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寶庫
雖然漆器被歐洲人叫做“Japan”,但它千真萬確起源于中國。
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用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生漆,古人叫大漆)涂在木制器物表面,就能帶給它們一層經久不朽的保護膜。
漆器,就此誕生了。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防腐,是漆器誕生的最初原因。但漸漸的,人們變得不滿足了,琢磨著在保證耐用的同時,是不是能讓器物變得更好看、更美觀呢?
這種想法一旦有了就再也停不下來,接下來的幾千年里,中國人基本上都在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探索。一不小心就研究出了幾十種工藝,把漆器從單純的工藝變成了一門藝術、一種文化。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關鍵詞:紅+黑主色調出現(xiàn)
人們對美觀的追求是從色彩開始的。
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漆器來看,7000多年前的原始人已經能利用朱砂和松煙(松灰)調制出黑色和紅色。
這兩種最初的顏色,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漆器的主色調。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尚紅、尚黑,其實真正原因沒那么玄幻:大漆的本色是棕色,底色重質地又粘稠,很難調色,紅和黑是人們最容易獲得,也是早期僅能獲得的顏色。
商周
關鍵詞:顏色不夠珠寶來湊
在色彩上遇到了阻礙的人們,轉而探索起另外一個方向——極力給漆器鑲嵌上一些bling bling的裝飾物,比如貝殼、寶石和金子。
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遺址出土的2件漆器殘片,前者鑲有金片和綠松石,后者表面鑲滿貝殼
這種思路,在以后幾千年里都是漆器裝飾的重要方向,可以看作后世漆器所有鑲嵌工藝的萌芽。
漆器工藝正在萌芽,但青銅器在商周時期已經高度發(fā)達,所以盡管漆器再怎么bling bling,也并沒能成為主流。
戰(zhàn)國、兩漢
關鍵詞:無物不漆、工藝爆發(fā)
時間來到戰(zhàn)國、兩漢,青銅器的繁榮走近尾聲,漆器乘機上位,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高峰期。
當時漆器的地位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無物不漆”。
從杯盤茶盞的小型生活用具、到幾案屏風的大型家具,從弓箭甲胄等軍需用品、到棺槨等喪葬用具,全部都有漆器制品。
可以說,當時漆器已經被用在社會生活的全部,無論宮廷、士兵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都離不開漆器。
隨之而來的,是漆器制作工藝的革新,這種革新體現(xiàn)在兩方面。
一是胎骨,在木制器物表面涂大漆,制作出的就是木胎漆器,這是漆器最初誕生時的形態(tài)。后來,人們逐漸把胎骨的范圍拓展到陶、竹、皮、金屬等。
戰(zhàn)國時期,人們研究出了一種特殊的胎骨——夾苧胎。
夾苧胎也叫脫胎,先以木或泥制模,再在模具周圍用麻布(苧)和漆灰(大漆和磚瓦灰的混合物)反復裱糊多層,最后去掉里面的模具,直接以漆布為胎,制作出的漆器輕便又堅固。
除了胎骨,戰(zhàn)國、兩漢時期還集中爆發(fā)出多種漆器裝飾工藝。
首先是漆繪,用調色后的大漆在涂好底漆的器物上描繪出各種圖案,叫做描漆。由于大漆能調出的顏色有限(直到今天也沒能跳出黑、朱、黃、綠、青五色),人們又用桐油調制出更為豐富的顏色,用這種油彩描繪裝飾的工藝,叫做描油。
從出土情況來看,漆繪在當時應用最為廣泛,其次就是錐畫——用錐形工具代替畫筆,在漆器表面刻畫圖案。
錐畫還催生出另外兩種工藝,在錐刻出的線條中填入彩色的大漆叫填漆,填入極細的金(銀)箔,叫戧(qiāng)金。
跟戧金名字比較相似的一種工藝是描金,用桐油和大漆混合會讓漆在快干時仍然具有粘性,這時再將金(銀)粉粘上去,就能讓漆器變得金(銀)光閃閃了。
用金銀裝飾漆器的工藝還有金銀釦(kòu)和金銀箔貼花。金銀釦是用金銀加固、裝飾飾漆器的口部,金銀箔貼花則更為精細,把金銀捶打成極薄的薄片,再在薄片上鏤刻出各種圖形,貼在漆器表面。
以上工藝的裝飾效果基本都停留在平面,當時還有一種立體裝飾工藝——堆漆,顧名思義,就是用大漆或者漆灰在器物表面堆出立體的圖案。
總的來說,戰(zhàn)國、兩漢是中國漆器發(fā)展的最高峰,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國寶級漆器,基本上都來自于這一時期;我們現(xiàn)在還在應用的工藝,絕大多數(shù)也都起源于這一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
