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表椡跻娗貙m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表椡趼勚?,烹說者。
——《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送走劉邦后,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屠城,殺死秦王子嬰,焚燒秦朝宮殿,掠奪財貨婦女后東歸。韓生(《漢書·項籍傳》)建議項羽道:“關中有山河為險阻,四面都是關塞,土地肥沃富饒,是可以用來定都稱霸的?!表椨鹧垡娗爻瘜m室都已焚燒殘破,心里又一直想著東歸,遂道:“富貴不回故鄉(xiāng),就好像穿著繡花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有誰知道!”韓生道:“人們都說楚人不過是戴著帽子的猴子而已,現(xiàn)在看果然是如此?!表椨鹇犝f后,便將這個人烹殺了。
在司馬遷看來,項羽不愿定都關中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嫌棄秦宮殘破,二是想要富貴還鄉(xiāng)。富貴還鄉(xiāng)這個理由應該是成立的,不僅項羽口中明確說出了這句話,日后韓信在與劉邦漢中對策時也談到“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可見富貴還鄉(xiāng)絕不是項羽一個人的偏狹之見,而是所有西征楚軍的共同愿望??墒牵貙m殘破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早在封章邯為雍王時,項羽就已經(jīng)放棄當關中王的念頭,準確地說,項羽是因為根本就不想定都關中才會焚燒秦宮,而不是因為焚燒秦宮后才不愿定都關中。
對于項羽的屠城之舉,后世多將其理解為純粹是在發(fā)泄仇恨,進而批判其缺乏戰(zhàn)略遠見。事實上,項羽的確缺乏戰(zhàn)略遠見,也的確有仇恨需要發(fā)泄,但事情肯定不會這么簡單,項羽還沒有頭腦簡單到這種程度,也沒有情緒無法控制到這種程度,否則當初他就不會接受章邯的投降,并且封他為雍王了。對于韓生所說的“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心里其實是認同的。項羽雖然自己不想做關中王,但這并不意味他不明白關中的重要性。所以,項羽才會坑降卒,目的是消滅秦人的軍事實力;才會殺子嬰,目的是鏟除秦人的政治領袖;才會屠咸陽,目的是摧毀秦人的經(jīng)濟基礎。項羽非常清楚,一個君明臣直、國富兵強的秦國顯然是極具威脅,故而不符合其長遠利益的。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span>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派使者向楚懷王請示,楚懷王的回答是:“如約”。后世多將此解讀成項羽希望楚懷王封他作關中王,可是遭到懷王拒絕,“如約”即按照原來的約定由劉邦出任關中王。其實,這種解讀是不準確的,我們已經(jīng)講過很多次,項羽是想稱王,但他根本就不想做關中王。只是按照懷王之約,原六國的疆域已經(jīng)固定,天下還能夠拿出來封的,就只有關中王了。因此,項羽派使者向楚懷王請示的,一是要楚懷王認可其所立的章邯為雍王,以取代劉邦做關中王;二是要楚懷王在原六國的疆域上另外再劃撥一塊土地供項羽稱王,而且最好是以原楚國的領地為主。顯然,這兩條都是楚懷王不愿意接受的??蓡栴}在于,項羽現(xiàn)在的國際威望和軍事實力都已空前強大,早已不是懷王一句“如約”就能輕易打發(fā)的。當初項梁兵敗身死時,懷王北上彭城以總攬大權,曾有一系列非常漂亮的政治運作,可他在宋義被殺后的十四個月內(nèi)竟沒有對項羽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就只會在惡果來臨時強硬拒絕,豈非是令局面更加不可收拾?為懷王計,在被迫封項羽為上將軍時,他就該考慮如何從項羽手里重新奪回軍權;在項羽取得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時,他就該考慮如何調(diào)整滅秦之后的天下安排,與其它五國會盟以鞏固懷王之約,以防止項羽將來擁兵自重??上У氖牵瑧淹跏裁词虑槎紱]有做,足見其在戰(zhàn)略應變上的平庸無能。由于懷王只是簡單粗暴的“如約”,那也就怪不得項羽簡單粗暴地廢約了。
