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人: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語文組
師:誰來談談你了解的孟子?
生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人,他有個故事叫做“孟母三遷”,講的是第一次孟子家住在一個埋葬死人的地方,孟子天天學習哭死人。她母親看到這樣不行,就搬家了,第二次搬到了一個菜市場,但是孟子每天學習怎么賣菜,于是他母親第三次搬家,搬到了學校旁邊。我覺得孟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幫助和教育。
師:還談了自己的看法,繼續(xù)。
生1:還有就是孟子的主要觀點是王道和仁政,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師:你把孟子都說完了,我就沒得說了。
(生笑)
師:本文的兩個主人公是誰?
生齊:梁惠王和孟子。
師:其實孟子和梁惠王是老朋友了,不是第一次見面,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不有一次,梁惠王問孟子說:老頭啊,談點治國之道吧。孟子不急不慢地說:請問大王,用木棍子殺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什么不同呀。孟子又說,那么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又說,也沒什么不同呀。孟子就說,現(xiàn)在大王廚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肥馬,可是民間有人餓死,野獸吃人尚且百姓要恨之入骨,現(xiàn)在當官的人像野獸一樣吃人,他們還會把你們當成父母官嗎?孟子就是這樣,千方百計抓住一切機會闡述自己: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今天,梁惠王又遇到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們看看孟子是怎么千方百計抓住機會來把話題引到王道的主張上來的,這是個有趣的探索過程。我們再來熟悉一下課文。
學生齊讀
師:困擾梁惠王的是什么問題?
生2:他覺得他用心了,他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是發(fā)現(xiàn)自己國家的百姓卻沒有更多,鄰國的百姓沒有更少。
師:用課文里的一句話說就是——
生2: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師:他認為自己國家的百姓就應該比鄰國多,鄰國的百姓就應該比自己少。這就奇怪了,憑什么呢?
生2:因為他覺得自己用心了.
師:從哪里看出來他用心了?
生2:寡人之于國也,用心焉耳矣;還有,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師:這句話中連續(xù)用了三個語氣詞,這里要讀出什么語氣?
生思考,議論紛紛。
師:要讀出梁惠王付出了,盡心了,卻得不到回報的什么之情?
生大多:失望
師:失望就很不錯,不過老師這里有個詞你看看是不是更好——委屈。不過那是你們的智慧,失望已經(jīng)夠了。
(生笑)
師:他是怎樣用心的?
生3:比如,黃河以北鬧荒災,他就把那里的百姓移到了黃河以東,再把黃河以東的糧食移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鬧荒災也這樣。
師:所以梁惠王覺得很委屈是有理由的,因為付出了沒有回報。我們經(jīng)常唱到:“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保ㄉΓ┠敲戳夯萃跽娴淖龅阶詈昧藛??
生笑:沒有。
師:不管是河內荒災還是河東荒災,梁惠王治國的政策還真是很簡單,就一個字
生齊:移!
師:是全部移走嗎?
生:不是!
師:從何而知?
生4:移其粟于河內,說明那里還有人。
師:你們猜想一下移走的是什么人,留下的又是什么人?
生5:移走的是達官貴族,留下的是普通百姓。
師: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你們同意嗎?
生4:我覺得移走的是青壯勞力。
師:你們贊同嗎?
生表示贊同
師:其實如果移走的僅僅是大官貴族,那畢竟是少數(shù)人,恐怕梁惠王也不會把這點放在嘴上沾沾自喜,作為自己的大功勞。
生點頭
師:至于是青壯勞力還是隨機的一部分,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形成文字寫在隨筆上。
師:這個世界上最可悲的不是犯了錯誤不知道改正,而是犯了錯誤——
生笑:卻還不知道錯在哪。
師:孟子是給人指出錯誤的高手,孟子是用了什么手法回答他的?
生:打比方。
師:這里涉及到一個成語。
生:五十步笑百步。
師:孟子是拿什么來打比方的?
生:戰(zhàn)爭
師:為什么要拿戰(zhàn)爭打比方?
