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古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潛口鎮(zhèn),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
唐模古村,原為歙縣所轄,現(xiàn)在屬于徽州區(qū),是由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所創(chuàng)建,歷史上因經(jīng)濟活躍、民風純樸,而被譽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古村,始建于唐代,在宋、元代逐漸發(fā)展,在明、清兩代逐漸興盛起來,經(jīng)過幾代汪氏后人的辛苦勞動,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
到了北宋元祐二年,即公元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了唐模村姑父家。經(jīng)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shù)氐耐?、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村的大姓望族,但他們沒有忘記姑父的收養(yǎng)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
唐模水口建于村東,既有水口,又有園林,形成了古徽州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園林,名為“檀干園”,也正因如此,唐模古村被游人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
檀干溪和進村的古驛道穿園而過,河溪兩岸數(shù)十株百年古樹,濃蔭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將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體,形成獨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園林風格。
明末清初時期,是唐模經(jīng)濟和文化的鼎盛時期,經(jīng)濟繁榮,文風鼎盛,加上宋元以來有匯刻集帖的風氣,唐模檀干園藏碑便在這種背景下修建匯集而成。
鏡亭碑刻始建于清初,是當時和后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鑒賞文會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鐫刻書法傳神。其中較小的六方為朱熹、蘇軾、倪元璐、趙孟頫、文征明、查士標的書法真跡,都是草書。旁邊較大的十二塊為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枝山、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奕僖、八大山人的行書,諸多古代名家的遺作構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古村落內的“碑林博物館”。
大美中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系列,感謝關注,感受中國古村落之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