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秋之四十二
揭秘唐朝邊塞詩雙杰岑參高適在四川的悲喜兩重境遇
文 和運超
提到岑參和高適,作為唐代邊塞詩最杰出兩位代表,人們自然而然就會聯(lián)想起他們的生平活動主要是塞外大漠,一定需要親眼目睹、親身體會那些壯美風(fēng)光,才會寫下那些流芳千古的雄渾詩篇,很少會將他們的經(jīng)歷和西南四川聯(lián)系到一起。
事實上,岑參和高適后來都在巴蜀待過,而且他們都是杜甫的朋友,甚至杜甫能夠來成都棲身,一大原因就是有高適在這里做官;而岑參別號稱“岑嘉州”——就是今天的樂山,已經(jīng)說明他和四川的淵源,甚至岑參的最后四年歲月都是在四川度過……
一、岑參:從西北到西南,回不去的長安
絕大多數(shù)喜愛唐詩的都知道,岑參之所以成為著名邊塞詩人代表,主要就是年輕時有兩次從軍西域的經(jīng)歷。岑參效力于玄宗年間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幕府,與著名將領(lǐng)封常清結(jié)為好友,但是,他除了開拓眼界,留下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外,個人機遇方面卻沒什么實際收獲。
岑參回到中原以后并沒有因為出塞而建功立業(yè),正是肅宗時期與杜甫在長安認識,杜甫任左拾遺,賣力地舉薦岑參。之前岑參任監(jiān)察御史,被舉薦后任右補闕。岑參和杜甫兩人都是諫官身份,主要工作就負責(zé)記錄皇帝言行舉動,以及國家大事決策。
岑參十分盡職盡責(zé),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quán)佞”,他不太注意說話方式,最終惹得皇帝不大高興。乾元八年(765)冬,岑參被任命為正四品的嘉州刺史,但是岑參由于心懷憋屈,并沒有及時到任。次年,岑參隨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杜鴻漸入川,實際算是他第五次入幕府工作。等到大歷二年(767)杜鴻漸回朝,幕府解散,岑參才前往嘉州(今四川樂山市)任刺史,前后兩年多,由于名聲和口碑極佳,不論當時人們的尊稱,還是后世編輯他的詩文著作,岑參一直都被為岑嘉州。
事實上,就像他拖延來嘉州任職,這并不是岑參所期盼理想的結(jié)局。嘉州刺史,盡管名義上也是管理一州民政的地方長官,但當時嘉州偏遠,從工作來說相對比較閑散,毫無疑問是被閑置的象征。因此,出于排遣心情,岑參寫了不少山水詩,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詩序“今者幽躅勝概”,詩句“勝賞欲與俱,引領(lǐng)遙相望”。又如《過王判官西津居所》“勝跡不在遠,愛君池館幽”等。
雖然蜀地風(fēng)光秀美,讓岑參流連徜徉于三江之畔,但一如早年在西域是為求取功名,如今年華見老的詩人,心中壯志未酬,他還是割舍不掉長安的繁華,包括時常想念故友們吟詩把酒的情景。在悶悶不樂中,岑參寫下著名的《招北客文》,北客是作者之自謂。這是岑參模仿屈原《招魂》的體制,講述蜀地的歷史、地理、民族、氣候等內(nèi)容。該文寫:“大江沄沄,下絕地垠。百谷相吞,出于荊門?!边€形容長江三峽:“三峽兩壁,亂峰如戟……高如天霓,云外水積。晝?nèi)諢o光,其下黑窄。瞿塘無底,淺處萬尺?!北磉_欲乘舟東下,沿杜甫走過的路線,經(jīng)渝州出夔門的意愿。
杜甫大岑參三歲,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由水路離開成都,經(jīng)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路過嘉州,當時岑參正在嘉州。但很奇怪,兩人并沒有見面相聚。也許杜甫忙于趕路,所以沒有在嘉州登岸,也可能杜甫當時不知道岑參在嘉州??傊?,杜甫在成都的幾年里,二人確實沒有直接往來。
杜甫經(jīng)過戎州(今宜賓市)、瀘州、渝州(今重慶市),九月到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的云安古鎮(zhèn),距離縣城十五公里,在長江支流湯溪河畔)停下來養(yǎng)病。這期間,杜甫才給岑參有贈詩《寄岑嘉州》,前兩句是“不見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無素書”,可知,兩人在離長安以后,確實多年失去聯(lián)系,杜甫對好友岑參的思念可見一斑。