生:梁惠王喜歡戰(zhàn)爭。
師:那句話?
生:王好戰(zhàn)。
師:大王喜歡戰(zhàn)爭我就用戰(zhàn)爭作比喻,這叫
生:投其所好。
師:這是語言技巧,更能被對方接受和理解,不能光用自己擅長的知識和對方談薄弱的部分。如果換成是我們班的學生會怎么說?——大王,請允許我用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來給您分析。那梁惠王馬上暈倒在你面前。(學生是理科物生班)
(生笑)
師:孟子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哪位同學愿意來把這個故事給大家復述一下?
生6:有一次戰(zhàn)爭開始了,剛開始的時候,兩個人就逃跑了,一個人逃跑了五十步,一個人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看不起他。
師:孟子會感謝你的。
(生笑)
師: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象這時候的孟子的神態(tài)?不急不緩,像在釣魚一樣,等著魚兒上鉤——誰是魚?
生笑:梁惠王。
師:孟子的最后一句話“則何如?”,是為了引出梁惠王的哪兩個字?
生:不可!
師:這樣梁惠王就乖乖地掉入了孟子的邏輯陷阱。所以當梁惠王脫口而出“不可”時,孟子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梁惠王在否定這個逃跑五十步卻不知羞恥的士兵的同時其實也否定了
生:自己。
師:我們剛才說了,孟子是千方百計抓住一切機會來闡述自己王道的觀點的。那么孟子講述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又是怎么來引到王道的呢?
生思考。
師: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聽聽老師的一個故事:曾經(jīng)有一位哲人做過一個實驗,他問兩個男人,如果有人愿意出100元買你們的愛妻,你們是否愿意?兩人都搖頭。他又問:如果出100萬呢?其中一個人點了頭,他繼續(xù)問道:100億呢?結果另一個人也點了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00元的基礎上,兩個男人都是道德的,100萬時,一個男人走向了不道德,100億時另一個人也下了水。是不是100億的男人比100萬的男人更道德些?我不敢肯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前者比后者經(jīng)得起誘惑一些,他的抗誘惑的臨界點更高。因此,他可以更多時候保持道德的風范。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過: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的誘惑太少。我不敢茍同羅素大哲人的觀點,因為在如今這個五光十色的人類社會中。權力,金錢,美色,如同一把把利劍高懸于我們頭上,自始至終伴隨著我們走完人生的路程。面對如此眾多的誘惑,我們不可能純潔到視任何誘惑而不動心的地步,但我們可以提高自己抗誘惑的臨界點,畢竟,100億并不多。
生笑(應該是笑我認為100億不多這句話)
師:有同學笑了,因為你沒理解老師的意思。這個100億可不是現(xiàn)實的,絕對觀念上的貨幣,而是相對的,理論上的誘惑的分量。
生沉思
師:不過這個故事我不是要說明那個100億的男人要比100萬的男人更道德。
生笑
師:我們再回到孟子的故事。孟子究竟是要告訴梁惠王什么樣的道理呢?下面大家跟著老師的思維一起走:如果說老師剛才故事中的兩個男子是在道德底線上有所不同,那么兩人在什么方面是一致的?
生:本質。
師:對,本質。本質都是無法忍受誘惑;同理如果說逃跑五十步和逃跑一百步的人只是在數(shù)量上有所不同的話,那么在什么方面也是相同的?
生:本質。
師:還是本質,本質都是逃兵,再往深一層,同理如果說梁惠王的治國政策和其他國君相比,只是盡心的程度不同的話,那么梁惠王和其他國家的君主相比什么是相同的?
生:還是本質。
師:言下之意就是:這些君主們,當然包括梁惠王自己,本質上采取的治國政策都不是真正的王道,都不是真正的仁政,充其量算作霸道而已。
(生笑)
師:繼續(xù)我們的探索。梁惠王一直把自己在關鍵時刻應對荒災的一點小恩小惠掛在嘴邊作為自己所謂的治國盡心矣的借口和夸耀,沾沾自喜。可是他卻回避了一個不該回避的卻回避了的問題,是什么?