在分析項羽所重新安排的天下秩序前,我們有必要再次回顧之前已有的政治體制和思潮。在秦滅六國前,采取的是“存亡國,繼絕世”的周制,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采取的是“廢分封而立郡縣,揚軍功而抑世襲”的秦制。陳勝起義拿下陳縣后,曾邀請各路英雄前來商討,其中張耳、陳余的建議是“愿將軍毋王,遣人立六國后”,這就是完全復辟周制。三老、豪杰的建議是“(將軍)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這是半周半秦制:半周即只為故楚存亡國,而不去兼并天下;半秦即陳勝憑軍功稱楚王,而不必立故楚王之后。陳勝心里的盤算是全面繼承秦制,可惜由于實力不濟,遂在執(zhí)行時還是逐漸演變成了半周半秦制:半周即派出去略地的將領紛紛自立為王,而不再接受陳勝領導;半秦即自立為王的權力基礎是軍功,而不是世襲血統(tǒng)。陳勝起義失敗后,項梁采納范增的建議立原楚懷王羋槐之孫羋心為楚王。除燕國王室后裔逃往朝鮮半島外,其余齊、趙、魏、韓四國也均是由六國王室后裔擔任國王,遂使得陳勝時期的半周半秦制中半秦的部分也回到了周制,而懷王之約就是對于全面回歸周制的法律認證。項羽之所以討厭懷王之約,不是因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這條約定阻礙了他當關中王,而是因為按照全面回歸周制的精神,他項羽就只能是楚國的將領,永遠不存在封王的可能。因此,項羽為了稱王,是必須要廢除懷王之約的。
(項羽)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蹦嗽斪饝淹鯙榱x帝,實不用其命。
——《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之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敝T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史記·項羽本紀》
在《高祖本紀》的記載中,項羽明確提出決定政權歸屬的應該是軍功而不是血統(tǒng)。項羽認為,楚懷王沒有軍功,所以沒有主持條約的資格?,F(xiàn)在天下是我們打下來的,我們有軍功,所以才有主持條約的資格。在《項羽本紀》的記載中,項羽認為,當時為了滅秦的需要,所以暫且建立了各諸侯國??墒牵煜率俏覀兇蛳聛淼?,我們建立了軍功,故而理應享有天下。他們沒有軍功,故而理應把土地拿來給我們分封。
可以看到,《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的記載雖然在側重點上略有差別,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以軍功來決定封地和政權。后世常將項羽的分封諸侯理解為向周制的復辟,其實恰恰相反,項羽正是希望借用秦制來破除周制。正如有血統(tǒng)而無軍功的楚懷王必須要依靠周制才能樹立稱王的合法性一樣,有血統(tǒng)而無軍功的項羽也必須要靠秦制來樹立稱王的合法性。
于是,項羽尊懷王為義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由將其調(diào)離彭城,遷往長沙郡的郴縣(今湖南郴州),就相當于先秦時周天子的角色。然后,項羽將原天下七國劃分成十九個諸侯國,如下表所示:
項羽分封諸侯王表
如下圖所示:
下面,我們逐個分析,先說秦國。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蹦嗽唬骸鞍?、蜀亦關中地也?!惫柿⑴婀珵闈h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史記·項羽本紀》
在項羽的天下分封中,最難處理的諸侯就是劉邦。首先,按照以軍功為分封基礎的原則,率先攻入關中的劉邦無疑是軍功卓著的,論排序僅次于項羽,不封是不可能的,就連封少了都不行??墒橇硪环矫?,關中地勢險要,土壤肥沃,劉邦又通過約法三章而深得秦人擁戴,如果真把關中封給劉邦,則將來勢必會成為心腹大患。于是,項羽和范增商議,將劉邦分封到巴蜀為王,因為巴蜀也可以算作關中,那么劉邦在巴蜀稱王就不算有違“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懷王之約了。
