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春夏宜發(fā)汗。
凡發(fā)汗,欲令手足俱周,時(shí)出以漐漐然,一時(shí)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若病不解,當(dāng)重發(fā)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fā)汗也。
凡服湯發(fā)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fā)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yàn)。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dāng)以汗解,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啜粥將息,如初法。
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屬桂枝湯證。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屬桂枝湯證。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鞕耳。設(shè)利者,為大逆。鞕為實(shí),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dāng)以汗解。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dāng)汗而愈。
病人煩熱,汗出即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浮虛者,當(dāng)發(fā)汗,屬桂枝湯證。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屬桂枝湯證。
病人臟無他病,時(shí)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shí)發(fā)汗則愈,屬桂枝湯證。脈浮而緊,浮則為風(fēng),緊則為寒,風(fēng)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可發(fā)其汗,宜麻黃湯。
麻黃湯方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gè),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溫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將息。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當(dāng)先解其外,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三: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個(gè),去皮、尖)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屬麻黃湯證。
麻黃湯方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gè),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屬麻黃湯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屬桂枝湯證。
桂枝湯方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啜粥將息,如初法。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當(dāng)復(fù)發(fā)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屬麻黃湯證。
麻黃湯方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gè),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屬麻黃湯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續(xù)在表也,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證。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四: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桂枝湯方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啜粥將息,如初法。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宜桂枝湯發(fā)汗。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者,屬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qiáng),故使汗出,欲救邪風(fēng),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湯方五:
桂枝(五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太陽病,項(xiàng)背強(qiáng)幾幾,反汗出惡風(fēng)者,宜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方六: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葛根(四兩)
上六味,先以水七升,煮葛根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將息依桂枝法。
太陽病,項(xiàng)背強(qiáng)幾幾,無汗惡風(fēng)者,屬葛根湯證。
葛根湯證方七: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去皮,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嘔者,屬葛根湯證。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宜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加半夏湯方八: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方九:
葛根(八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屬麻黃湯證。
麻黃湯方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gè),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屬麻黃湯證。
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十: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如雞子大,碎)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出多者,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陽明中風(fēng),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shí)時(shí)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不溺,腹?jié)M加噦者,不治。
小柴胡湯方十一: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而細(xì),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麻黃湯方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gè),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shí),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fā)之。
大青龍湯方十: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如雞子大,碎)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出多者,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方十二: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三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細(xì)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屬小青龍湯證。
中風(fēng)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后,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屬小柴胡湯證。
小柴胡湯方十一: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fēng),頸項(xiàng)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屬小柴胡湯證。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十三: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生姜(一兩半,切)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十四:
麻黃(二兩,去根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利小便,發(fā)汗。
五苓散方十五:
豬苓(十八銖,去皮)
茯苓(十八銖)
白術(shù)(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