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問曰:病有結(jié)胸,有臟結(jié),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guān)脈沉,名曰結(jié)胸也。

何謂臟結(jié)?答曰:如結(jié)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guān)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jié)。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臟結(jié)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于里,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jié)胸者,頭項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一: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斤,熬) 

芒硝(半斤)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漬,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忌如藥法。

結(jié)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jié)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鞕,則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五苓散主之。

大陷胸湯方二: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五苓散方三:

豬苓(十八銖,去皮)

白術(shù)(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發(fā)黃者,加茵陳蒿十分。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湯方二: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傷寒十余日,熱結(jié)在里,復(fù)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jié)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jié)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大柴胡湯方四:

柴胡(半斤) 

枳實(四枚,炙) 

生姜(五兩,切)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陷胸湯方二: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fù)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五: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jié),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jié)胸;未止者,四日復(fù)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jié)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六: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五苓散方三: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白術(shù)(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七: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上件三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讝語,脈弦,五六日讝語不止,當刺期門。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風,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八: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讝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九: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炙) 

芍藥(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

半夏(二合半,洗)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十: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小柴胡湯方八: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十一: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陷胸湯方二: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jié)胸,心下鞕。若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十二:

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漬,溫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十三: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fù)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fù)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方十四: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十五: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三: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白術(shù)(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方十六: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姜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shù),加黃連并瀉肝法。

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十七: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不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益甚,醫(yī)以理中與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十八: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旋覆代赭湯方十九: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二十: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二十一:

桂枝(四兩,另切) 

甘草(四兩,炙) 

白術(shù)(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

桂枝湯方二十二: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方十四: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大柴胡湯方四:

柴胡(半斤) 

枳實(四枚,炙) 

生姜(五兩,切)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二十三: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jié),死。

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二十四: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瑹o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二十四: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下之則痙。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方二十五: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二十六: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兩半,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二十七: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臍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二十八: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術(shù)湯方二十九: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術(shù)(四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fù)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shù),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chǎn)婦,宜減服之。

風濕相摶,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三十: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fù)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傷寒,脈浮滑,此以里有熱,表無寒也,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三十一: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三十二:

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炙甘草湯一名復(fù)脈湯。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fù)來者,名曰結(jié)。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jié),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fù)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114方劑
傷寒論原文
傷寒論方證
傷寒論應(yīng)該背誦下來的398條(101
倪海廈經(jīng)典配方全集(六)——看倪師總結(jié)的那些“經(jīng)方”
《傷寒論》113方方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