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點擊“在看”,傳揚經(jīng)方。
《黃志平經(jīng)方醫(yī)案集》分享 案二十六
患者:某某,男,70歲。初診時間2023年9月16日。
主訴:咽喉及食道異物感8個月。
現(xiàn)病史:8個月前,患者出現(xiàn)咽喉及食道異物感,于西醫(yī)院就診,做了胃鏡等檢查,醫(yī)院診斷為慢性咽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無效。
刻下癥:頻繁清嗓子,咽喉有白色泡沫痰,量少,有時能咯出,有時咯不出。咽喉至整個食道有異物感,似脹非脹,似悶非悶,飲食吞咽時有梗阻感,平素易生悶氣,大小便正常。
舌脈:舌淡苔白水滑,脈弦。
一診(2023.9.16)
辨證:氣滯痰凝兼上焦郁熱
處方:半夏厚樸湯合上焦宣痹湯
用藥:清半夏(打碎)20g 厚樸15g 茯苓30g 蘇子15g 炙甘草10g 淡豆豉(后下)15g 通草5g 枇杷葉12g 郁金12g 射干6g 生姜9片(7副)
藥后反饋:諸證豁然而愈。
“半夏厚樸湯”出自《金匱要略》,條文為: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姜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本條論述婦人咽中痰凝氣滯的證治,后人稱為“梅核氣”。由于情志郁結(jié),氣郁津聚,凝于咽喉,自覺咽中如有一塊肉梗阻其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兼見精神憂郁,胸悶太息等證。亦見于男子。
方中,“紫蘇”氣味芳香,散郁理氣;“厚樸”降氣,開凝散結(jié)通利痰氣;“茯苓”行飲化飲,以澄痰本;“半夏”降氣滌痰;“生姜”溫中化飲,以去痰凝。
所謂“炙臠”,是中醫(yī)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稱之為“梅核氣”,女性尤其多見。表現(xiàn)為有咽喉中異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暢,胸悶,舌苔白膩,脈弦滑。此證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咽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咽炎。
“上焦宣痹湯”出自《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第46條,吳瑭稱此方為“苦辛通法”,其原條文謂: 太陰濕溫,氣分痹郁而噦者,宣痹湯主之?!?/span>
枇杷葉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射干一錢 白通草一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郁金”芳香氣竄,為血中之氣藥,舒氣透濕,專開上焦郁滯;“枇杷葉”清涼甘淡,清熱而不礙濕,肅降肺氣以助調(diào)通水道;“射干”性寒昧苦,散水消濕,化痰利咽;“通草”淡滲通經(jīng),導(dǎo)濕下行;“豆豉”清香,也助解郁開胃以利運濕。五味相佐,共達宣透上焦?jié)癖?、清解上焦郁熱之功?/span>藥味平淡,貴在輕靈。
“半夏厚樸湯”和“上焦宣痹湯”的使用鑒別要點
(醫(yī)案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請勿照搬處方,若要使用務(wù)必請執(zhí)業(yè)醫(yī)師結(jié)合四診信息辨證、開方。)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
本期編輯: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