生思考。
師:梁惠王一直把自己在荒災來臨后自己的治國策略掛在嘴巴,但實際上他把什么回避了?生2:我覺得應該是災后重建的工作。比如現(xiàn)在的抗震救災,災難來臨他就知道把人移走,但是原來的地方就放在那里不管了。
師:是不是真的放在那里不管了,我們無從考證,書里面也沒寫。
(生笑)
師:災難來臨的時候他采取了措施,大家再好好想想,梁惠王這里究竟回避了什么問題?
生思考,恍悟:災難之前和災難之后的治國!
師:正確。那就是除了荒災以外的時間,他究竟是怎么治國的。我們一起推開兩千三百多年錢魏國的城門,一起來看看當時的魏國國內現(xiàn)實是什么樣的。(生笑)讓我們齊讀第三段,找出孟子對當時魏國國內百姓生活高度概括的一段內容。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師:這一場景讓我們想起了偉大的詩圣杜甫的一句詩。
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師:可悲的是梁惠王不但沒有承擔責任,還把責任歸罪給了誰?
生:年成。
師:自己犯了錯,還把責任推給了年成,這里孟子又打了個比方,就好比是——
生:拿刀殺了人卻把責任推給了兵器。
師:這是孟子主張的王道的境界嗎?
生:不是。
師:既然沒有實現(xiàn)王道,就需要改革,《易經(jīng)》中所謂“窮則變——
生齊:變則通,通則久。
師:所以接下去孟子的敘述開始進入細節(jié),開始進入他的政治主張——王道的敘述中。這時候孟子已經(jīng)完全抓住了闡述觀點的機會,已經(jīng)徹底把梁惠王引入自己主張的闡述軌道中。
(生笑)
師:我們不妨來看看怎么實現(xiàn)王道。首先要實現(xiàn)王道之始需要做到哪幾點?
生6: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做到這幾點,就可以糧食吃不盡,魚類吃不盡,木材用不盡,可以實現(xiàn)老百姓供養(yǎng)活著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沒有遺憾了。因為古人很看重生和死,所以如果生和死的問題沒有后顧之憂了,那么就實現(xiàn)了王道之始。
師:請大家注意他的回答方式,在回答問題后還能有自己的思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師:那么同樣的,怎么樣才能達到王道的成功呢?好像很簡單,大家齊讀一下??伎嘉衣斆鞯耐瑢W,我們應該讀到哪里呢?
生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學生齊讀)
師:看來實現(xiàn)王道的成功也不難,種樹養(yǎng)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生笑)
師:為什么要提到種桑樹?
生:因為可以養(yǎng)蠶。
師:養(yǎng)蠶是為了什么?
生笑:為了吐絲
師:吐絲來干什么?
生笑:穿衣服。
師:穿什么級別的衣服?
生笑:穿絲織品。
師:不容易啊。其實古代穿絲綢是當官們的事情,百姓是不太可以去想的。為什么要養(yǎng)豬?
生:為了吃肉。
師:你們每天都吃肉,也沒有說這就是王道之成嘛。你們都學過《曹劌論戰(zhàn)》,其中有句話叫“肉食者鄙”,是什么意思?
生:當官的人目光短淺。
師:吃肉的當官人的事情,百姓是別想了。沒肉吃就吃素,吃素是餓不死人的。
師:不過王道之成不僅僅是物質文明,還有
生笑:精神文明。
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生笑:兩手都要硬。
師:司馬遷的《貨殖列傳》中有句話叫——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生:衣食足而知榮辱。
師:吃飽了肚子才能談藝術,否則餓得咕咕叫和你談文學談人生,是不現(xiàn)實的。
(生笑)
師:既要辦好學校教育,還要貫徹以德治國的思想政策。這和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生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者皆有所養(yǎng)。
師:其實是高度一致的。
師:歷來中國的百姓要求是最低的。不需要有多么完美的建設,能吃飽飯他就滿足了,絕對不會生異心。按照孟子的說法,百姓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以這樣的生活條件作誘惑,還會吸引不了百姓來嗎?方案已經(jīng)提出了,不難,關鍵在于你做國君的愿意不愿意去做。以前齊宣王見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說:有一個人能舉起三千金的重量,卻說舉不起一根羽毛,有個人說能看見秋毫的末梢,卻看不見眼前的一堆柴草,你信嗎?
