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圖*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李賽美教授
數據顯示,20歲以上成人中,近10%患有糖尿病。最新流調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面對龐大的糖尿病患者,該如何治療?
今天小師妹分享的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李賽美教授,以火熱立論辨治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顯著。
用5分鐘時間學習一下,臨床治病思路又擴大了。
文章節(jié)選自2022年華醫(yī)世界私塾班,李賽美教授《以火熱立論治療2型糖尿病實踐與思考》。
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李賽美教授
醫(yī)學博士,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二級教授、《傷寒論》教研室主任,中醫(yī)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
全國第六批、第七批老中醫(yī)藥專家指導老師。
國家重點學科中醫(y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論》學科帶頭人。
糖尿病病因病機
1
病因
除三消學說外,近年提出痰濕、濕熱、瘀熱、氣郁、瘀血、陽虛、脾虛等學說。
從臟腑分析,飲食,運動與脾虛,年齡老化與腎虛,情緒因素與肝郁關系密切。
2
病機
李賽美教授講:
熱毒學說提出:臨床發(fā)現(xiàn),血糖高時,多表現(xiàn)邪盛熱毒癥候。
而疾病后期,尤其腎衰、心衰階段,血糖一般不高,甚至可不用降糖藥,當然多與進食少不無關系。如1型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者,除氣陰虛外,多呈陽明三急下癥表現(xiàn)。而2型糖尿病高血糖階段又多呈現(xiàn)局部濕熱、燥熱、風熱之征象。如胃腸濕熱、肝膽濕熱、下焦?jié)駸?,肺衛(wèi)蘊熱,胃腸燥熱、皮膚熱毒等標象。
血糖作為機體的重要熱能,是機體機能轉化的必需原料,中醫(yī)認為是甘溫質的物質。
但這種甘溫質它是有度的,不能多,聚多就會生熱,熱多就會生毒,熱甚就會毒生。所以不是說熱就是好的,多的話過度抗害懲治。
一方面我們說血糖高,另一方面它的細胞內糖是不能轉化到細胞內的,細胞內是缺糖的,尤其是像胰島素抵抗,胰島的受體量減少,或者受體的敏感度下降,就不能跟胰島素結合轉化。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方面它全身處于不足或者是虛損的狀態(tài),但是它的局部可能出現(xiàn)火毒亢奮的狀態(tài)。
所以我們把發(fā)病的過程描述為脾腎的虧損,脾腎虧損功能下降,導致陽郁不達,郁就化火,火甚就生毒了,熱毒積聚,三個階段由虛成實。
其實我們講的脾腎虧損前面是有過程的,前面講的生活習慣,不良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前面都是過度了、耗盡了,然后虛損,就會導致一些物質變成停聚在體內的有害的物質。
就是講得由虛轉實,由實變虛,由虛又變成實證,這三者是可能會同時存在于一個個體之中,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疾病的縱向的轉化過程。
李賽美教授講解,
糖尿病的病機在臨床上是混在一起的,所以多出現(xiàn)寒熱錯雜,虛實相間,表里同病。甚至我們看到病人出現(xiàn)陰陽的逆亂,比如說酮癥酸中毒或者低血糖反應。
