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文化 |
崔氏家譜序言
家有族譜猶如國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既可明世次,別親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遺憾的是我崔家溝崔氏族譜已丟失多年,既不知吾族來自何時,源于何處,也難分族人世次親疏,若日延年遠,則更有失一派相傳之意。崔家溝崔氏祖塋曾有墓碑多通,但僅幸存兩通,其中一通只能辨認“故始祖崔氏之墓”幾個大字,應(yīng)為明朝所立;另一通為清朝末年(約19世紀80年代)所立,墓碑記載為“二世祖崔中寶之墓”,附有長支(下崖)崔氏家譜,但世系記載不清晰。
2006年冬,十四世肇全,十六世維會、維見、維啟等眾族人,常念無譜之憾,商定修篡崔氏家譜。修譜委員會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先后拜訪了東港、嵐山、莒縣、五蓮等崔姓同族,詳細查閱了多家崔氏族譜,除西湖婁家莊崔氏家譜記載有“崔家溝家譜失自三世以上”的信息之外,其它皆無我崔氏族譜的線索。直到2007年11月26日,才在日照后村宅科村十六世維三家中,找到了崔家溝的老家譜。
該部崔氏家譜修于光緒17年,至少屬于第二修,因譜序記載說:“篡而繼修”時,“幸于古匣中得草譜一冊”,那這一“草譜”應(yīng)為更古老之譜。該家譜是崔家溝與邱后、宅科、崔家莊的合譜,家譜序言撰寫者是十三世文,崔家溝村參與修譜的還有十三世儒、儀,另一位修譜者是方田。通過家譜記載得知:先祖崔中寶應(yīng)為八世祖,而非祖碑所記載的二世祖;邱后崔氏從崔家溝遷去,九世奉立為該村始遷祖。據(jù)宅科十六世維三、維波介紹,宅科崔氏從邱后遷去,少時其長輩曾到邱后、崔家溝墳瑩為老祖上墳,由此可推斷,邱后、宅科村崔氏可能來自崔家溝。
關(guān)于崔家溝崔氏來源,老譜記載不詳。十四世照悅、十五世宦榮曾說過:崔家溝崔氏于洪武二年從江蘇東海遷來。我認為此說雖不一定準確,但有一定道理。理由有四:
一、洪武初年,明朝曾有組織的進行大移民,日照縣大多數(shù)村莊都是此時由江蘇東海(或稱海州)遷來,我村也于此時或稍晚從東海遷來較為可信。
二、明朝初年,戰(zhàn)亂頻仍,蘇北沿海地區(qū)倭寇猖獗,族譜記載吾始祖因被掠而逃難至大碾(四世稱崔家溝)。吾始祖“被掠”,或許是因遭遇兵亂,或許是因被倭寇搶劫,正說明我崔氏可能于明初從東海遷來。
三、歷史傳播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口耳相傳,諸多先祖皆有此傳說,決非偶然。
四、根據(jù)日照崔氏族譜以及調(diào)查了解得知:五蓮崔氏、莒縣北部崔氏、日照城崔氏多屬于青州核桃園后裔。而日照南部、莒縣南部崔氏多來自江蘇東海,與我村傳說大致相同。日照梭羅樹崔氏族譜記載,該村崔氏“自前明年間避流寇之亂由海州蕩蘆村播遷至照”,且該村十六世連安說,梭羅樹墓地曾有碑記載該村崔氏于洪武二年遷居。莒縣中樓崔家峪《崔氏祖碑》記載:“過祖諱山,明洪武二年由海東十八村遷此,因崔氏居山峪中,取名崔家峪”。莒縣后山頭淵《崔氏世譜》載:“明初始遷祖自東海十八村來莒之崔家峪安居,萬歷二年六世支祖遷居后山頭淵”。我崔家溝村地處日照縣西南,與梭羅樹、中樓崔家峪相距較近,皆于明朝初年從江蘇東海遷來,完全可能。
本次修譜,也留有諸多遺憾:
一是邱后崔氏源于崔家溝哪支,已無法考證;與我崔氏關(guān)系密切的邱后、宅科等崔氏與崔家溝崔氏的關(guān)系未能徹底理清。
二是原譜序言撰寫者崔文,從家譜查詢得知應(yīng)是十三世,但其在序言中同時又稱十三世崔儒、崔儀為“族侄”,有矛盾之處。
三是另一位修譜人“方田公”,不知是哪村人,簡歷怎樣。
四是在十五世永慶、十六世維恩保存的地契上出現(xiàn)有“付圃”、“風(fēng)君”等先祖的名字,但在家譜中卻無法找到。
五是若我崔氏出自明初移民“中轉(zhuǎn)站”江蘇東海,那東海崔氏又出自何處?是來自山西洪洞,還是來自蘇浙,是出自傳說更盛的“博陵堂”,還是來自“清河郡”?據(jù)江蘇崔氏聯(lián)誼會會長學(xué)法先生介紹,我崔氏應(yīng)來自清河南祖房,但沒有證據(jù)。
這諸多疑問,恐怕只能留給后來人了,萬望后來者考證之、續(xù)修之。
本次修譜體例仍沿用老譜格式,自右向左翻頁,并將老譜所記內(nèi)容、樣式基本保持原貌,只對其中錯訛之處進行修正。因時代變遷,已男女平等,且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本次修譜也將女士全部入譜。根據(jù)先祖的傳統(tǒng),崔家溝崔氏的世系與日照市、莒南縣、江蘇贛榆縣相同,且所用輩字也統(tǒng)一,所以沿用先祖修譜時所用世次及輩分,輩分用字如下:
基肇榮維久,恩延世克昌。
書傳興裕遠,尊祖耀增光。
崇文家國盛,孝敬顯宗堂。
詩禮承紹緒,仁德恒禎祥。
忠厚喜益壽,乾坤平安康。
十七世孫 久華謹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