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餃餃在追綜藝《爸爸去哪兒》,本想看孩子們和爸爸相處的溫馨日常,沒想到卻看得一肚子火,這全都拜楊爍大哥所賜。
楊爍對兒子楊雨辰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嚴厲到近乎變態(tài):走路是錯,選房子是錯,恨不得連喘氣兒都是錯......楊爍對孩子一直貶低,從不夸贊,連其他爸爸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極端打壓式教育”,讓餃餃不禁懷疑:楊爍和他兒子到底有多大仇?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餃餃聯(lián)想到前不久火遍全網(wǎng)的“大型泡學邪教組織”——PUA。雖然不打不罵,但言語間充滿了冷嘲熱諷,處處貶低,從不夸贊,從不支持,從精神上進行控制,企圖讓對方完全臣服于自己的權威。在親子關系中,這樣的育兒方式是很可怕的,作為父親,楊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但沒有樹立起一個值得依賴的形象,扮演的反而是反面角色。
在日本,人們把這種極端打壓孩子的父母稱為“毒親”,顧名思義,意思就是“有毒的父母”,可以說很形象了。這種“有毒的父母”,通過從心理層面?zhèn)⒆拥姆绞絹砼按?、支配、貶低孩子,目的很簡單——讓孩子聽話。顯而易見,這樣的育兒方式是十分扭曲的。更可怕的是,這種育兒方式還會遺傳——“我爸媽是怎么養(yǎng)我的,我就怎么養(yǎng)我的孩子”。
當然,在為楊爍的“PUA式育兒”感到氣憤的同時,我更心疼楊雨辰小朋友——童年時被父親極端打壓的種種經(jīng)歷,都為以后的心理問題埋下了種子。研究證明,在父母的極端打壓之下長大的孩子,成年后將面臨五大心理問題。
在兒童時期,父母的行為最能影響孩子成年后的行為模式。在極端打壓下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冷嘲熱諷和極端打壓是就是愛的表現(xiàn)形式,并模仿這種行為去對待自己所愛的人,造成扭曲的“自虐”和“虐他”心理。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遇到伴侶對自己嘲諷、忽視、壓制等情況時,會誤以為這是“愛”和“在乎”的體現(xiàn),并甘心屈服于這種極端打壓之下,漸漸喪失自尊感。這種心態(tài),在女孩子身上更常見。遭遇渣男或PUA時,她們一邊掙扎,一邊在潛意識里享受這種“被虐”的感覺,戀愛中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就是這么來的。
而且,被“PUA式育兒”養(yǎng)大的孩子,會誤以為“愛就是要控制對方”,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為多疑、控制欲過強,甚至出現(xiàn)謾罵和家暴等“虐他”行為。
被“PUA式育兒”養(yǎng)大的孩子認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全身心地愛自己,所以愛永遠是有條件的。自己要足夠優(yōu)秀,要讓父母高興了,父母才會愛自己,否則自己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容易發(fā)展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他們渴望被愛,以彌補童年缺失的愛,但當真的有人來愛自己時,他又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認為別人對他好肯定是圖謀不軌;當他拒絕了對方的愛,對方轉身離開時,他又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安,被忽視、被拋棄的無助感和恨意被喚醒.......
就這樣,被PUA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在“渴望愛”和“不相信愛”的輪回中苦苦掙扎,逃脫不得,永遠無法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系。
邊界,指的是一個人可接受態(tài)度和行為的底線。通過樹立邊界,不允許周圍的人越過邊界,并適當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們可以生活得更自在。
但是,在打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邊界感”的概念嚴重缺失?!队卸镜母改浮返淖髡咛K珊·弗蘭德(Susan Forward)強調:
“對于從小受父母毒害的兒童來說,‘自我’是一個陌生而奇怪的概念,他們甚至難以說出‘我不喜歡’。”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表現(xiàn)為:
1、難以表達自己的好惡。當別人觸碰到自己的“邊界”時,像小時候一樣,即使不舒服也難以拒絕,只能一直讓步,一邊生悶氣,一邊放任別人侵犯自己的生活。
2、過度干涉他人生活。自己沒有邊界感的人,往往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無視他人的邊界,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控制欲很強;對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行為接受度較低,對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十分不利。
PUA式家庭給不了孩子安全感。PUA式的父母,常常伴有喜怒無常、暴力傾向等特征,孩子多次體驗被遺棄的感覺,從小就沒有安全感,更是無法輕易相信別人。而一旦懷疑別人,他就會向對方施以語言或肢體暴力。《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就是這樣,因為多疑,所以家暴。
而且,這種模式很難打破。據(jù)美國健康網(wǎng)站Everyday Health稱,大約1/3曾受到嚴重虐待的兒童,成年后往往會做同樣的事情。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是允許孩子有憤怒情緒的。父母可以反對孩子,孩子也可以反對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允許沖突的存在,是彼此相愛、相互尊重的前提。
而在PUA式家庭中,父母對于孩子的反抗行為只會一味指責:“你竟敢頂撞老子,簡直無法無天!”根據(jù)美國兒童保育信息網(wǎng)站Romper的說法,父母長期用語言暴力打壓孩子,會使孩子認為“表達憤怒情緒是不安全的”,從而變得逆來順受,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任何人都能來欺負一下。
根據(jù)2006年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童年時受到極端打壓的兒童,成年后傾向于將外在的恐嚇行為與年幼時父母的打壓行為聯(lián)系起來,想起童年時被父母絕對權威支配的恐懼,從而失去爭辯和表達憤怒的能力。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其實,棍棒不是萬能的,極端打壓式的育兒方式有百害而無一利,恩威并施、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許多父母在育兒中有誤區(qū),認為自己必須要樹立起作為父母的絕對權威,孩子聽話最重要。但是,育兒的根本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人格健全、品行端正、有好惡、會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個聽之任之的傀儡。
同時,很多人把自己成年后的性格缺陷歸因于童年時遭遇的“PUA式育兒”,這情有可原,但不是拒絕改變的理由。雖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已無法逆轉,但成年后的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味甩鍋給原生家庭不是上策,我們要學會主動尋找出路,積極尋求心理干預,消除童年陰影,打破“有毒父母”施加的魔咒。這會很痛苦,但很有必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