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一周的零散時間,通讀了今天要介紹的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一書。個人對這種社會心理學書籍,暫時談不出啥有價值的見解。以下主要摘抄部分覺得有意義的句子
人最底層的需求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脫出來。
一個人在幼兒階段,他還沒有什么發(fā)展,仍感到同母親一體。母親在身邊,他一點也沒有孤獨感。他的孤獨感被母親的身軀、乳房、肌膚的伴隨所消除。只有到了母親的身軀伴隨已不能消除他的分離和孤獨感時,她才有克服分離的需要。
成熟的愛
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使人克服孤獨和分離感,但愛承認人自身的價值,保持自身的尊嚴。在愛之中,存在著這樣的矛盾狀態(tài):兩個人成為一體而仍然保留著個人尊嚴和個性。
愛是一種行為,一個人能力的實踐,這種行為只能在自由中實現(xiàn),而絕不能作為強迫的結果。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對于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人來說,給予是潛力的最高表現(xiàn)。正是在給予行為中,我體會到自己的強大、富有、能干。這種增強的生命力和潛力的體驗使我倍感快樂。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這不是因為給予是喪失、舍棄,而是因為我存在的價值正在于給予的行為。
愛的基本要素
所有形式的愛常常包含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其中尊重意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應該順其自身規(guī)律和意愿。尊重意為沒有剝削。尊重僅存在于自由的基礎上。
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這四者的交融形態(tài);凡成熟的人都能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他們放棄了自詡為無所不能的自戀的夢想,把已獲得的謙恭置于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產生的精神力量基礎之上。
父母與子女之愛
母愛是無條件的,孩子不必為了被愛而做任何事。隨著孩子變得獨立,他與母親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事關存亡的重要性,與父親的關系卻越來越重要。
弗洛姆認為:父親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則的世界,游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父愛是有條件的愛。這種愛的原則---我愛你,因為你實現(xiàn)了我的愿望,因為你盡了職責,因為你像我。
六歲以后的孩子開始需要父愛,需要他的權威和引導。母親起到保證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親則有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應付來到這個大千世界所面臨的那些問題的責任。
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響,而是在內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通過在他自身對愛的能力基礎上建立起母性的良心,在自身理智和判斷基礎上建立起父性的良心。如果他只有父性的良心,便會變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有母性的良心,便易于失去判斷能力,并阻礙他自己及他人的發(fā)展。
智力健全的基礎和成熟的標志,存在于這一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并最終達到兩者綜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引發(fā)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一發(fā)展過程的失敗。
愛的對象
兄弟的愛是對所有人類的愛,它以沒有獨占性為特征。
性愛是對另一異性的完全融合、結為一體的渴望。從其本性來說,它是排他的,不具有一般特性的愛。
自愛:倘若一個人能卓有成效地愛,他會愛自己;倘若他僅能愛其他人,他便根本不會愛。
愛的意義
1、心理學的最終歸宿是愛
2、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合情合理的滿意的答案。
怎么看這本看似雞湯的書
到了最后,感覺還是有必要談談自己對這本書內容的一些個人看法。
1、可能是社會制度、周圍環(huán)境已讓我們不相信了弗洛姆說的: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但如果我們回歸自己的內心:每個個體最有可能影響的是自己,如果人人都希望接受,而不是給予,可想而知,給予是多么寶貴。
2、弗洛姆從頭到尾都沒提到當你付出愛后,你要期待回報。或許這種境界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做一件事如果發(fā)自內心,就要在潛意識里不求回報。否則如沒有如自己所愿,反而會求而不得,反生怨恨。
3、人類通過愛來克服分離。愛不是為了通過依賴對方,彌補自己原本的不足,而是自己先具備了愛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