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文征明《品茶圖》為藍本布展的“明代茶寮情境空間”,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一經(jīng)推出立刻引來轟動,每件陳列品都在述說著明代文人生活,尤其是那鼎500年前叱咤風云的“宣德爐”,可任誰也沒有想到,復活了的“宣德爐”竟是蘇州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作坊吉金堂。
吉金堂,得名其所鑄銅器,在古代,祭祀被視作一種吉禮,祭祀是所用的鐘鼎彝等禮器因多為銅鑄,而被稱為“吉金”。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韓城鼎銘》寫道,“堅久吉金,用作寶尊鼎”。
吉金堂的主人名叫顧建剛,1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一位收藏家朋友的家里見到了一鼎宣德爐,簡約的造型,瑩潤的皮色,如一塊磁石般緊緊吸住了他的目光,他想著,“世上原來還有如此漂亮的東西?。 ?/span>
不知為何,宣德爐就這樣住進了顧建剛的心里。從那時起,他最常去的地方成了博物館、拍賣行、圖書館以及各類古玩市場。百度新聞資訊時,搜著搜著頁面就從原本資訊變成了宣德爐照片和銅香爐的文化淵源……
公元1428年,大明宣德三年,暹羅國使者向大明進貢了數(shù)萬斤風磨銅。
那時的大明,還尚未開采云南的銅礦,銅礦仍屬稀缺品,數(shù)萬斤金燦燦的風磨銅擺在面前,明宣宗朱瞻基極為欣喜,立刻命人以此銅化銅水鑄器,共鑄18000多件禮器,其中3000件為香爐。
在他的親自參與設(shè)計下,被稱作宣德爐的銅香爐造型與皮色臻于完美,是足以垂范后世的典范之作。此后500多年,宣德爐一直被工匠競相模仿,被收藏家念念不忘。
越是了解,越是沉迷,畢業(y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顧建剛,發(fā)覺好多上學時覺得艱深晦澀的內(nèi)容,都在專研宣德爐時弄得清楚明白,他突然覺得,自己竟然能與古人溝通。
大學畢業(yè)后,顧建剛便到對口的雜志社做起了編輯,生活不好也不壞,所以一直也沒要改變什么,可至從遇到了宣德爐,他發(fā)覺過往的生活是如此單調(diào)乏味。
“我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這個想法不停地在他腦袋里冒泡。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呼喚,2010年顧建剛辭去雜志編輯的工作,開始著手心馳神往已久的銅香爐。
一個從未學過專業(yè)設(shè)計的人做仿古香爐設(shè)計,并不是件容易事。顧建剛不得不撿起扔掉幾十年的畫筆,對著資料和古籍,把里面記載的宣德爐器型圖一幅一幅畫出來。素雅簡練的沖耳爐,精致考究的獅首爐,收放有度的馬槽爐,動物造型的香獸熏爐,還有蚰耳爐、魚耳爐、橋耳爐、樺燭金爐、獸形爐…都閃動智慧與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流光。
可光有圖紙是不行的,想要做成“宣德爐”,還得懂宣德爐的傳統(tǒng)制法。顧建剛一邊想方設(shè)法去拜訪專家,請教學習,一邊組建團隊不斷嘗試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吉金堂漸漸有了如今的模樣。
宣德之前,做銅爐大多采用翻砂法,宣德爐用的卻是失蠟法。一模一器,精心修整的蠟模,流暢的線條,精準的比例,都將為后續(xù)的工作打下基礎(chǔ)。爐壁厚度,撇口大小,一絲一毫都將影響爐的美觀;合金的配比,不僅關(guān)系銅液的流動性和有無氣孔沙眼,還關(guān)系到最后的皮色,每道工序只要出一點小問題,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盡棄。
“技術(shù)不純熟那會兒,澆鑄十個爐子成品也就三四個,這幾年不斷改進工藝,現(xiàn)在澆鑄十個爐子已經(jīng)有六七個成品了?!?/span>
宣德爐以好色出名,其色內(nèi)融,從黯淡中發(fā)奇光。銅與其他重金屬配比的略微變化,加工工藝的稍做改變,就會呈現(xiàn)不同的皮色,有記載的典型皮色就有幾十種之多,而很多漂亮的皮色往往只是一次“偶然結(jié)果”。
“雪花金”是最難得的一種皮色,就如瓷器釉色之窯變,在配料和工藝都達到的基礎(chǔ)上,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一次一個都沒有做出來,那是很正常的,而每個雪花金,雪花片的大小、排布、色澤深淺,也都是隨機的,無法人為控制,全都是天意。其中,經(jīng)過幾年反復試驗,添加貴金屬的雪花金銅爐,更是觸之細膩如嬰兒肌膚,皮色瑩潤,在陽光照射下浮光躍金。
大部分的宣德爐以銅鋅合金為主,只有“雪花金”銅水里添得是金、銀等貴金屬,這對于傳統(tǒng)的做法是一次挑戰(zhàn),十次有一次成功都顯得極為難得。
對顧建剛來說,工藝、技術(shù)上遇到的問題都不算是事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堅持下去?!坝幸换兀覀兠盍艘粋€月,澆鑄了幾十個銅爐,開窯那天,卻沒一個成的,開一個毀一個?!毙睦镉卸嚯y受,顧建剛沒說,但他沒否認有那么一刻也想過放棄,然而最終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從著瓶中取出香筷,輕輕搗松香灰,下香篆,香勺、香粉、香鏟依次出場,待到雙手輕提銅篆模,一個沉香粉構(gòu)成的回文壽字香篆便形成?!伴e坐燒印香,滿戶松柏氣”。
“宣爐乃文房首器,從明清至今,它都是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鳖櫧▌倧牟环裾J,宣德爐高價與小眾,也承認能懂宣德爐的人不多,任何一個能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宣德爐的機會他都不愿放棄。
為了這個目標,他也嘗試著將傳統(tǒng)爐型與現(xiàn)代審美融合。香鴨薰爐是從漢代一直火到明清的經(jīng)典器型,顧建剛也做過一款,鴨子身體微傾,曲頸向上,一足直立,一足抬起,身體微傾,一改傳統(tǒng)的雙腿直立樣式,賦予動態(tài)。為了令造型更完美,他將爐蓋沿著翅膀的邊緣鑄造,一來這方便拿取,二來不留痕跡,同時進氣口也排布在相互折疊隆起的大飛羽之間,完美兼顧了外形和功用。
從離開雜志社創(chuàng)辦吉金堂,6年時間里,顧建剛很少在公眾場合出現(xiàn),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和“吉金堂”的作品受到愛好者和專家的一致肯定。
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原器物處研究員,茶文化與古陶瓷研究的著名學者廖寶秀曾連續(xù)幾天來到吉金堂做客,賞爐、焚香、飲茶、談文化。
“東西好不好,方家里手自然心中都有一個標準,無需過多的炒作和吹捧。只要做好東西,心中坦然而快樂,方是生活的享受,也無愧宣德爐這流傳500多年的天地美器?!薄?/span>
·
·
·
END
顧建剛
自幼深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之后一直精研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
特別是造型藝術(shù)。自初接觸宣爐,
對其熱愛一發(fā)不可收,
創(chuàng)立吉金堂,立志做出最純正的宣爐。
曾獲得中國工藝美術(shù)百花獎銀獎,
中國工藝美術(shù)文化創(chuàng)意獎金獎,
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工藝美術(shù)金獎等獎項。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zhí)行│穆霖 編輯│張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視覺總監(jiān)│杜放 視頻監(jiān)制│李小姣 設(shè)計│劉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