關中,最初只是個地理名詞,其面積約八百里,故稱“八百里秦川”。關中的北面是黃土高原,南面是秦嶺山地,因地質(zhì)史上曾發(fā)生過斷陷,故形成地勢相對較低的盆地,而在盆地的周圍就形成了許多險要的關口,如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故名關中,春秋戰(zhàn)國以來一直是秦國的根本。后世亦常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皆稱為關中,但關中無論如何算不到巴蜀,畢竟兩者之間還隔著秦嶺山脈。前316年,秦惠王采納司馬錯的建議,派兵平定巴國和蜀國,之后相繼設置為巴郡和蜀郡,自此巴蜀皆歸于秦國所轄。項羽和范增因秦國和關中在名稱上長期通用,遂將屬于秦國的巴蜀也算作屬于關中,這明顯是在偷換概念??墒菓赜陧椨鸬耐?,劉邦雖內(nèi)心極度不滿,卻也只好服從安排。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史記·留侯世家》
按照《留侯世家》的記載,項羽最初封劉邦為漢王時只想讓他統(tǒng)治巴蜀,是因為張良將劉邦賜給他的重金轉贈給項伯,通過賄賂項伯來為劉邦求得的漢中。后世史家對這條史料皆采信不疑,但姚堯卻認為它是靠不住的,里面有太多的疑點經(jīng)不起推敲。
第一,關于分封劉邦為漢王之事,《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是:“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是:“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這兩處的記載都非常明確,都是直接封劉邦巴、蜀、漢中,不存在《留侯世家》中通過賄賂項伯而獲得漢中的橋段。
第二,天下分封的方案是項羽和范增制定的,從鴻門宴前后項伯的表現(xiàn)來看,顯然他并非足智多謀之士,因而很難在這樣的大戰(zhàn)略上有太多發(fā)言權。就算項羽聽信項伯的建議而將漢中也封給劉邦,那么何以范增竟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第三,天下分封是關于戰(zhàn)后格局的整體規(guī)劃,漢中作為秦楚交界的戰(zhàn)略要地,必定是在分封方案制定時就已有明確歸屬的?!妒酚?/span>·樊酈滕灌列傳》記:“(酈商)別將攻旬關,定漢中?!薄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怼酚洠骸埃ㄡB商)別定漢中及蜀。”可知當時實際掌控漢中的是劉邦的部將酈商。如果說劉邦最初只封到巴蜀,那么漢中是封給誰了?若是依軍功封給酈商,那和封給劉邦原無差別。若是封給別國將領,那么他又憑什么軍功封漢中?若是將漢中從他手里奪回重新封給劉邦,則他必定會強烈反對,為什么史籍上對此皆無任何記載?
第四,漢中郡本是因在漢水中游而得名,劉邦被封漢王,其名號亦是與漢水、漢中相關。若劉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那又怎么會稱作“漢王”呢?
第五,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后,都城設在南鄭(今陜西漢中),而南鄭是漢中郡的郡治。若劉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又怎么會把都城設在漢中郡呢?
前316年,秦國出兵占領巴、蜀。前312年,秦國在丹陽之戰(zhàn)中大敗楚軍,占領楚國的漢中郡。秦國以楚之漢中郡為基礎,再加上之前占領的部分巴蜀之地,設置為秦之漢中郡。由于秦國占領巴蜀和漢中的時間比較接近,距離秦滅六國又有近百年之久,故此時人們將這三郡也視為秦國之固有領土。項羽偷換概念,稱這三郡亦屬于關中,用來分封劉邦,而將真正的關中分給三位投降的秦軍將領。其中章邯的封地最大,統(tǒng)領隴西郡、北地郡及內(nèi)史西部(咸陽以西),都城設在廢丘(今陜西興平)。封司馬欣為塞王,統(tǒng)領內(nèi)史東部(咸陽以東),都城設在櫟陽(今陜西西安市閻良區(qū))。封董翳為翟王,統(tǒng)領上郡,都城設在高奴(今陜西延安)。項羽將關中分封給三位秦軍將領,故又稱為“三秦”,以秦嶺為界,在北面壓制劉邦。如下圖所示:
接著說楚國。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越、楚則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币虼?,楚國大致可分為西楚、東楚、南楚三部分。項羽將南楚地區(qū)分封給三位戰(zhàn)功卓著的楚軍將領,分別是封英布為九江王,統(tǒng)領九江郡、廬江郡,都城設在六縣(今安徽六安)。封吳芮為衡山王,統(tǒng)領衡山郡,都城設在邾縣(今湖北黃岡)。封共敖為臨江王,統(tǒng)領南郡、長沙郡及黔中郡,都城設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共敖是楚懷王的柱國,又在攻克南郡時立有大功,故封地尤廣,此三國可在東面壓制劉邦。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史記·高祖本紀》
從字面上看,項羽給自己選定的國號是“西楚國”,可事實上,項羽不僅統(tǒng)領西楚、東楚,而且還占據(jù)了魏國的部分領土,合計下轄九個郡,領土面積遠超于其它各諸侯國。對于項羽具體下轄哪九個郡,歷代史家眾說紛紜。其中基本不存在分歧的,是泗水郡、薛郡、碭郡、東郡、會稽郡這五郡,至于另外四郡,姚堯考證的結果是東??ぃ悼?,陳郡,南陽郡。如下圖所示
原魏國的領地主要包括東郡、碭郡、河東郡和河內(nèi)郡。項羽將東郡和碭郡劃入自己的西楚國后,又將河內(nèi)郡封給了司馬卬,稱“殷王”,都城設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在《劉邦入關》一集中我們提到,前207年五月,趙國將領司馬卬率領一支軍隊從上黨郡南下,抵達平陰(今河南孟津)的黃河北岸,有意從平陰南渡黃河進入三川郡,之后向西攻取函谷關。當時,劉邦軍正在潁川郡,當他察覺到司馬卬的意圖后,立刻率軍北上直插平陰,封鎖了黃河渡口,迫使司馬卬放棄南渡黃河入關,轉而投奔在黃河北岸的項羽,后隨項羽一同入關。項羽封司馬卬為殷王,就是獎賞他的這段軍功。
魏國的四郡被劃走三郡后,就只剩下河東郡,項羽遂又從趙國劃來上黨郡,封原魏王魏豹為西魏王,統(tǒng)領河東郡與上黨郡,都城設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如下圖所示:
原趙國的領地主要包括云中郡、雁門郡、代郡、太原郡、常山郡(即恒山郡)、巨鹿郡、邯鄲郡、上黨郡這八郡。項羽將上黨郡劃給西魏國后,又將趙國分成兩半,封張耳為常山王,統(tǒng)領邯鄲郡、巨鹿郡和常山郡,都城設在襄國(即趙國舊都信都,今河北邢臺南)以獎賞他追隨項羽入關。封原趙王歇為代王,統(tǒng)領云中郡、雁門郡、代郡和太原郡,如下圖所示:
原韓國的領地主要包括潁川郡和三川郡。前207年四月,劉邦率領的西征軍與韓成、張良在潁川郡會師,攻克了潁川郡。之后,劉邦留韓成駐守潁川郡,自己與張良繼續(xù)西征。于是,項羽封韓成為韓王,統(tǒng)領潁川郡,都城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巨鹿之戰(zhàn)后,張耳的寵臣申陽率軍攻入三川郡,并在黃河南岸迎接項羽渡河南下,之后追隨項羽入關。于是,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統(tǒng)領三川郡,都城設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如下圖所示:
原燕國的領地主要包括上谷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和遼東郡。巨鹿之戰(zhàn)時,燕王韓廣派臧荼率軍援趙,之后臧荼一路追隨項羽入關。于是,項羽封臧荼為燕王,統(tǒng)領原燕國西部之上谷郡、廣陽郡和漁陽郡,都城設在薊(今北京西南)。將原燕王韓廣改封為遼東王,統(tǒng)領原燕國東部之右北平郡、遼西郡和遼東郡,都城設在無終(今天津薊州)。如下圖所示:
原齊國的領地主要包括濟北郡、臨淄郡、瑯琊郡和膠東郡。項羽在安陽殺宋義后,準備渡黃河去解巨鹿之圍。原齊國的國王是田儋之子田巿,但大權掌握在田儋之弟、宰相田榮手中。田榮不肯派兵協(xié)助項羽救趙,而是忙于齊國內(nèi)戰(zhàn),命田都去攻打田安。結果,田都和田安相繼歸順項羽,引項羽從平原津西渡黃河,之后一路追隨項羽入關。于是,項羽將齊國分成三塊,將原齊王田巿改封為膠東王,統(tǒng)領膠東郡,都城設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將田都封為齊王,統(tǒng)領臨淄郡和瑯琊郡,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qū))。將田安封為濟北王,統(tǒng)領濟北郡,都城設在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如下圖所示:
以上就是項羽對于戰(zhàn)后天下秩序的重新安排,后世有史家認為,項羽將秦始皇建立的郡縣制又退回到分封制是在開歷史倒車,從而導致了后來的失敗。其實,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項羽天下分封的歷史背景,不是秦始皇確立的全面秦制,而是懷王之約確立的全面周制。如果說歷史的潮流是由周制轉到秦制,那么項羽的分封恰恰是在懷王之約的周制中加入了秦制的成分,我們稱之為“周秦混合制”。按照周制,諸侯封王的合法性來源是血統(tǒng),懷王之約所確立的精神就是如此。可是按照項羽的分封方案,既沒有完全消滅最初依血統(tǒng)封王的諸侯,又新添了許多依軍功封王的諸侯,這就是讓依周制封王的諸侯與依秦制封王的諸侯相混合。按照周制,天子分封諸侯以建立國家,諸侯則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則在自己的封疆內(nèi)對士進行再分封,從而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體制??墒前凑枕椨鸬姆址夥桨福煜码m建立了十九個封國,但各封國已不再對卿大夫和士實施再分封,而是對封國內(nèi)的各郡、縣、鄉(xiāng)、里全面推行秦制,這就是宏觀上的周制與微觀上的秦制相混合。
因此,項羽將懷王之約確立的周制推向周秦混合制,這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之所以沒能進一步推向全面秦制,那也是因為受客觀條件制約。項羽參加巨鹿之戰(zhàn)時率領的楚軍人數(shù)不會超過十萬,之后進入關中時的兵力雖有四十萬,但其余三十萬都是各諸侯國的聯(lián)軍。這些諸侯聯(lián)軍之所以愿意隨項羽入關,目的是為了能在將來的戰(zhàn)后秩序安排中獲得好處,而不是讓自己的母國重新成為項羽直接統(tǒng)治下的郡。項羽的滅秦,滅的只是原戰(zhàn)國七雄中的秦國。項羽能夠肆意處置的,也只有戰(zhàn)國七雄中的秦國,而不可能全面繼承大秦王朝的統(tǒng)治權,這與秦始皇以武力相繼兼并東方六國,兼并到哪里就在哪里設置郡縣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此時的項羽,絕不可能僅憑自己手里的十萬楚軍,就把東方六國再打一遍,因而也就根本不具備立刻成為秦始皇的實力,周秦混合制已經(jīng)是項羽天下分封所能達到的極限。那么,既然項羽的方向是正確的,速度也沒有太超前,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呢?問題就在于具體布局時的戰(zhàn)略安排上。
從整體上看,在項羽分封的十九國中,會反對這項分封方案的,是利益受損的六國,即原準關中王劉邦、原趙王趙歇、原齊王田巿、原燕王韓廣、原魏王魏豹和原韓王韓成,我們稱之為“倒項派”;會支持這項方案的,是項羽依軍功所封的其他十三國,我們稱之為“擁項派”。為了壓制倒項派的反抗情緒,項羽讓原戰(zhàn)國七雄中的擁項派都占據(jù)優(yōu)勢。如原秦國是以章邯、司馬欣、董翳統(tǒng)領的四個郡壓制劉邦的三個郡;原魏國是項羽自占兩郡,再加上司馬卬之河內(nèi)郡以壓制魏豹的兩個郡;原趙國是以張耳的三個郡以壓制趙歇的四個郡,張耳雖然在數(shù)量上略少,但他統(tǒng)領的三郡是傳統(tǒng)趙國的核心區(qū)域,趙歇統(tǒng)領的四郡地處北部邊境,人口稀少且靠近匈奴;原韓國是以申陽之三川郡壓制韓成的潁川郡,數(shù)量雖然相等,但三川郡較潁川郡地域更大,戰(zhàn)略位置也更重要;原燕國是以臧荼的三個郡壓制韓廣的三個郡,韓廣三郡雖地域更大,但位置上更加偏僻荒涼,而臧荼三郡是傳統(tǒng)燕國的核心區(qū)域;原齊國是以田都、田安統(tǒng)領三個郡壓制田巿的一個郡;至于原楚國,那更是由項羽獨占七郡,英布、吳芮、共敖合占六郡,以雄視天下。這樣,在天下分封的四十三個郡中,倒項派只占據(jù)其中十三個郡,而擁項派占據(jù)三十個郡。在項羽看來,擁項派不僅在領土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而且是彼此間連成一片,倒項派不僅在領土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是處于絕對劣勢,而且都被分割在天下的邊緣,他們即便是有心,也是無力為亂的了。