岑參收到杜甫寄詩后,兩人才恢復(fù)書信來往。之后,岑參就經(jīng)常把自己的新詩寄給寓居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的杜甫。在嘉州做了兩年半的刺史,大歷三年(768),岑參毅然離職去官,打算乘舟東下,沿杜甫走過的路線,經(jīng)戎州、渝州等地前往夔門,應(yīng)該是很想去找杜甫,可當時杜甫已不在夔門。
當岑參準備出發(fā)上路時,寫下《東歸發(fā)犍為,至泥溪舟中作》詩,“前日解侯印,泛舟歸山東。平旦發(fā)犍為,逍遙信回風(fēng)。七月江水大,滄波漲秋空?!瓚涀蛟谖饕?,復(fù)曾入南宮。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不意今棄置,何由豁心胸。吾當海上去,且學(xué)乘桴翁?!毙蜗蟮谋磉_了岑參決定解脫宦海的心情,種種夸張的描繪依然不減當年邊塞詩的想象力,也多少透露岑參當時心境的變化和復(fù)雜。但這時杜甫在半年前已經(jīng)出了三峽,兩位友人最終沒能見面,而且還是永訣。
岑參從嘉州順江而下的時候是七月夏季,如詩歌所言,他在去夔門途中遇大雨洪災(zāi),只好改道北上,一路輾轉(zhuǎn),來到成都。岑參來到成都客居一年多,不幸因病孤獨地死于客棧,終年五十五歲,其實年紀并不算太老,非常令人惋惜。據(jù)后世學(xué)者考證,推測當時岑參寓居在今成都市城北青龍場一帶,可能是想病好以后能從沿金牛道陸路返回長安的。
而身在長沙打算投奔親戚的杜甫也是貧病交加,得知岑參病故的音訊以后十分悲痛,在寄給高適的詩《追酬故高蜀州(適)人日見寄》序文中說:“今海內(nèi)忘形故人,獨漢王瑀與昭州敬使君超先在?!备袊@昔日故人中,尚在人間的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了。就在同一年大歷五年(770)冬,杜甫也病故,追隨友人岑參而去。
在成都的一年左右時間,岑參身體和心情都不佳,留下詩文不算多,整個他的詩集中寫蜀地風(fēng)光名勝的作品其實也不少,著名作品有《萬里橋》《張儀樓》《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等幾首不俗之作。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萬里橋設(shè)宴送費祎出使東吳,費祎嘆曰:“萬里之行,始于此橋?!边@座橋和這句話都名垂青史。岑參賦詩:“成都與維揚,相去萬里地。滄江東流疾,帆去如鳥翅。楚客過此橋,東看盡垂淚。”語言清新脫俗,但飽含深情。
《酬成少尹駱谷行見呈》,可以說是另一首“蜀道難”。這首詩作于乾元二年(759),岑參從陜西終南山到蜀地任職的途中。主要寫他與友人成賁結(jié)伴赴蜀時行走山道的艱難,以及到蓉后驚喜遇見美酒可用俸錢賒賬的趣事。少尹,是成都府的副長官。駱谷,陜西終南山一山谷。岑參在詩中寫道:聞君行路難,惆悵臨長衢。豈不憚險艱,王程剩相拘。憶昨蓬萊宮,新授刺史符。明主仍賜衣,價值千萬馀。何幸承命日,得與夫子俱。攜手出華省,連鑣赴長途。五馬當路嘶,按節(jié)投蜀都。千崖信縈折,一徑何盤紆。層冰滑征輪,密竹礙隼旟。深林迷昏旦,棧道凌空虛。飛雪縮馬毛,烈風(fēng)擘我膚。峰攢望天小,亭午見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滿車……
唐代邊塞詩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寫景狀物講究淋漓酣暢,氣勢如虹,而對事物聲形色嗅的描摹也栩栩如生,如臨其境。岑參自然也是這方面圣手。這首詩中,他把入川途中騎馬涉險、冰雪滑蹄、高嶺蔽日、月夜投宿的行旅之苦,寫得何等的歷歷在目、入木三分。
二、高適:任職蜀地,從此“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前半生一直都很落魄,到處求職幕府,考試也多次落第,雖然豪情萬丈的對好友董大(董庭蘭,著名樂師,宰相房琯的門客)宣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但他是一直等到后半生才發(fā)跡的詩人。
