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明明是孩子犯了錯,你好心給他指出來,希望他能吸取教訓,結(jié)果孩子三言兩語就給頂回來了。
“我又不是故意的。又不是我的錯?!?/strong>
遇到這樣的事,家長們都會很頭疼。
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能虛心接受批評,這樣他才有進步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們越是給孩子指出錯誤,他就越是抵觸、生氣,甚至頂嘴,真是一句話都說不得。
為什么孩子面對錯誤時,會這么脆弱?怎么說,才能讓孩子知錯就改,下次做的更好呢?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犯錯這件事兒。
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天天。她畫畫特別棒,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練習畫畫。
但對于那些她沒有嘗試過,有可能會做不好的事,她一概不碰。
有一次,家里人一起包餛飩。天天覺得很新鮮,就開心的參與進來。
一開始,天天很享受這個過程。她認真地包著餛飩,包完還驕傲地拿給家人看。爸爸媽媽看到了,便夸獎她“包的真好看”。
可是后來,外婆說要比一比,看誰包的好。
還對天天說,“你的餛飩沒有黏住,媽媽的都黏住了,你下次要改正這一點。”
天天聽完,脾氣一下就上來了,撅著小嘴,一直嚷著“我不要包,我不要包”,后來還傷心的哭起來。
這樣的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大人會覺得,指出孩子的錯誤,是為了讓你下次做的更好。
總不能一直慣著你,只說好話,從不批評吧。
但對孩子來說,批評又意味著什么呢?孩子會想:
我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很開心的夸我。
我做的不好了,爸爸媽媽就很嚴肅的批評我。
是不是我一犯錯,我就沒那么好了,他們就不喜歡我了?
那我不要做錯,錯了也不要承認。
在孩子眼里,錯誤意味著不完美,意味著父母的失望,意味著“我不再是大家喜歡的好孩子了”。
所以錯誤很可怕,要努力避免才行。
不承認錯誤,是孩子在潛意識里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當孩子對錯誤充滿恐懼和提防時,我們怎么耐心開導,好言相勸,他們都是不會聽的。
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也一樣。
當領(lǐng)導批評我們工作上的不足,當我們的另一半抱怨我們菜燒的太咸了,衣服又沒掛好時,我們一樣會心生抵觸,對錯誤充滿抗拒。
正是因為我們大人對錯誤有消極的看法,孩子才會和我們一樣,一聽到批評就反抗。
所以,想要讓孩子正視錯誤,我們做父母的要先轉(zhuǎn)變觀念,看到錯誤積極的一面。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她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這種思維類型的人覺得一個人的成功是靠天分,而天分是不會變的。所以聰明的人學習肯定好,笨的人再努力也沒用。
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覺得成功是靠努力、靠找方法。他們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只要找對方法,提升了能力,就能夠獲得成功。
孩子之所以會抵觸錯誤,就是因為固定型思維讓他覺得,錯誤是對他這個人的否定,說明他不夠優(yōu)秀,沒有天分,所以他不愿意接受這個不能改變的事實。
而對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來說,錯誤恰恰是提示他應(yīng)該在哪里努力的信號,只要找到方法把這個錯誤克服了,他就能變的更好。
小樣媽其實也是成長型思維的受益者。
我讀書的時候,爸爸一直跟我強調(diào),把錯的題都弄懂了,你考試就沒問題了。
所以我做錯題,或是考試沒考好的時候,不會像其他同學那么沮喪。相反,我會把力氣用在搞懂錯題上。
我還會把所有的錯題摘抄在筆記本上??记爸貜?fù)習錯題,不僅省力,效果還特別好。
剛生完小樣的時候,我也和其他新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吃喝拉撒的問題,特別手足無措。
但我不會因為這樣就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差勁的媽媽。
我知道,我只是欠缺一些有效的知識和方法。通過看書、查資料,找到這些解決辦法,我就能把小樣帶好。
所以說,錯誤是我們找到問題的捷徑。
我們應(yīng)該擁抱錯誤,而不是自欺欺人地回避錯誤,讓問題永遠困擾我們,得不到解決。
知道了錯誤的好處,如何在生活中把這種觀念,還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孩子呢?
不用給孩子講大道理,只要學會正確的表揚、批評孩子就可以了。
給大家一個基本的套路:基于過程評價孩子。
我們平時評價孩子,大多是基于結(jié)果的。
比如前面天天包餛飩的例子,不管是表揚餛飩包的好,還是指出哪里包的不好,都是基于結(jié)果的評價。
如何評價過程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孩子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注意觀察他。
比如孩子包的好,我們可以說,
“媽媽看到你包餛飩的時候,非常的認真、專心?!?/p>
“你放餡料的時候,會用勺子把餡料刮到中間,這樣餡料就不容易漏出來了,真是個好辦法。”
大一點的孩子,我們還可以用一個經(jīng)典句式。
“你什么什么事做的很好,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是怎么做到的?”
這個問題能鼓勵孩子總結(jié)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
同時,比起簡單的一句“你真棒”,這樣充滿好奇的提問方式,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和重視。
如果孩子一件事沒做好,我們又該怎樣評價他呢?
同樣也是基于過程。
比如包餛飩露餡兒了,我們可以說。
天天,這個餛飩的餡料跑出來了,我們來看看是怎么回事——引導孩子思考哪里出了問題
噢,原來是餡料放的太多了——找到問題
那我們下次少放一點,餡料就不會跑出來了——提出解決的辦法
再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我們可以說。
“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些題做錯了。把這些題都弄懂了,下回肯定有進步?!?/p>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我們要多啟發(fā)孩子思考,鼓勵他自己總結(jié)經(jīng)驗,反思問題所在,同時想出改進的辦法。
除了基于過程評價孩子,我們還要格外注意,不論對錯,都要保持淡定。
孩子成功的時候,不要可勁的表揚,犯錯的時候,也不要一個勁的埋怨。
這樣孩子才能以平常心面對成功和失敗,勝不驕、敗不餒。
我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
當我們把錯誤看的很嚴重,很負面的時候,孩子也會害怕錯誤,討厭批評。
而當我們把錯誤看作進步的墊腳石,看作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契機時,孩子面對錯誤也會更坦然,更有包容度。
所以,讓我們從自己做起,關(guān)注孩子做事的過程,看到孩子的努力、進步,還有對自己的突破。
過程變好了,結(jié)果自然也會變好。
喜歡今天的文章,就轉(zhuǎn)發(fā)支持小樣媽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