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言‖020. 管仲之器
管仲,被后人尊稱為“華夏第一相”。他是周穆王的后代,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河南禹州)人。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不僅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更是中國古代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哲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經(jīng)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就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春秋之際,名氣和影響遠(yuǎn)大于孔子,但孔子還是對他提出了批評,這批評還挺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管仲之器小哉!”這是孔子對管子的批評,說管仲的器量不夠大。有人懷疑孔子說這話是因為觀眾生活不夠節(jié)儉,于是就問:“管仲生活上節(jié)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個家,三套服務(wù)人員,怎么能叫節(jié)儉呢?”“三歸”,歷來有很多解釋。比如,一說,古謂女嫁曰歸。按照古禮,諸侯可以娶三姓女,管仲也娶了三姓女;一說,歸,通饋,齊桓公特許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獻(xiàn);一說,三歸,臺名,為藏貨財之所。還有說法,三歸謂三處采邑、三歸指市租等,不管怎么說,要么說管仲僭越,要么說他富有。但這些并不是不節(jié)儉,聯(lián)系上下文,三歸應(yīng)是有三處府邸,三套家政服務(wù)人員?!安粩z”,即不兼職。【馮建東老師作品】
知理嗎?”其實,這話問的,和上文一樣,都應(yīng)該是反問的意思:“您是說管仲不夠節(jié)儉嗎?”“管仲不知理嗎?”
孔子說:“國君在宮殿大門外設(shè)立屏風(fēng),管仲也在家門前立屏風(fēng);國君為兩國國君的友好而設(shè)宴,酒席中設(shè)置反坫之臺,管仲宴客也弄個反坫之臺。如果說管仲算懂得禮,那么誰不知禮呢?”“樹塞門”,在大門外設(shè)置一個屏風(fēng),估計以后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影壁墻。一般人家的影壁墻在門內(nèi),只有王侯家的影壁墻才在大門外。比如在北京,可以在歷代帝王廟門前看到朱紅色的大影壁。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舊址的門前,也有一個白色的大影壁。“反坫”,讀如“版墊”。是放置酒杯的一個土臺子,后來變成了木制矮幾。關(guān)于反坫的用途,錢穆先生寫的很詳細(xì),引述如下:“古禮兩君相宴,主人酌酒進賓,賓在筵前受爵,飲畢,置處爵于坫上,此謂反爵。坫,以土筑之,可以放器物,為兩君之好有反坫,則可移而徹之。后世改以木制,飾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腳幾。賓既反爵于坫,乃于西階上拜謝,主人于東階上答拜,然后賓再于坫取爵,洗之,酌酒獻(xiàn)主人,此謂之酢。主人受爵飲,復(fù)放坫上,乃于東階上拜,賓于西階答拜,然后主人再取爵,先自飲,再酌賓,此謂之酬。此反爵之坫,僅天子與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僅置爵于兩竹筐之內(nèi),此兩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今管仲乃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安得謂知禮?”司馬遷認(rèn)為:“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恒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孔子之所以認(rèn)為管仲器量小,是因為你管仲有本事,齊桓公又很賢明,為什么不在天下推行王道,而要推行霸道呢?其實,沒有必要說的那么高深,成績是成績,功勞是功勞,問題是問題。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其實還是很高的,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祍矣?!保ā墩撜Z·憲問篇》)要不是管仲,我們現(xiàn)在恐怕都披散著頭發(fā),穿著左邊開衽的衣服,變成蠻族人了。但是,你牛是你牛,你的問題還是要說,這就是孔子的態(tài)度。(公眾號:潛真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自己的“器量”都是有限的,“識量”也是有限的,我們只能接受我們能接受的東西,不能接受我們完全不能接受但確實存在的東西。比如,同樣是道家的東西,很多人練了多年太極拳,功夫很高,但卻無法接受丹道,也就無法“向上一步”。比如,道家接受不了佛家、佛家排斥道家、凈土排斥密宗、密宗看不起禪宗,如此等等,都是認(rèn)識的局限。有的法師名氣大,功德也大,但就是看不上道家;有的密宗大師修行成就很高,也看不上道家。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的知識還是有局限,在自己的領(lǐng)域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別的領(lǐng)域的了解就不可能還是那么高深,只能是泛泛而論,所以就會造成輕視、蔑視,甚至排斥、詆毀。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再比如,西醫(yī)看不起中醫(yī),中醫(yī)排斥西醫(yī),都緣于對對方的不了解,了解之后,就會有一個不同的看法,能看到對方的優(yōu)長,借鑒對方的長處,和諧共存。再再比如,我們對于一些神秘文化的認(rèn)知,常常采取一種排斥、輕視、詆毀的態(tài)度,同樣,也是因為無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