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天上星座人間城垣 布局:外朝屬奇內廷用偶
數(shù)字:九五之數(shù)皇權象征 色彩:皇帝居黃皇子住綠
紫禁城“布陣”:寬嚴相間震人心
明永樂四年(1406年),紫禁城籌建開始,朝廷集中了全國的著名工匠,前后調集了二三十萬農民軍和一部分衛(wèi)軍。修建紫禁城的木料從四川、貴州、云南等省的大山里采伐,石料從北京附近的房山、盤山等地開采。
為運輸這些材料,嚴冬時節(jié),工匠們在通往北京的道路沿線相隔1里左右的地方鑿一道溝,潑水鋪成冰道;盛夏時節(jié),則用滾木鋪成輪道。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投入,都是為了建造這座舉世無雙的宮城。
在北京城的營建中,紫禁城是最核心的部分。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基本建成。它在建筑上的講究和所體現(xiàn)的皇權震懾力,從侯仁之先生講的一個故事中便可見一斑。
紫禁城·故事
明朝縣官覲見 過五門便暈倒
時隔52年,北京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朱祖希仍清楚地記得,導師侯仁之先生在上課時給同學們講過的一個故事,是關于一個明朝縣官從正陽門走到太和殿的覲見之路。
明朝時,皇上召見一個縣官。興奮而又忐忑的縣官首先看到的是正陽門,高大的城樓給了他一個不小的震撼。走過繁華的棋盤街(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的位置),遠遠就能看見高大敞亮的大明門(清朝為大清門),他一路都沉浸在對京城壯觀闊氣的景仰和贊賞之中。
進入大明門后,視野忽然收縮在了千步廊里一片灰色的高級衙門中,縣官的心也跟著一緊,氣氛嚴肅壓抑,之前好不容易得來的輕松心態(tài),立馬被厚重的政治緊張感取代。他低著頭匆匆走過,來到天安門前的宮廷廣場,仰望著高大的天安門城樓,他暗暗舒了口氣。這時,他心里的念想只有兩個:一是高高在上的皇權,二是壯美的建筑。
過了天安門,迎面不遠處便是端門,他的神經(jīng)不由得又緊張起來。穿過端門,午門在望,縣官趕緊加快步伐。
等他緊趕慢趕來到午門前,抬頭一望,卻嚇得渾身一哆嗦。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進入這個凹形建筑,被兩邊延伸的城墻包圍住時,仿佛身處甕中,給人一種威逼感。
縣官戰(zhàn)戰(zhàn)兢兢過了午門,終于看見遠處雄偉威嚴的太和門,來不及慶幸自己到達目的地,他雙膝一軟,暈倒在地。
釋疑
建筑布局忽松忽緊
實為給人心理震撼
講完這個故事,朱祖希笑著說:“當年侯先生可比我講得好多了?!睙o論這個故事是否曾經(jīng)發(fā)生,紫禁城帶給官員們,尤其是外地官員的震懾力都是如此。朱祖希說這種現(xiàn)象在地理學上叫做感應地理。
古代的規(guī)劃師們通過對皇城建筑物之間的距離長短、空間大小、體量不同、形制互異進行巧妙設計,使行進在其中的人產(chǎn)生一種心靈感應,即對皇權的無限崇仰和敬畏,并且將凸顯皇權與展現(xiàn)建筑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朱祖希說,天安門與端、午門之間的空間較小,是視覺中的豎長方形空間;端門與午門之間的空間是豎直而狹窄的長方形空間;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則是一個寬闊的橫長方形空間,與剛剛越過的狹長空間對比,就覺得狹長更深遠,扁平更寬闊,從而加強了橫向的視感。
過了太和門,從門臺向北望去,太和門與太和殿之間寬廣而遼闊,接近正方形的廣場空間,對比太和門南面的扁平橫向空間,并襯托著高聳三層漢白玉雕砌的臺欄和雄偉的宮殿,更加顯出太和殿的宏偉、端莊,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紫禁城·投影
天上星座 人間城垣
在建筑上充滿美感,又顯現(xiàn)皇權的同時,紫禁城這一命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和至高無上。
宋代鄭樵所著的《通志》中,稱紫微、太微、天市為三垣。古人將北半球天空中的星座劃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大區(qū)域,并將其想象為三大城垣,其中紫微垣位居北半球的中央。
北斗七星指向正北,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在古代被認為是位于天空中心的極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古人以紫微垣比喻皇帝的居處,是帝星所在。
紫禁城便自然成為天空三垣在地面上的投影:前朝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華蓋殿(后名中和殿)、謹身殿(后名保和殿)象征太微垣;后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取像于紫微垣;而天市垣雖然并沒有建筑,但《春明夢余錄》卻有記載說,明代玄武門外曾“每月逢四則開市,聽商賈易,謂之內市”。
紫禁城·布局
外朝屬奇 內廷用偶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紫禁城的規(guī)劃與營建便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
除了天空星象的投射對照,都城內部的規(guī)劃建設,更是在建筑講究、宗法禮制、尊卑有序結合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朱祖希說,《易經(jīng)》上的陰陽關系在紫禁城的規(guī)劃布局上有明顯的表現(xiàn)。紫禁城分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屬陽,因此外朝主殿的布局采用奇數(sh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內廷宮殿則屬陰,因此宮殿布局多用偶數(shù),即“兩宮六寢”: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為后來加筑);“六寢”即東西六座寢宮。
紫禁城·數(shù)字
九五之數(shù) 皇權象征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五個奇數(shù)視為陽數(shù),把偶數(shù)二、四、六、八、十視為陰數(shù)。在陽數(shù)中又有兩個數(shù)字比較特殊,九為最大,五則位居五個陽數(shù)的中間,所以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
紫禁城的建筑,在數(shù)理上同樣也有講究。外朝之殿均為“九開間,五進深”,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征“九五之尊”;門扇采用的是“四九”的倍數(shù),為36扇;門釘是“九九”的倍數(shù),為81顆。
作為外朝的正殿——太和殿,在初建時也是“九五之數(shù)”。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時,將原來的九開間改為十一開間,重檐廡殿頂,檐角小獸由九個增至11個。進一步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意義。
紫禁城·色彩
五行思想 貫穿其中
紫禁城在色彩應用上,也反映出古人的“五行”思想。宮墻、殿柱用紅色,紅屬火,意寓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
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木,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門,北方屬水,因而墻色用黑。
所有單體建筑,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文淵閣,用黑瓦、黑墻,黑為水,可克火,利于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xiàn)“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jīng)》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