關鍵詞:佛教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長期的戰(zhàn)亂和瓷器的迅速發(fā)展,漆器的發(fā)展受到巨大沖擊,沒了之前的輝煌。
與漆器整體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夾苧胎的大放異彩。
佛教廣泛興起之后,人們有時需要抬著佛象游街以招睞信徒,集資建廟。這就要求佛像得既高大又輕便,泥質、石雕、銅鑄顯然都不太符合要求,于是夾苧胎脫穎而出。
史料記載,夾苧胎在東晉時期就已經被用來制作佛像,人們把這種工藝叫做夾苧造像。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誕生了另外一項全新的裝飾工藝——犀皮漆。
犀皮漆的工藝大致分為3部,先用稠漆在器物表面堆出高低不平的面,晾干后涂上多層不同顏色的大漆,最后再通體磨平得到絢麗的花紋。
犀皮黃口羽觴 三國吳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唐
關鍵詞:奢華、對外交流
大唐盛世,漆器的發(fā)展得以恢復。與盛世氣象相符,唐朝的漆器走的也是奢華路線。
奢華套餐一,是把貝殼磨制成各種形狀或圖案,鑲嵌在漆器表面的螺鈿工藝,有時還會加入瑪瑙、玳瑁、紅珊瑚、綠松石等寶石,華麗而雍容。
另一款奢華套餐,是在漢代金銀箔貼花工藝上發(fā)展而來的金銀平脫。
金銀箔貼花是將金銀箔貼在漆器表面,而金銀平托則要在貼完之后再刷上幾層大漆將金銀覆蓋住,之后再反復打磨讓金銀露出來,跟周圍的漆面平齊,是為金銀平脫中的“平”。
唐朝給人的印象除了金燦燦的富麗堂皇,還有頻繁的對外交流,唐代的漆器也是如此。
雖然日本本土有發(fā)達的漆器工藝,但能確定的是,日本的“脫活干漆”和最著名的“蒔繪”,是受到了中國“夾苧造像”和“描金”技法的影響。
這兩種工藝正是經由日本遣唐使和東渡的大唐高僧,于唐朝時傳入日本。
宋元
關鍵詞:極簡vs極繁
有人總結宋朝的美學是極簡風。單看宋朝的漆器,這話只對了一半。
宋朝最有代表性的漆器是素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和雕漆,一個極簡,一個極繁。
素髹,也叫光素漆、一色漆,顧名思義就是只在器物表面涂上一種顏色的漆,別無裝飾。
雕漆,則要在器物表面刷出一定厚度的漆,再在漆層上雕刻花紋,根據漆層顏色的不同,可以分為剔紅、剔彩、剔犀等。
雕漆的繁,不僅繁在精細的雕刻,更繁在一層層刷出厚漆上。能夠進行雕刻的漆層,一般在8-15毫米,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還得等自然陰干之后再刷下一層,所以一天只能刷2-3層。
宋朝雕漆在元代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元雕漆成為與漢夾苧、唐平托、宋素髹并稱的中國漆器四大杰作。
明至清初
關鍵詞:理論總結、對外貿易
經過了唐宋元的積蓄之后,中國漆器在明代至清初達到了戰(zhàn)國、兩漢之后的另一個高峰。
這座高峰最大的貢獻,就是出現(xiàn)了中國古代唯一一部漆器工藝的著作《髹飾錄》,總結了我國古代漆器工藝的豐富經驗,將漆器分為14類,101個品種,直到今天都影響深遠。
此外,工藝方面的創(chuàng)新主要包括以黑漆作地,剔去花紋輪廓內的漆地,填入彩漆或油色的款彩;
在螺鈿工藝的基礎上,加入寶石、象牙、珊瑚、玉石等珍貴材料的百寶嵌;
黑漆百寶嵌嬰戲圖立柜 明 故宮博物院藏
和填漆與戧金工藝結合的雕填。
另一項在當時非常流行的工藝——識文描金(用稠漆畫出高于平面的花紋再描金),也被人們看作從日本引入的新工藝。
我們前面提到過,描金法從戰(zhàn)國起源,唐朝時傳入日本,到了明朝卻要向日本學習,清朝甚至稱這種工藝為“洋漆”。
金地識文描金彩漆高足碗 清 南京博物院藏
所以,明清時期的漆器,雖然看似繁榮,實際上卻已經開始進入衰落期。
中國古代漆器最后的輝煌,是清朝初期的款彩屏風。
款彩屏風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被東印度公司大量運往歐洲,和絲綢、瓷器、茶葉同樣屬于重要的外貿商品。
八千年的歷史太悠久,我們今天只能大概梳理一下漆器的發(fā)展脈絡和主要工藝,如果大家對哪種工藝或者哪一段歷史特別感興趣,歡迎留言,我們再來做專門講解。
我是彩蛋
很多傳統(tǒng)工藝失傳了
但幸好漆器沒有
很多地方都保留了獨特的漆器制作工藝
喜歡漆器的朋友可以
到福州看脫胎漆器
到徽州看犀皮漆器
到揚州看螺鈿漆器
。。。。。。
如果覺得這些地方太遠
那就來我們的寶庫匠心館
看精美的彩繪和脫胎漆器吧
點擊圖片預約參觀?
請關注匠心館客服號,
或直接致電客服人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