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修辭手法
1:何為通感
所謂通感的運用就是各種不同感覺之間的轉(zhuǎn)換。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形成互為互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運用通感手法寫詩會增加很多藝術(shù)色彩。
舉例
例1:“香隨翠籠擎偏重,色照銀盤瀉未?!?/p>
來自唐朝詩人韓愈的
《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
唐·韓愈
漢家舊種明光殿,炎帝還書本草經(jīng)。
豈似滿朝承雨露,共看傳賜出青冥。
香隨翠籠擎初到,色映銀盤寫未停。
食罷自知無所報,空然慚汗仰皇扃。
這里翠籠是青色的竹籠,詩中指裝著櫻桃的竹籠子,銀盤是銀色的盤子。
“香隨翠籠擎初到,”看到剛提來的竹籠子便聞到了櫻桃的香味,竹籠本沒有櫻挑的香味,這里通過視覺到嗅覺上的感知過渡,來描寫櫻桃,是氣味的側(cè)重。而下分句“色映銀盤瀉未?!保瑒t是從色澤上描寫引發(fā)"進食”的沖動,是色彩視覺到味覺互用修辭,那么櫻挑有香味嗎,這里的香味顯然是從相同紅顏色的花推斷出來,是視覺到嗅覺上的類同比的描寫。
例2:雨洗娟娟靜,風(fēng)吹細細香。出自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fēng)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這兩句是說:
竹子經(jīng)過雨洗顯得秀麗而潔凈,微風(fēng)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
雨后竹是視覺描寫,風(fēng)吹來則是人感覺到風(fēng)而聞到香味,而風(fēng)是無形的又是沒有味道的,只能通過人的觸覺或者聽覺感知到它的存在,所以這里面就有視覺上的、觸覺和嗅覺上的描寫過渡。
例3:瑤臺雪花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fēng)香
出自唐代李白的《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
我吟謝脁詩上語,朔風(fēng)颯颯吹飛雨。
謝脁已沒青山空,后來繼之有殷公。
粉圖珍裘五云色,曄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陸離,應(yīng)是素娥玉女之所為。
輕如松花落金粉,濃似苔錦含碧滋。
遠山積翠橫海島,殘霞飛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幾年功成奪天造。
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
頓驚謝康樂,詩興生我衣。
襟前林壑斂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長嘆驚此物,千崖萬嶺相縈郁。
身騎白鹿行飄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鶴氅安可方。
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fēng)香。
為君持此凌蒼蒼,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窺夫子不可及,矯首相思空斷腸。
這兩句大意是:數(shù)千點雪花紛紛揚揚從瑤臺飄落來,每片都帶著春風(fēng)里的花香。雪花本無香味,它只能訴諸人的視覺,而不能訴諸人的嗅覺。
詩人通過感覺的挪移,啟示人們由雪花而聯(lián)想到春花,又因為春風(fēng)中總帶有花香,故雪花“片片吹落春風(fēng)香”。這樣雪花不僅視覺可看到,嗅覺也可聞到,它給人的感覺是雙重的繁富之美。
例4:上面這些例子都是直觀意識的主觀描寫,還有一種通感描寫,則是通過空間位置上的移動來達到聽覺視覺互換的通感手法。
比如:杜甫的《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作者在屋里聽到了鳥的啼叫,他臨窗一看,原來是黃鸝鳥在柳枝間鳴叫,這里不光有色彩上的對比描寫,黃與翠,還有從聽覺上引發(fā)的動態(tài)描寫,"鳴”,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春天景像,所以從聽到引發(fā)去看的過程中,分別從不一樣的角度刻畫,使的整個描寫畫面有聲有色,句子富有生機感。
這種由聲引起注意力而完成看的過程,是符合人的行為習(xí)慣的動作描寫,從而達到聽覺、到視覺上的深化互為的修辭方法,一般稱為被動的通感方法。
通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法,被人們廣泛地運用于詩文創(chuàng)作中。通感,“通”是相通、相聯(lián)系的意思,“感”是感覺,即是人們常說的視、聽、味、嗅、觸五種知覺。在描述客觀事物時,將人的各種知覺互相溝通、轉(zhuǎn)換、遷移,即為通感。在通感中,顏色是有溫度的,有香味的,聲音是有形狀的,也是有冷暖感知的,簡單的說,所謂通感即是以感覺寫感覺的一種修辭方法,把無形的、抽象的東西、通過描寫使其具象化,飽滿并且細膩,有層次。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shù)效果。
2:通感的運用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聽聲類形,即以視覺寫聽覺
聲音本來是訴諸于人的聽覺,但是卻給人很多視覺感受,這些感受,都是由聽覺到視覺的遷移,聽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樣,這便是聽聲類形。
高適的《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fēng)吹一夜?jié)M山關(guān)。
在明月當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陣陣悠揚的笛聲,竟化成了落滿關(guān)山的朵朵梅花。在這里,詩人把聽覺美的特征,表現(xiàn)為與之相通的視覺美的特征,創(chuàng)造了就像梅花飄灑似的笛聲這一通感形象。
2)、聽聲類聲,即以聽覺寫聽覺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