生:不信。
師:你們的答案是齊宣王是一致的。
(生笑)
師:孟子繼續(xù)說,如今恩惠能施舍給動物卻施舍不到人,為什么?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的緣故;一堆柴草都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是你不愿意施舍恩惠,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罷了。不是不能做,是不愿意做。齊宣王又說,不愿意和做不到有區(qū)別嗎?孟子說,我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說我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人折根樹枝,他說做不到,那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沒有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不是屬于夾著泰山跳過北海的人,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根樹枝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圣人之所以超過一般人,是因為他們善于推廣自己好的行為罷了。如今你的恩惠施舍給動物卻不施舍給百姓,這又是為什么呢?說到底,還是要回歸到孟子的治國思想:王道,仁政。
師:孟子的語言有不少特色,最典型的就是他靈活多樣的雄辯技巧。就從本文來看,你可以總結出哪些技巧呢?
生7:(下課鈴響起)孟子對于梁惠王提出的問題,孟子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巧設比喻,五十步笑百步,讓梁惠王承認肯定,為下文自己的論辯作鋪墊,打下基礎,設下圈套。然后抓住機會闡述自己“王道”的主張,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將王道的境界和現(xiàn)在魏國的社會現(xiàn)實作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王道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更容易讓梁惠王接受。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得非常透徹。
師:施行仁政中有一個思想一直到現(xiàn)在都閃耀著光輝,那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實歷代君主,又有幾個人做到了這點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誰只有真正使百姓得福,誰才能真正王天下。只有在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當代中國,遠在2300多年孟子的王道思想才開始熠熠生輝。無論是治國還是修身,孟子的許多思想仍舊閃爍著奪目的光輝,下課!
該文章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wǎng)]:http://www.oldq.com.cn/beike
《寡人之于國也》課堂實錄及反思本文作者(李小麗),請您在閱讀本文時尊重作者版權。
《寡人之于國也》課堂實錄及反思
一、導入
師:大家都知道被稱為“亞圣”的孟子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憑你對他的了解,你認為孟子是一位偉大的家?(板書)
生1:孟子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
師:作為文學家,他留下了什么作品?作為思想家,他有哪些思想?
生1:他寫了《孟子》;在思想上他主張實施仁政愛民。
生2:《孟子》并不是他寫的。
師:那么是誰?
生2:孟子及其門人。就像《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而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
師:很好,基礎很扎實。
生3:孟子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
生4: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生5:我知道一個“孟母三遷”。
師:看來,同學們對孟子了解還挺多的嘛!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一篇代表作品《寡人之于國也》(板書),首先請兩位同學來通讀全文。
二、教學過程
1.生6讀第一、二、三段,生7讀第四段。兩位同學都有點緊張,預習也不夠充分,好幾個字讀錯了。
師:兩位同學都讀得不錯,只是兩位同學扮演的孟子先生啊,可能有點緊張,口誤了好幾次呢!(生笑)只要不緊張,就很完美了。有沒有同學可以糾正一下這些口誤呢?
生8:第二段“棄甲曳兵而走”的“曳”應該念yè,而不是zhuài。
師:很好,你能翻譯一下這句話嗎?
生8:兵器刀刃已經(jīng)相接,拋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師:不錯。希望接下去的同學糾正字音的同時,也能解釋一下字義。
生9:第四段字音讀錯比較多?!肮炔豢蓜偈骋病钡摹皠佟?應該念第一聲,而不是第四聲,是完、盡的意思?!皵?shù)罟不入洿池”的“數(shù)”,應該念cù,而不是shù,意思是細密的漁網(wǎng)不撒在池塘里?!梆B(yǎng)生喪死無憾”的“喪”,應該念第一聲,因為它的意思不是喪氣,而是喪事。“謹庠序之教”的“庠”,應該念xiáng,而不是念“癢”,是學校的意思。
生10:我總覺得“養(yǎng)生喪死無憾”的喪,不是喪事的意思,它應該是動詞。
師:很好,那么你覺得它應該是什么意思呢?