經(jīng)過多次功名無望后,高適長年在家鄉(xiāng)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待著,從開元二十六年到天寶七載,長達十年。就在這期間,高適和李白、杜甫結(jié)識,三位大詩人一起在中州各地游玩,后來被形容一起追隨李白訪仙問道,但的確是三位詩人一生中比較輕松愜意的時光。
之后,高適受舉薦做了一段時間小官。天寶十一載(752),到河西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進入哥舒翰的幕府做掌書記。這時,與他齊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正在西域高仙芝的幕府,剛目睹了唐軍在怛羅斯的失敗,安史危機已經(jīng)在暗中醞釀。不久,年過五旬的高適跟著哥舒翰來到潼關(guān)防備,可惜被安史大軍打敗。高適追隨玄宗逃到成都,反而成為他一生功名的重大轉(zhuǎn)機。
高適雖然身在玄宗的身邊,但他很快看清形勢,選擇投效遠在西北的新君肅宗。之后受命淮南節(jié)度使去負責(zé)討伐永王李璘。他曾經(jīng)結(jié)交的李白,正是投身于李璘的大軍試圖建功立業(yè)。原本李璘也在成都,正是得到玄宗親自任命前往荊州江南招募勤王兵馬,但李璘出發(fā)以后,卻被肅宗視為不服管束,企圖自立。
高適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下級小官,搖身一變成了重要節(jié)度使大員,但他因此經(jīng)歷最為艱難地一段時間:他要在作戰(zhàn)中親手將過去敬重的好友李白擒獲,他的家鄉(xiāng)睢陽正受到最驚心動魄的圍城血戰(zhàn)。高適在淮南,距離睢陽很近,卻因為永王李璘而無法救援。他連連催促臨淮節(jié)度使賀蘭進明,但無動于衷。等高適隨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一齊趕去睢陽時,不僅目睹家鄉(xiāng)劫難,更經(jīng)歷另一個重要邊塞詩好友王昌齡的死。
王昌齡比高適還大幾歲,也年屆六旬,據(jù)說他是希望回家鄉(xiāng)太原終老。當時睢陽告急,王昌齡既然身為邊塞詩人,也富有俠義心腸,可能在返鄉(xiāng)同時前往張鎬軍中,希望和高適再次相見,同時為朝廷出點力。亳州刺史閭丘曉受張鎬指令先出兵救援,為大軍匯合爭取時間??砷偳饡圆坏室膺t緩,還導(dǎo)致王昌齡在亳州遭到殺害,到底為什么原因一直是唐代詩人研究中的一個疑團。
王昌齡為什么這個時候去亳州,是勸諫閭丘曉出兵被殺,還是出于文學(xué)才華的忌妒遇害長久以來眾說紛紜。不論如何,高適在這段時間內(nèi)心連連受到重大沖擊是毫無疑問的。
淮南任職結(jié)束后,高適返回四川任相對清閑的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本來從華州到了秦州(華州為陜西華陰縣,秦州為甘肅天水市)一帶的杜甫,一方面希望投奔蜀中的遠親,一方面知道有高適、嚴武等舊交在做官,能夠一起相會。高適之前經(jīng)歷李白、王昌齡兩大詩人朋友的變故,對杜甫這一舊交顯得異常關(guān)切,他比杜甫年長八歲,通過嚴武安排住處,就是有名的浣花溪草堂。
上元元年(760)到廣德元年的三年間,高適一直在蜀州,位于今天成都市所屬崇州市,與杜甫有比較密切的往來。上元二年,高適還隨節(jié)度使崔子光平定梓州刺史(今綿陽市三臺縣)段子璋立功。崔子光立功被皇帝調(diào)走,就讓高適代理劍南節(jié)度使,王掄也在節(jié)度使府上任職,經(jīng)常和杜甫聚會。杜甫這段時間非常輕松快樂,留下好幾首他們?nèi)司蹠染频脑?,如《王十七侍御掄許攜酒至草堂奉寄此詩便請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杜甫還在期間祝賀高適的六十生辰(廣德元年763,古人記虛歲)。
高適正是在四川期間到達人生的頂峰。為了保衛(wèi)西川,高適后來卻在與吐蕃的作戰(zhàn)中遭遇敗績,丟了松、維、保三州,今天的松潘、理縣一帶(維州為理縣東北薛城,保州為理縣北,原云山郡治所定廉縣),這幾處都屬于過去云山郡,高適算犯下比較嚴重的失職,被嚴武替換,打破吐蕃軍,守住西川防區(qū)。高適因遷刑部侍郎而離開蜀地,僅僅兩年后就去世。