在這里,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以及后面寫到的鶯語聲、幽咽泉聲、銀瓶破裂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用來描繪琵琶聲,是以聲類聲。這里雖未產(chǎn)生感覺的遷移,但是用聲音寫聲音,渲染烘托了一場精妙絕倫的琵琶演奏。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kong hou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上分句,以聲寫聲,著重表現(xiàn)琴聲的起伏,而下分句則是以形寫聲,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還能目睹,這種以聲類形的寫法真是形神兼?zhèn)洹?/p>
3)、聽聲可觸,即以觸覺寫聽覺
白居易的《琵琶行》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鶯語花底滑”、“水泉冷澀”,“滑”和“冷澀”是觸覺,聽琵琶聲竟有了“滑和嶺澀”的觸覺感受,即是聽覺向觸覺的轉(zhuǎn)換描寫。
4)、見形類聲,即以聽覺寫視覺
宋祁的《玉樓春·春景》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p>
“鬧”本來指聲響,但在這里卻是指春意蓬勃的景象,是一種由視覺到聽覺的遷移,這一句把杏花盛開的無聲的姿態(tài)和色彩轉(zhuǎn)化成了波動的聲音,即是見形類聲。
5)、見形可觸,即以觸覺寫視覺
按邏輯思維,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職。就是說,觸覺和視覺是河水不犯井水的。但是有些事物一經(jīng)滲透了人的主觀感受后,某些感覺之間就可以相通了。比如,清人黎簡的《春游寄正夫》 “鳥拋軟語丸丸落,雨翼新風(fēng)泛泛涼。被雨水打濕后的、鳥兒的羽翼就會讓人感受到絲絲涼意,“雨翼新風(fēng)泛泛涼”便是見形可觸的感覺互通。
李賀的《蝴蝶飛》,“楊花撲帳春云熱,龜甲屏風(fēng)醉眼纈 xie?!庇伞按涸啤边@一視覺形象引起了“熱”的觸覺感受,這就是以觸覺寫視覺的通感手法。
6)、見形可品,即以味覺寫視覺
韓愈 的《鳴雁行》,“風(fēng)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逼囡L(fēng)苦雨,一般用來形容生活的艱辛和境遇的凄涼?!帮L(fēng)霜酸苦”是指風(fēng)霜帶有酸苦味兒,這是詩人經(jīng)歷世事滄桑之后的主觀感受,味覺通于視覺。
7)、見形可嗅,即以嗅覺寫視覺
賈唯孝的《登螺峰四顧亭》“雨過樹頭云氣濕,風(fēng)來花底鳥聲香?!兵B聲怎么會有香味?這其實是一種由視覺和聽覺向嗅覺的轉(zhuǎn)換與遷移。這首詩描繪的是四顧亭周圍的美好景致。陣雨襲來,空氣有些濕潤,微風(fēng)吹過花枝,啾啾的鳥聲似乎夾雜著濃郁的香味。這是一種見形可嗅的唯美通感。
8)、嗅通于形,即以視覺寫嗅覺
阮大鋮的《張兆蘇移酌棍遂宅》“香聲喧橘柚,星氣滿蒿萊。”,
氣味聲音本無形體,不可觸摸,但是在詩人的眼里,它卻如同橘柚,如同菊蒿,有色有形。
9)、人通于物,即以物寫人
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ú⒉荒芨袝r濺淚,鳥自然也難以領(lǐng)會人的離愁別恨,有這樣感觸的、只是詩人自己。在安史之亂的動蕩歲月里,詩人幾經(jīng)罹( Li )難,飽受挫折,整日沉浸在凄苦之中。這兩句詩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當時的心境,屬于移情于物的通感手法。
由于通感即為感覺相通的修辭方法,而人的感覺又分為視、聽、味、嗅、觸五種,所以通感的運用類型不限于以上幾種,應(yīng)該還有其他類型,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不過,通感手法融合使用的情況很多,高明的寫作總是設(shè)法調(diào)動各種感官制造通感盛宴。
另外,我們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時候,要注意通感和比喻、通感和擬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通感與比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比喻由本體和喻體構(gòu)成。在一個比喻句中,有時候本體和喻體之間還要借助比喻詞來連接。形成比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二是本體和喻體是不同類的兩種事物。
換句話說,本體和喻體之間如果沒有相似點,本體和喻體是相同類別的事物,即不能構(gòu)成比喻。
通感用來描述人的主觀感受,是感覺的轉(zhuǎn)換和遷移,相通的兩種感覺不需要有相似點,也可以是相同類別的事物。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边@里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與繁雜的琵琶演奏聲之間有相似點,但因為用來描繪的事物與被描繪的事物之間屬于相同類別,所以只能算聽聲類聲的通感,而不是比喻。
如果相通的兩種感覺之間既有相似點,又分屬于不同類的兩種事物,那么這種情況既是通感又是比喻。
比如“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fēng)吹一夜?jié)M山關(guān)?!边@里陣陣笛聲與點點梅花有相似之處,且屬于不同類的兩種事物,悠揚的笛聲變成點點梅花,化無形為有形,是為比喻。但它畢竟是以視覺寫聽覺,所以也是通感手法。
另外,比喻的目的是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而通感,不一定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它有可能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加抽象,更加難以揣度。
2、通感與擬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擬人是指把物當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修辭手法。
如果一個包含通感手法的句子,被描述的事物有了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那么,這種情況則既是通感又是擬人,這是通感與擬人的重疊之處。
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花和鳥具有人的情感,當然屬于擬人。但是,花并不會感時濺淚,鳥也不會因為人的離別而傷心,感時濺淚和恨別驚心是詩人的主觀感受,是人通于物的寫法,所以它又屬于通感手法。
又如“歌聲很甜美”這樣的句子,“甜美”屬于味覺感受, “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這里的“甜美”并不是擬人的用法,而是聽聲知味的通感手法。
文章整理:閑人一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