生10:不知道。(垂下了頭)
師:你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這就很棒。至于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攔路虎。“喪死”和“養(yǎng)生”應該屬于并列短語,“養(yǎng)生”是什么意思?
生10:供養(yǎng)活著的人,“喪”的意思是“為……辦喪事”,為動用法。(很高興)
師:漂亮!所以疏通文言文字詞時,有時要學會從臨近的字詞入手,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千萬不要拘泥于單個字詞。
生11:第四段還有念錯的地方“申之以孝悌之義”的“悌”應該念tì,而不是“弟”,是敬愛兄長的意思。“然而不王者”的“王”應該是第四聲,稱王、做王的意思,動詞。
師:很好。根據(jù)詞性讀準字音,不錯。
師:下面我們一起齊讀全文,念準字音,讀準句讀,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記載了誰與誰之間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主要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
師生齊讀課文。
生12:這篇文章記載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主要圍繞“民不加多”的話題展開。
師:“民不加多”什么意思?
生12:百姓不增多。啊,不,應該是百姓不更加增多,注釋上說“加”應該是“更”的意思。
師:很好,能利用注釋,這是一個好習慣;能及時糾正錯誤,這更是一個好習慣。(生笑)
師:同學們在這節(jié)課開始時,告訴了我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那么在這篇課文里,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什么“家”呢?給大家5—7分鐘時間自由讀全文,思考這個問題。
2.生自由讀全文。
師:有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嗎?
生13:我覺得孟子是一位偉大的經(jīng)濟學家,他相當懂得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道理。(師板書,生笑)
師: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么先進!你從文章哪里看出來呢?
生13:“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細密的漁網(wǎng)不要撒進池塘,不然小魚兒都捕光了,還怎么繁殖?斧頭要按照一定時節(jié)進入山林砍伐樹木,不然一下子全砍光了,子孫怎么辦,怎么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能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百姓才有可能安居樂業(yè),王道才有可能開始啊!
師:大家為我們這位孟子的知音鼓鼓掌!說的太好了!(生鼓掌)古人規(guī)定,魚不到一尺不能賣,砍伐樹木要根據(jù)一定的時節(jié)入山,講的就是這位同學說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啊!有誰可以把這段話讀一讀么?
生14讀。
師:大家覺得他讀得如何?
生15:挺好。
生16:我覺得在語勢方面還要加強,因為這段話是一個排比語段,應該要念出那種鋪陳的氣勢。
師:那么你來念一念?
生16個讀。
生集體鼓掌。
師:我覺得還有一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如果我能聽到大家一起把這個語段的鋪陳氣勢念出來,那才好呢。男生念措施,女生念效果,最后兩句齊讀。一起來試一下。
生:老師,那我們要準備一下。
師:沒問題!準備一下,馬上開始。
男女生輪流讀,齊讀。
師:為自己鼓掌!(生鼓掌,群情激昂)只要能理解文本,只要能理解文本的現(xiàn)代意義,只要能體會文言文的語勢魅力,我們就能很好地誦讀文本,即使它是古文!
師:還有同學可以說說,你認為孟子是一位偉大的什么“家”嗎?
