相從到今”,囑托他盡心輔助劉禪,而趙云哭著說:“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3.劉備和諸葛亮
劉備和諸葛亮的“知遇”,那更是全書用了十二分氣力予以表現(xiàn)的。首先,是用徐庶作引子,徐庶就是襯托諸葛亮出場的一個序曲。在劉備危難之際,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指引下,徐庶化名單福,投奔劉備麾下,出謀劃策,殺了曹操手下的呂曠、呂翔,又打敗了大將曹仁,神機妙算,布陣排兵,儼然就是一個小諸葛亮。劉備在水鏡先生家中聽到徐庶與水鏡的隔壁夜談,水鏡說徐庶“公懷王佐之才,宜擇人而事”,“王佐之才”就是能給帝王當主要輔佐的人才,也就是軍師、丞相一類,正是后來諸葛亮的角色?!皳袢硕隆本褪且x對領(lǐng)導,實現(xiàn)“知遇”。水鏡先生對劉備說天下奇才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伏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tǒng),并不是徐庶,文章寫得迷離恍惚,引人入勝,也可以說是一種藝術(shù)的“秘密武器”吧。
后來曹操制作了徐庶母親的假書信,騙走了徐庶,劉備與徐庶分手時特別描寫劉備說要砍光眼前的樹林,因為樹林遮擋了遙望徐庶的視線,這個故事成了典故,正是表現(xiàn)“知遇之感”多么珍貴。當然,“元直走馬薦諸葛”(第三十六回),徐庶又回來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才最終離去,所謂:“痛恨高賢不再逢,臨歧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span>
后面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也是《三國志演義》中最優(yōu)美的一段。這一段吸引人,主要是故事表現(xiàn)出的境界,既有道教和佛教出世的風流瀟灑,又有儒家主臣雙向選擇的難能可貴。在“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作為有才能的士人,在沒有遇到合適的“英主”時,只能隱居以等待機會。但要在眾多的“有志圖王者”當中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是很不容易的,有點像賭博,看錯了,跟錯了,賭輸了,可能血本無歸,甚至搭上性命?!度龂狙萘x》中這方面的故事也不少,后面再講?!爸鲋小睆涀阏滟F,這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選擇和“遇”是雙向的,臣選擇主,主也選擇臣,“真命天子”要“遇”到自己的“股肱之臣”和“謀主”而且能“知”,而收為自己的輔弼,彼此信任,建功立業(yè),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劉備三訪諸葛亮的故事,把千百年以來反復上演的“知遇”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豐富到極致也單純到極致,這樣一個人生主題、歷史課題、情商命題、智商話題,被凝聚成一個魅力永存的審美“終極版”,這就是《三國志演義》作為“文學經(jīng)典”的體現(xiàn)。
劉備二訪諸葛亮時,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唱給劉備聽的那首歌就是一個審美的表達:“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鳳凰比喻士人,梧桐比喻英主,也就是戰(zhàn)國時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度龂狙萘x》中也幾次提到這兩句話,如第十四回滿寵說服徐晃歸順曹操時就這樣說。沒有真正“知遇”時,寧可隱居等待?!肮]畝”“寄傲琴書”后來都作為成語使用。后面諸葛亮一生的奮斗,都是報答劉備“知遇之感”的藝術(shù)體現(xiàn)。許多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不用舉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后病死五丈原,沒有能實現(xiàn)功成身退,但也把“知遇之感”的悲劇美表現(xiàn)到了極致。
“知遇之感”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關(guān)系中被呈現(xiàn)得如此完美,感動了多少代的中國讀書人。當然諸葛亮的事跡和形象早就被美化流傳,詩詞歌賦,詠嘆不絕。最有名的是杜甫的詩,佳句很多,千古傳誦。“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三國志演義》的描寫,更把“知遇之感”通過諸葛亮的故事推到了一個審美的高峰。毛宗崗有一段對諸葛亮的評點十分精彩,說諸葛亮“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六出祁山,七擒八陣,木牛流馬,鬼神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肮堋贰笔谴呵飸?zhàn)國時期齊國的管仲和燕國的樂毅,管仲能治理國家,樂毅能領(lǐng)兵打仗,諸葛亮曾自比管、樂,是自許文武全才?!耙?、呂”指商朝的宰相伊尹和周朝的宰相呂尚,呂尚就是姜子牙。毛宗崗精彩地概括了諸葛亮體現(xiàn)“儒道互補”和“知遇之感”所能達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高度。
儒道互補諸葛亮,如魚得水創(chuàng)輝煌。
作 者:梁歸智,遼寧師大文學院教授,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元曲研究和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成績顯著。作為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紅學研究影響廣泛。已出版學術(shù)文化著作《石頭記探佚》《神仙意境》《簫劍集》等。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