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杏蘇散,來源《溫病條辨》卷一。具有輕宣涼燥,理肺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臨床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證屬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證),肺失宣降,痰濕內阻者。
方歌 杏蘇二陳梗枳前,生姜大棗合成方,涼燥傷肺與外感,重在溫肺能化痰
組成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殼、橘皮各二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個。原方未注明藥量,臨床可隨病情加減。
用法 水煎服溫
功效 輕宣溫潤,止咳化痰
主治 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脈浮弦。
方解
燥為外邪,于秋天而發(fā),稱為秋燥。秋燥容易傷肺,同氣相求,風寒暑濕燥火,燥屬于金,燥金,肺也屬于金,故在五行當中有肺金了,所以燥易傷肺。
秋天的氣候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間,在初秋的情況下,往往前面連著夏天,這個時候秋陽以暴,太陽還比較充裕的,氣候仍然比較炎熱,所以初秋容易感受的溫燥,它是以傷津為主;但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氣候特點,后面接著冬天,因此有些人把這種涼燥把它稱作“燥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為這個時候西風肅殺,氣候開始比較寒冷了。所以這時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稱為涼燥。
本方證為涼燥外襲,肺氣不宣,痰濕內阻所致。 肺合皮毛,涼燥襲表,故惡寒無汗,頭微痛;涼燥傷肺,肺氣不宣,津液不布,聚濕生痰,故咳嗽痰?。槐菫榉胃[,咽為肺系,肺氣失宣,津液不布,故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脈浮弦,均為外感涼燥之征。此證類似風寒感冒,但又有干燥之象,且在秋季發(fā)病,故為涼燥證。治宜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方中蘇葉辛溫不燥,發(fā)表宣肺,使涼燥之邪從表而解;杏仁性降而潤,降利肺氣以止咳,共為君藥。前胡既助蘇葉疏散外邪,又助杏仁降氣化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降肺氣,止咳化痰,共為臣藥。半夏、茯苓、陳皮化痰理氣,共為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使藥。諸藥合用,辛散宣肺而使涼燥得解,化痰理氣而使咳嗽得愈。
根據杏蘇散方藥組成,其不是以滋潤為主,而是以化痰為主,治療病證不是以肺燥津傷為主,而是以寒涼傷肺為主,如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茯苓滲利痰濕,前胡宣降肺氣祛痰,生姜降逆止咳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等,唯獨杏仁有潤肺作用,但杏仁既化痰又潤肺,且以化痰為主,可見,杏蘇散以理肺化痰為主,病機以寒涼傷肺,津凝成痰為主。
本方為治療輕宣涼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加減用藥
若無汗脈浮者,加防風、荊芥,以疏散風寒;若咳嗽甚者,加款冬花、紫菀,以溫宣肺氣;若無汗脈弦甚或緊,加羌活以解表發(fā)汗;汗后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以降肺氣;兼泄瀉腹?jié)M者,加蒼術、厚樸以化濕除滿;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風止痛;熱甚者,加黃芩以清解肺熱等。
禁忌 溫燥傷肺者慎用本方。
方論選錄
張秉成:“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則達皮毛而解散,內可降金令以下行;蘇葉辛苦芳香,內能快膈,外可疏??;凡邪束于表,肺氣不降,則內之津液蘊聚為痰,故以二陳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氣;姜、棗協(xié)和營衛(wèi),生津液,達腠理,且寓攘外安內之功,為治金燥微邪之一則耳。”(《成方便讀》)
醫(yī)案精選
患者,女,28歲。2005年8月初診。
1個月前因外感后出現(xiàn)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藥療效不佳?,F(xiàn)咳痰色黃,胸部憋悶,咽干咽痛,納可,二便調,舌紅,苔白,脈緩。中醫(yī)診斷:燥傷肺氣,肺失宣降。予杏蘇散化裁方7劑。
處方:紫蘇梗6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陳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炙甘草10g,薄荷5g(后下),炙桑白皮12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荊芥5g,酒黃芩3g。
二診時咳嗽減輕,時咳痰,口干,胸悶,舌紅,苔白,脈滑。前方去炙百部、荊芥、酒黃芩,加蘆根15g,仍服7劑,病愈。
【按語】本案為秋燥咳嗽,患者病在立秋剛過,秋燥氣盛,燥邪犯肺,肺失宣降上逆作咳并胸部憋悶;燥邪耗氣傷陰,喉為肺系,失去陰津濡養(yǎng)則咽干咽痛;燥熱傷肺,故咳吐黃痰。
哮喘(支氣管哮喘)
劉某,女,38歲,1999年11月初診
刻見:咳嗽氣喘,喉中有痰鳴聲,已2年有余?;颊咦?997年初以來患哮喘病,每遇寒冷及天氣變化而加劇,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屢用氨茶堿、博利康尼等西藥,僅能短期控制。近1月來咳嗽氣喘加重,痰多而清稀,喉間有哮鳴聲,胸悶氣短,形寒肢冷,面色暗淡,口渴喜熱飲,舌質淡,苔白膩,脈浮滑。中醫(yī)診斷:哮喘。證屬:寒邪內蘊,肺氣不宣,治以疏風散寒,佐以化痰定喘。方用杏蘇散加減。
處方:杏仁10g,蘇葉10g,荊芥6g,桔梗6g,橘紅10g,半夏10g,浙貝15g,炒白芥子6g,炙紫菀15g,前胡6g,黃芩10g,炙百部10g,甘草2g,生姜5g,炙桑白皮10g,枳殼10g,6劑,水煎分服。
二診:1周后,咳嗽氣喘、胸悶明顯減輕,痰少而易咳出。原方加萊菔子、蘇子、款冬花各10g,繼續(xù)服用6劑,病告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注 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中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