生17:我認為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爸斺孕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重視學校教育,反復陳述孝敬和尊敬兄長的禮儀,這都是教育的措施,最后達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種境界,尊老愛幼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師:不錯,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板書)。這位同學做得很好的一點的,在回答之后,馬上找出文本的依據(jù),非常好。
生18:我覺得孟子是一位偉大的動植物學家。從“五畝之宅,樹之以?!瓟?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可以看出來。種桑樹,蠶吃桑葉,吐絲,然后五十歲的人可以穿絲綢的衣服;家畜不要錯過繁衍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按照時節(jié)去種植,數(shù)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餓。
生19:我倒覺得這個語段并不能說明孟子對動物和植物有多了解,動植物學家應該是了解動物和植物的構造和生理特點的,孟子能嗎?我認為這個語段應該表現(xiàn)出孟子是一位偉大的社會學家。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社會才有可能穩(wěn)定,才有可能實現(xiàn)王道。剛才這個語段就統(tǒng)統(tǒng)是物質基礎,孟子深深地知道物質基礎對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他自己也說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師:動植物學家,社會學家,同學們更傾向于哪個?
生(異口同聲,包括回答是動植物學家的同學):社會學家。
師:我也傾向于社會學家(板書)。但是我認為覺得孟子是動植物學家的同學也很棒,他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在別人反駁自己觀點時能認真的聽,并毫不掩飾自己的贊美,剛才他可是用很欽佩的口氣說贊同是社會學家的呢!很好,這是一個現(xiàn)代人應該有的素質!(生笑)
師:這個語段引起了大家的爭鳴,有爭鳴才會有火花。看看我們的朗讀能不能給這火花增加一些更絢爛的色彩呢?女生念措施,男生念效果,最后的一句我們一起念,也要注意排比語勢,準備一下,馬上進行!
男女生輪流讀,齊讀。
師:讀書,其實真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啊!真希望以后能多聽到大家大聲讀書的聲音。
師:還有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嗎?
生沉默。
師:在剛才我們說了這篇文章是一場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一個是君,一個是臣,想想我們以前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不是都有類似的場景?
(很快地)生20:我覺得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辯論家,或者說心理學家。在回答梁惠王的問話時,他并沒有馬上說該如何治理國家,而是先用了一個比喻,而且選擇了梁惠王喜歡的作戰(zhàn)作比喻,充分了解梁惠王的心理,也使梁惠王更易于接受他的見解。
生21:還讓梁惠王自己說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師:一位偉大的辯論家或心理學家(板書)。這個孟子啊,真是太厲害了。你們也很厲害,我只是一提示,你們馬上就知道了。如果你是孟子,你會用怎樣的語氣去說這句話?
生22:狡黠。
生23:一本正經(jīng)。
師:念一念?
生23讀。
師:這樣的孟子似乎與我們印象中的有點不一樣,好像與我們的距離有點拉近了,好像更有人情味了,不錯,我喜歡。大家一起再念念這段話,好嗎?
生齊讀第二段。
三、總結
師:我們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我有一個夢想”,《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的一個夢想,它代表孟子的理想國,里面包含著孟子的教育理想,環(huán)境理想,社會理想,等等,時至今日,你覺得這個理想國離我們是慢慢近了,還是愈發(fā)遙遠了?課后請以“我有一個夢想”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短文,也要注意運用排比句式哦!
下課!
四、教學反思
1.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但是,問題的設置應該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本課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立足于學生已有基礎:孟子是一個偉大的什么“家”,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隨著學生研讀課文的深入,追問這一問題。這樣一來,問題的設置既有延續(xù)性,也因學生研讀課文的深入程度而具有了梯度性。
2.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場所。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或是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就談不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成為一句空話。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努力構造學生的知識結構,并用這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欲望。這一點對于文言文教學尤其重要。本課教學設計本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再次自由讀課文,思考:孟子的哪些措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實際上課過程中,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融合在“你認為孔子還是一位偉大的什么‘家’”的問題中了,而這一融合就是學生自主獨立完成的。
3.探究時,不僅要在時間上等待,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還要在評價上等待,等待學生的“百家爭鳴”。對學生的發(fā)言要暫緩評價。而評價時,則應當在自己的“心理預期”上等待,找出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再做適當評價。當學生說出孟子是一個偉大的動植物學家時,教師沒有馬上制止或糾正,而是進行冷處理,很快的另一個學生指出了錯誤。這樣,學生在互相探討、爭論的互動過程中,激活了思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