病機描述為“郁熱虛損”,郁而不達就熱,壯火食氣成虛,造成功能的減退,導致形態(tài)的改變,就出現(xiàn)了郁熱虛損4個不同的階段。
糖尿病治療思路
01
降糖不遠寒
糖高不離火,降糖不遠寒。
糖為人體機能活動重要能量來源。正常生理的血糖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少火,“少火生氣”“氣食少火”。血糖為飲食水谷所化生,其關鍵在脾胃,也與腎之元陽氣化與推動密切相關?!跋忍焐筇?,后天養(yǎng)先天”。
從疾病縱向全程觀察,血糖與陽熱具有一定相關性。
若氣不布達,聚集過多則表現(xiàn)為壯火,或亢陽,“亢則害,承乃制”。
血糖高,在發(fā)病早期,多表現(xiàn)為陽證、熱證,
在中、后期,表現(xiàn)為全身虛餒,而局部陽熱之寒熱錯雜證。
在疾病終末期,一般血糖不高,多表現(xiàn)為寒證、虛證。
在低血糖時,人體表現(xiàn)為疲乏、心悸、大汗淋漓,甚至手顫、頭暈、昏迷,即出現(xiàn)氣虛、到陽虛、陽脫之狀。
若血糖高與陽虛狀態(tài)共存,多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證。臨床單純溫陽,可以改善整體狀態(tài),尤其表現(xiàn)為扶正作用。若佐用適當寒涼之品,則能提高療效。
李賽美教授臨床經驗,往往臨床有些難治性糖尿病,血糖持續(xù)一年左右而不降者,通過中醫(yī)調理辨治,多出現(xiàn)陰證轉陽,臟病還腑,而出現(xiàn)如黃連阿膠湯證、葛根芩連湯證、大柴胡湯證、或桃核承氣湯證,一舉而血糖獲得良好控制。
02
扶正重脾腎
本在正虛損,扶正重脾腎。
糖尿病作為內分泌與代謝病,與中醫(yī)脾腎息息相關。西醫(yī)認為糖尿病發(fā)病與過飽飲食、缺乏運動,不良生活習慣、年齡老化有關。近期傷寒鄭勇強博士研究提出痰濕質是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重要體質特征及防治重點。
早期以火熱為證,但從體質言,早期也與脾虛痰濕質有關,中、晚期,并發(fā)癥階段,則以腎氣虛損為要。脾為后天之本,腎為立命之根,是生命正能量的發(fā)生器!無論從發(fā)病,到疾病后期至生命之終結,脾腎均是必須重視及立法之本。
03
氣血貴流通
兼證多郁滯,氣血貴流通。
臟腑功能體現(xiàn)在氣與血,而氣血反之影響到臟腑功能,即臟腑、經絡、氣血、表里一以貫之。在氣者,有氣郁、氣虛在血者,多血瘀、血虛。而糖尿病并發(fā)癥,無論大血管或是小血管,均關乎血管,故并發(fā)癥產生與防治關鍵點不在津與汗,而在氣與血。金匱言∶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病安從來氣血暢通,全身得以滋潤,消渴何有人安則血糖降,中醫(yī)治療理念是以人為本。
醫(yī)案舉例
01
黃連阿膠湯治療糖尿病
患者,女,81歲。
患糖尿病10余年,已服用達美康、拜唐蘋、美迪康等多種降糖藥,近1年來血糖居高不下,餐后血糖仍波動在12~17mmol/L,
血壓160~180/90~100mmHg。
2003年3月1日診∶
訴徹夜難眠,心煩,口渴多飲,手足麻痹,時有胸悶、喘促,腰酸,大便偏干,夜尿多。
查舌暗紅,苔薄黃,脈細弦。
餐后2h血糖16.6mmol/L,
血壓170/100mmHg。
患者拒絕住院治療,慮其肝腎陰虛,心火偏亢,與黃連阿膠湯加味滋陰清熱。
疏方:
黃連,阿膠,黃芩
生地黃,白芍,雞子黃1枚
雞血藤,太子參,丹參,懷牛膝,5劑。
2003年3月8日診:
患者睡眠明顯改善,口渴、心煩好轉。腰酸、夜尿多減輕。舌紅,苔黃,脈細弦,餐后2h血糖9.8mmol/L,血壓160/90mmHg。
原方加減:
黃連,阿膠,黃芩,生地黃,白芍,雞子黃,雞血藤,太子參,熟棗仁,夜交藤,磁石,5劑。
2003年3月15日診:
患者病情繼續(xù)好轉,睡眠可在5h以上,餐后2h血糖7.8mmol/L,時有手足麻痹,咳喘,與生脈散合抵當湯,益氣活血,調理善后。