【注】秦始皇最初設三十六個郡,后又將大郡拆成若干小郡,如原齊郡拆成濟北郡、臨淄郡和膠東郡,原九江郡拆成九江郡和廬江郡。
然而,事實卻遠不止項羽想象中那般簡單。項羽早年曾經(jīng)不屑地看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如今,項羽取代了秦始皇,但是他卻不能替代秦始皇,因為他對秦制的理解終究是膚淺的。我們再次回顧秦始皇兼并六國后召開的那場關于天下新秩序安排的御前會議: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唬骸疤煜鹿部鄳?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span>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和秦始皇的談話,明確點出了秦制的本質(zhì)精神和歷史必然。李斯認為,只要推行分封制,哪怕是分封給同姓子弟,將來都會引發(fā)諸侯戰(zhàn)亂。秦始皇對此表示肯定,認為諸侯戰(zhàn)亂的原因不在于各諸侯本身,而在于分封諸侯的這種政治體制,只要這種政治體制不被打破,則將來天下戰(zhàn)亂再起是遲早的事。然而,項羽卻根本不懂這點。我們剛才說過,以當時的環(huán)境而言,周秦混合制已經(jīng)是項羽所能推進的極限??墒?,項羽如果真懂秦制,那就應該明白周秦混合制絕不會是一種常態(tài),而是從全面周制到全面秦制轉化的過渡方案,那么現(xiàn)在所有的戰(zhàn)略布局都要為將來的順利過渡而未雨綢繆??墒?,項羽誤認為只要由自己的親信勢力在天下分封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就有能力維持這種秩序不被動搖,故而他所有的戰(zhàn)略安排都旨在于維護這種周秦混合制,而不是為了將來過渡到全面秦制,這才是他日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正是由于對秦制的理解不深,使得項羽的分封方案出現(xiàn)了諸多戰(zhàn)略失誤,這導致他在楚漢戰(zhàn)爭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想不通:他想不通為什么被他排擠到天下邊緣的各路諸侯竟然能夠形成反項聯(lián)盟,使得他被迫多線作戰(zhàn)、首尾難顧;他想不通為什么那些深受他恩惠栽培的親信,建立封國后竟然在楚漢戰(zhàn)爭中隔岸觀火,甚至倒戈相向;他想不通為什么他一直在打勝仗,結果敵人卻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小……
對于項羽的這些想不通,我們會在后面的文章中詳細分析,闡明項羽在天下分封中的戰(zhàn)略失誤是如何導致他在后來的楚漢戰(zhàn)爭中處處受制、步步被動的。在這里,姚堯為項羽計,提出他真正應該采取的分封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條:
第一,隨項羽入關的將領在封王時只統(tǒng)領一個郡,以減輕原六國諸侯王的抵觸情緒。
第二,奉楚懷王為義帝,都城設在陳縣。安排一心腹重臣坐鎮(zhèn)彭城,為項羽鞏固后方,即類似于蕭何之于劉邦的角色。又安排一心腹重臣居于陳縣,當項羽外出征戰(zhàn)時能夠穩(wěn)定中樞,即類似于荀彧之于曹操的角色。
第三,打著義帝的旗號,逐個消滅不肯歸順于己的諸侯國,然后將其領地設置為義帝直轄的郡縣,重復秦滅六國的故事。
等到天下諸侯皆被項羽平定兼并,那么自然就會有大臣輪番上陣,勸說義帝將皇位禪讓給項羽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