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治地名“大洋古怪重”亂象?
作者:朱四倍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要求,進一步做好“鄉(xiāng)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深入開展“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整治。
如何做好“鄉(xiāng)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誰是“文章”的作者?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正視地名亂象的荒誕程度,如熱衷于改老地名,喜歡起洋氣點的地名;土橋和八公里路兩個合并后竟能叫“土八路”……顯然,這些不僅制造著笑點更暴露著愚蠢和無知,更要命的是割裂了文化傳承,或者說,眼中根本沒有文化的概念。
事實上,盡管我們都在談論地名,但包括那些自以為是的命名者在內(nèi),可能對地名的內(nèi)涵不一定十分清楚。著名地理學家曾世英給地名下了定義:“作為泛稱,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稱;作為專指,每一個地名都是人們對地理環(huán)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圍及形態(tài)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約定的語言代號?!笨梢钥闯?,地名是語言的、地理的、歷史的多維度的綜合。
更有統(tǒng)計顯示,歷史上我國每一個朝代的地名變動率一般為l%~2%,除王莽時代外,最多不超過3%?,F(xiàn)存的2000多個縣市的專名多半都是繼承了原名。不難看出,地名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傳承性是不容抹殺的,任何漠視的行為都可能造成對文化綿延的傷害。
那么,該如何整治“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呢?就筆者的看法,應拿出爭奪名人故里的那種熱情來拯救地名亂象。眾所周知,各地之所以對名人故里、出生地感興趣,掀起爭奪戰(zhàn),無非看中的就是名人效應,相中的是附加值,潛在地把名人故里當成了文化品牌。從炎帝故里、老子故里到李白故里、曹雪芹故里、趙云故里、劉備故里、曹操故里……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只要有點名氣,都在爭搶之列。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商標查詢系統(tǒng)中輸入“故里”二字進行近似查詢,有115個以故里命名的39類旅游類商標,其中有黃帝、軒轅、倉頡,有老子、孟子、孫子、墨子,還有荷仙、哪吒、唐僧,四大美女的名號也已被搶注完畢。同樣是文化,同樣是歷史,如果是真心對待文化和歷史,對地名也應備加呵護和珍惜,不應胡亂更改之,而是要立足于地域特色和文化文明銜接來對待地名。
應該指出,地名更改不應被經(jīng)濟利益和商業(yè)追逐所裹挾,必須放在整個民族文化和社會心理的大背景下進行。地名的含義是對地理實體的專指,它揭示了地理實體的歷史沿革和語言文化,地名一旦更改或消失,其專指功能必然消失。地名是符號,但又不是簡單的符號,是文化信息和歷史底蘊的載體。重視地名文化,同樣可以帶來顯著的文化效應,絕不比名人故里、出生地差,也可以成為提升地方和城市競爭力的載體。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認為,地名不僅標志著不同種類的地理實體,而且還承載著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因此,就要明確,根治地名亂象是為了維護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而不是為了商業(yè)利益,更不是為了迎合求新求異、求洋的心態(tài)。對那些存留時間長、社會認同度高、影響大的地名,尤其要堅持文化和歷史的保護原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