病人的舌質是暗紅的,苔薄黃,脈纖細,大家想第一個年紀,第二個血糖一直那么高,肯定有氣陰損傷,大便也干,而且這個病人心煩口渴,陰虛火旺,肝腎虧虛,心火偏亢。
就想到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熱,用黃連阿膠湯,加了雞血藤,太子參,丹參,牛膝,想益氣活血,然后也把她的火引下來,手腳麻痹,加了雞血藤,開了5劑。
到了2003年3月8號,病人就感覺到睡眠有明顯的改善,心煩也改善,餐后血糖降到9點多,而且她的血壓是有所下降,特別是舒張壓降到90。我就建議她再守原方基礎上又加了酸棗、夜交藤,加了一點磁石,開了5劑,
到了3月15號差不多一個星期,病情繼續(xù)的好轉,睡眠可以睡到5個小時,餐后血糖降到了7.8。
當然她還是有一些癥狀,比如說麻痹、咳喘,所以后來再用生脈、抵當湯來調理就好了。
02
烏梅丸加味治療高血糖案
患者,男,48歲。
患糖尿病5年,遍服降糖藥,血糖控制不佳,餐后2h血糖多在12mmol/L以上。
2002年9月2日診:
形體偏胖,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心煩,口苦口臭,腰膝酸軟,精神不支,不能堅持正常工作,足麻痹,時心悸,頭頂及足背拘急不適。
查:舌淡,苔薄黃,脈沉細弦數。
餐后2h血糖12.5mmol/L,血壓、血脂正常。
證屬:脾腎虛寒,膽胃有熱,為寒熱錯雜之證。
予烏梅丸溫陽泄熱,佐以通絡。
疏方:
烏梅,細辛,桂枝
太子參,熟附片,蜀椒
白術,黃連,黃柏
當歸,干姜,雞血藤,阿膠
5劑。
2002年9月9日診∶
服藥后身體轉暖,精神轉佳,口苦心煩消失,餐后2h血糖9.5mmol/L,舌、脈同前,繼守原方5劑。
2002年9月16日診:
病情繼續(xù)改善,能駕車,已開始正常工作。餐后2h血糖8.0mmol/L。
近半年偶有來診,訴常間服原方,血糖一直控制良好。
李賽美教授考慮患者寒熱錯雜,脾和腎陽氣不夠,但膽胃有熱,脾腎陽虛,所以用了傷寒里邊的烏梅丸,寒熱錯雜證的代表方。
李賽美教授用的原方就加了兩味藥,一個是雞血藤,一個是阿膠,給他養(yǎng)血。同時這個病人有腳的麻痹,加了雞血藤來養(yǎng)血通絡。
到了2002年的9月9號,病人感覺身體變暖,精神變好,口苦心煩消失,餐后血糖降下來,所以守方治療。然后病情慢慢好轉能夠駕車了,血糖控制得也不錯,餐后降到8。
03
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高血糖案
患者,男,58歲。
患糖尿病5年余。近半年遍服降糖藥,血糖波動在13~18mmol/L。
2002年10月20日診:
大便溏薄、黏稠,日2~3行,肛門灼熱,糞池不易沖洗,時伴腹痛,口渴喜冷飲,納佳,易汗出。查舌紅,苔薄黃,脈滑略數。形體中等,餐后2h血糖17.3mmol/L。
證屬大腸濕熱,予葛根芩連湯加味以清熱燥濕。
疏方:
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白頭翁,綿茵陳,白芍,5劑。
2002年10月27日診:
大便已成形,腹痛消失,汗出減輕,仍口渴,余無異常。
查∶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餐后2h血糖8.4mmol/L。
予竹葉石膏湯清解余熱以護胃津。
患者描述大便是爛黏稠,而且每天兩三次,肛門發(fā)燙,大便拉出來的廁所沖不干凈。所以他也伴有腹痛腹瀉,肛門灼熱感,而且喜冷飲,容易出汗。舌紅苔薄黃,脈滑,血糖餐后17.3。李賽美教授就考慮患者應該是個大腸濕熱,就把葛根芩連湯加上去,清熱燥濕。處方為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黃芩湯合方。
到了10月27號病人來就診的時候就描述腹痛消失了,大便成形了,還有點口渴,舌脈明顯的改善,餐后的兩小時血糖8點多,最后收尾用竹葉石膏湯,清余熱養(yǎng)胃陰,這個病就血糖是降下來,餐后兩小時降到8點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