總的來說,高適前期都碌碌無名,朝野上下幾乎都在安史危機中感到灰心失望,甚至失去一切,當時那么多盛唐詩人,在人生經(jīng)歷這方面,唯有高適一個人算是逆流而上獲得功成名就。
盡管高適最終在四川遭遇一次作戰(zhàn)失敗的波折,回到中原沒多久就身故。但即便如此,高適最終遷官也不能認為他當真就因此受挫而打回原形,事實上他臨終前還受到肅宗極高的禮遇——封侯,在唐朝大大小小的著名詩人中,高適晚年受到的待遇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回顧高適在四川期間,他盡管為安定那些因為躲避安史而遷居蜀地的貴胄、百姓做了一些事情,但不論在彭州還是蜀州,他可能都沒有從之前對永王李璘和睢陽救援的戰(zhàn)事中恢復(fù)過來。他在蜀中這些年一直處于調(diào)整心態(tài),算不上積極有為。
唯一令高適覺得安慰的就是,他和好友杜甫有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他知道杜甫來成都在浣花溪附近寺廟安頓下來后(杜甫剛到成都先住寺廟,后才通過幫助才修建草堂),他的《贈杜二拾遺》:“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昕法還應(yīng)難,循經(jīng)剩欲翻。草玄今己畢,此后更何言?”心情顯得很滿足平淡,杜甫答詩《酬高使君相贈》言:“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雙樹容昕法,蘭車肯載書。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碑敃r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裴冕受高適、嚴武所托,對杜甫很是照顧。
上元元年秋,裴冕受提拔回長安升任右仆射。杜甫的生活逐漸困窘,便寫詩給高適,“百年己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把窮困和渴望幫助寫的非常直白,一點也不見外,足見兩人相交至深。恰恰這期間,高適職務(wù)發(fā)生變動,由彭州刺史改蜀州刺史。高適告訴杜甫調(diào)動情況,給杜甫一些經(jīng)濟上的幫助,等高適到蜀州之后,杜甫去探望,寫了《奉簡高三十五使君》:“當代論才子,如公復(fù)幾人。騁駟開道路,鷹輩出風(fēng)塵。行色秋將晚,交情老更親。天涯喜相見,披豁對吾真。”把高適形容得非常瀟灑拉風(fēng),對朋友的真誠和喜悅也溢于言表。
第二年,高適寄來《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蕃無所預(yù),心懷百憂復(fù)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fēng)塵。龍鐘還恭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边@時的高適地位日升,身邊友人卻日益寥寥,表達對杜甫這樣的友人有珍惜的感情。
高適稍微閑暇,也會與一些官場朋友去草堂探望杜甫,如長安來的侍御王掄,兩人就曾帶著美酒去做客。杜甫有《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紀念這次聚會:“臥疾荒郊遠,通行小徑難。故人能領(lǐng)客,攜酒重相看。自愧無蛙菜,空煩卸馬鞍。移時勸山筒,頭白恐風(fēng)寒”,杜甫在詩后自注,“高每云:汝年幾?且不必小于我?!蚀司鋺蛑?。高適和杜甫見面互相調(diào)侃,氣氛十分和諧歡樂。
高適晚年因任職四川而發(fā)達,即便有些失職責(zé)任,肅宗也沒有追究,后來還給他進封渤??h侯,足見對高適在幫助唐朝恢復(fù)穩(wěn)定方面的嘉獎,雖然高適對個別朋友感到虧欠,晚年的內(nèi)心并不平靜,但不妨礙他仍然是盛唐時代最重要的一個代表性詩人,被后世所銘記。
2019年6月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若轉(zhuǎn)載請署名出處,若盜文將追究責(zé)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