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周代在陜西的重要城市西安附近建立都城以來,陜西中部的這片土地上承載了中國封建王朝大部分王朝的國都,這也讓這片土地成了歷代王朝的必爭之地。雖然從唐朝滅亡后,隨著長安的沒落,這片土地上便再也沒有成為國都的機會,后來從元代開始將國都建在了今天的平津地區(qū),于是這讓承載著中國千年國都命運的土地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其中的舊都長安更是在后來被改為了今天的西安,那么它是如何變成了今天的這個名字的呢?又是誰改的呢?意在何為呢?
一、一次國都之爭的落敗
長安從西漢開始就成為了中國的正式國都,意為長治久安,雖然簡單,但是意義非常深刻,到了唐朝滅亡前,這里一直都是歷代王朝的國都首選地。后來因為長安受損嚴(yán)重,加上在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了長期的分裂時期,所以長安就此開始沒能成為中國的國都,到了元朝之后,國都更是遷移到了北方的平津地區(qū),這讓長安就此與國都無緣。到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雖然定都在南京,但是他一直想要遷都于長安,于是他將太子反復(fù)派往長安進行考察,這讓朱元璋開始盤算起了如何定都長安的事。
原本朱元璋是希望遷都去長安的,不過后來發(fā)生的事情卻打亂了他的遷都計劃,當(dāng)時因為胡惟庸案件,導(dǎo)致了朱元璋不得不先抽出精力對付胡惟庸的這起惡性案件,后來朱元璋因此處置了一大幫文武官員,這讓明朝就此在官僚人才儲備上開始元氣大傷。
后來朱元璋更是廢除了丞相,這讓朱元璋在工作上便的異常繁忙,根本顧不上遷都長安的事情。不過一件事卻讓朱元璋就此放棄了遷都長安,這就是太子的病逝。當(dāng)太子考察完長安返回南京后,便開始一病不起,這可讓朱元璋憂心忡忡,后來太子病逝后,朱元璋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打擊,最終讓他放棄了遷都長安,于是長安在國都之爭上又一次失敗了。
二、意義深遠(yuǎn)的改名
當(dāng)太子病逝后,朱元璋為了留念于太子,將長安改名為西安,這一點在當(dāng)時似乎僅僅只是為了留念他已經(jīng)離世的太子,其實更為深遠(yuǎn)的意義卻是為了讓曾經(jīng)預(yù)備的國都成為了國家的西大門,就此做好國防安全之事。西安成為了明朝的西大門還與當(dāng)時明朝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自從明朝成立開始起便與盤踞在蒙古和西北的蒙古殘余勢力屢屢交鋒,這讓雙方互有勝負(fù),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于是便將西安列為國家的西大門,這也是當(dāng)時明朝戰(zhàn)略環(huán)境堪憂的一種表現(xiàn)。
改名西安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在朱元璋看來遷都長安已經(jīng)不可能了,于是便改為了西安,希望有朝一日后世子孫能夠遷都西安,這讓長安就此改名為了西安。從朱元璋將長安改名為了西安后,數(shù)百年來,西安這個名字便延續(xù)至今,讓這個古都雖然沒有了昔日國都的風(fēng)采,但依舊散播著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之意。
當(dāng)然朱元璋最初想要遷都長安的愿望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實現(xiàn),靖難之役后,朱棣也曾想要遷都長安,但是迫于明朝財政壓力非常緊張,導(dǎo)致一拖再拖,到了明宣宗時期,一直為遷都長安掃平障礙的明宣宗,卻在財政豐盈的時候突然病逝,讓遷都長安最終化為了泡影,這讓國都一直都留在了北京。后來清朝也繼承了國都在北京,這讓長安再也沒有曾經(jīng)的政治意義,所以西安這個名字也符合了當(dāng)時時代的需要,所以從改名后,西安這個名字很快蓋過了長安,讓它僅僅只是當(dāng)作一座有著備用首都的名號的一座城市。
相比于南京來說,西安當(dāng)作備用國都顯然是有諸多優(yōu)勢的,在清朝面對數(shù)次危機的時候,面臨著遷移國都的首選地除了最初的盛京之外,就是西安了。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朝一度為了安全想要遷移國都,此時呼吁遷移到西安的呼聲就比較大,不過隨著太平天國運動被鎮(zhèn)壓,這讓清朝權(quán)貴便不再提遷都的這件事了。
到了列強瘋狂殖民中國時,清朝的發(fā)祥地東北都落入了沙俄之手,于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不少文武大臣再一次提出了遷都西安一事。幸運的是得益于日俄戰(zhàn)爭中俄國的落敗,讓清朝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開始有了好轉(zhuǎn),讓西安就此再也沒有了成為國都的機會,同時也讓這個意義深刻的名字保留到了今天,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三、結(jié)語:
承載中國古代王朝國都命運最多的一個城市長安,在明代迎來復(fù)興的時候,卻遺憾沒有重新成為國都,到后來也沒有能成為陪都,可見長安的命運就此與國都無緣,不過從朱元璋給長安改名西安這一點來看,他對這座城市還是給予了厚望的,也讓這座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直到今天還是煥發(fā)著文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