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帶孩子出門游玩、旅行的經(jīng)歷。
喊上三兩好友,認認真真地做功課,規(guī)劃行程,拖著一群孩子出門,吵吵鬧鬧,狀況不停,一趟下來精疲力盡。
帶孩子出門旅行屬實是一件麻煩事。
但為什么很多父母樂此不疲地去做這件事呢?
對很多家長朋友的回答是——見世面,讓孩子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現(xiàn)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后都會成為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闭f得就是人要主動增長見識,豐富內(nèi)心。
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看上去更有底氣、更加自信。
世面,用百科的解釋來說,是人世間形形色色的情況,也就是世界的方方面面。
帶孩子見世面,不僅是只有旅行,還有下面這些方面。
第一種世面,是讀萬卷書
讀書, 是見世面最簡單的路。
稻盛和夫曾說:“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里進行模擬演練。自身的直接經(jīng)驗,加上讀書得來的間接經(jīng)驗,構(gòu)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礎(chǔ)?!?/span>
書是看世界的窗口,足不出戶,孩子可以看看中國的兵馬俑、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知道最高的山、最長的河流、最深的峽谷;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會做夢.......這些問題,在書里都能找到答案。
書里還有孩子從未涉足世界。
一本優(yōu)秀的書,往往是作者多年的知識和經(jīng)驗總結(jié),每讀完一本書,就是和一位老師對話,汲取不僅僅有知識,還有教訓。
這也是我們一直做童書的推薦原因之一,書,不僅僅是用來學習,更是為了完善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博覽群書之后,就開始撥云見日。
能讀書、會思考,孩子未來在談吐中就會增加一份從容和篤定。
第二種世面,是“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的意思就是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盡可能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
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沉迷電子產(chǎn)品里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非常少。避免此類現(xiàn)象發(fā)生的方法之一,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盡可能多帶他出去走走、看看。
你可以帶孩子參觀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讓孩子感受歷史的厚重,藝術(shù)的精妙;
你可以帶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中的花草樹木、蟲鳥禽獸、山川河流都是最天然的“教材”;
你可以帶孩子去旅行,品嘗當?shù)氐奶厣朗?,欣賞當?shù)氐慕ㄖL格,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
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旅行,見識不同地方的人文風情;
如果沒有條件,街頭巷尾、家附近的小公園、郊外的一座山,一條河,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體驗。
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好的壞的,都是一種見識。
認識一位家長,老師布置了一篇名為“山”的主題作文,他趁著周末讓女兒帶上作業(yè)本,開車去郊外深山里,去登山、觀察山……
他說:“讓孩子自己在山里行走一天,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不一定多去幾個地方旅行才叫見世面,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去認識和探索世界,都是增加閱歷的機會。
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收獲了什么。
第三種世面,是看生活百態(tài)
知乎上有人提問:“見過世面究竟有多重要?”
其中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會講究,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fā)不一樣的氣質(zhì),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nèi)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注重讓孩子享受最好的,卻忽略了讓孩子去看到真實的生活。
前幾天無意中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高中生,一身名牌,衣服手機用的都是最貴的牌子。想要什么買東西,各種方式要求父母,最后總是能得逞。生日那天,請同學吃飯,一千多的賬單隨手就付。
而他的爸爸媽媽,平時一份炒飯都舍不得點,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花一些冤枉錢做什么!”
在這個家庭里,孩子過的生活是一種“虛假的生活”,父母給了孩子生活優(yōu)越且受之無愧的錯覺。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成年人不該向孩子抱怨生活的不易,但是生活真實面貌卻應(yīng)該讓孩子看到。
有位朋友喜歡帶孩子去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菜市場,他覺得這里能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生活”,孩子在這里明白了媽媽做的每一道食物,既要花錢買材料,還要耗時做,繁瑣卻不易,這就是生活。
有一天,在攤販林立的菜市場,一位80歲的老人家在門口擺攤賣青菜,孩子看到了,主動拉著他去老奶奶的攤位。那一刻,他很欣慰,因為孩子已經(jīng)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善良。
了解好的生活是什么樣,看到負重前行的人是怎么生活,目睹這些人生百態(tài)的孩子,才會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
第四種世面,是見人心
見世面也包括見人心。
家長們向來都是鼓勵孩子多結(jié)交朋友,但是我們卻很少教孩子如何客觀地去認識一個人。
孩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注定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人心繁雜,僅僅靠保護是不能完全避免孩子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到傷害的。
我們必須承認,身邊的人,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我們與之交往。父母教育責任之一,是教會孩子多元化地看待每一個人。
多帶著孩子參加校內(nèi)外的各種親子活動,也可以帶著他去大人的飯局,讓他學習如果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等到見的人多了,理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就慢慢形成完善的人生價值觀,能分善惡,也能充滿包容地去看待他人,充分包容和接納他人的不同。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說:
“平時只要有演出,我都會盡量帶上女兒,雖然她年紀小,但多看看社會上一些亂七八糟的人總是好的。
一般女孩都是因為無知才上當?shù)?,讓我女兒先接觸這些東西,以后她長大了就不會被這些東西騙了?!?/span>
打造這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需要家長要會“聊天”,多用啟發(fā)性對話引導孩子思考,鼓勵孩子開動腦筋。
我身邊有朋友喜歡跟孩子聊生活,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小到社會百態(tài),大到國際局勢,只要孩子感興趣,父母就愿意講,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中,讓孩子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人和事。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曾說:“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jié)果的最佳機制。”
能讀書、會思考,孩子未來在談吐中就會增加一份從容和篤定。
這份包容,終將變成見識與涵養(yǎng)。文末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編輯 | 不二
插畫 | 在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