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出文言考文復(fù)習(xí)之特殊句式匯總整理。文言文一直都是考試中考察的重點,然而考試都是以課外文言文為主,因此同學(xué)們在學(xué)習(xí)課內(nèi)文言文的同時,也應(yīng)該總結(jié)歸納相關(guān)知識,以便我們在閱讀課外文言文的不必不知所措。其中,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型是很重要的。
一
判斷句
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
1.“……者,……也?!?/p>
這是文言文判斷句中最常見的句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和解說。
例: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③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④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2.“……,……也?!?/p>
判斷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斷。
例:
①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
③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④徒慕君之高義也。
3.“……者,……?!?/p>
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
例:
①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②粟者,民之所種。
4.“……者也”
例:
①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③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④蓮,花之君子者也。
5.無標(biāo)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有名詞對名詞做出判斷。
例:
①劉備天下梟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③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④秦,虎狼之國。⑤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二
被動句
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表示被動?!坝凇逼鸾榻B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作用。
例:
①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結(jié)構(gòu),表被動。
例: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3.“見””“于”或“見……于……”結(jié)構(gòu),表被動。
例: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注意】
例:①慈父見背。②冀君實或見恕也。
(分析:“見”字在六朝時期經(jīng)常用作指代性副詞,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稱代,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一般譯為“我”,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耙娬彙奔础罢堅徫摇保?/p>
4.“為”字句或“為……所……”結(jié)構(gòu),表被動。
例:
①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③恐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為戮歿?!?/p>
⑤其印為予群從 所得。
5.用“被”表示被動,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
例:
①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三
倒裝句
文言文中常見的倒裝句有:
1.主謂倒置
概念:也叫謂語前置。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例:
①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不仁哉!)
②甚矣,汝之不惠?。ㄈ曛换荩跻樱。?/p>
③稱心快意,幾家能轂!《與妻書》(幾家能轂稱心快意?。?/p>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孰、奚、曷、胡、惡、安、焉”等。
例:
①大王來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為者?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否定詞:有“不、未、莫、無”等。
例:
①忌不自信。(不信自)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ú黄塾啵?/p>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取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是”或“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例: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
②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
③唯命是從(唯從命)
④唯利是圖(唯圖利)
(4)介賓結(jié)構(gòu),介詞的賓語有時會置于介詞前,形成介詞的賓語前置。
例:
①何以戰(zhàn)?(以何)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
方位詞做賓語,有時也前置:
例:項王項伯東向坐,亞夫南向坐(向東,向南)
3.定語后置
(1)定語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
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荷擔(dān)之子孫)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可使報秦之人)
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知其事之賓客)
(2)定語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
①馬之千里者(千里之馬)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鏗然有聲之石)
(3)定語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高之廟堂、遠(yuǎn)之江湖)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③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陸離之長鋏、崔嵬之切云)
(4)定語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詞+數(shù)量詞
例:
①嘗遺余核舟一?!疽唬ㄖ唬┖酥邸?/p>
②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臼^)牛】
③我有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疽浑p白璧、一雙玉斗】
4.狀語后置
(1)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一般即指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詞結(jié)構(gòu)大都會置于謂語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構(gòu)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居多。
例: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荆塾冢◤模┧{]取之、 [于(比)藍]青】
②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乎(對)己]參省】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以(用)孝悌之義]申之 】
(2)有時候,后置的介詞結(jié)構(gòu)中的介詞(主要是“以”“于”這兩個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例:
①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荆塾?(在)河北]作戰(zhàn)、[于(在)河南]作戰(zhàn)】
②遂與秦王會澠池?!荆塾?(在)澠池]會見】
③得璧,傳之美人?!荆塾冢ńo)]美人】
四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呼應(yīng)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做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
①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②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p>
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p>
2.省略謂語
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摹?/p>
例:
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步)三四里。
3.省略賓語
A.省略動詞賓語
例:
①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之。
②屠懼,投(之)以骨。
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B.省略介詞賓語。
例:
①豎子不足與(之)謀。
②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③相如聞,不肯與(之)會。
4.省略介詞
主要是“于”“以”兩詞。
例:
①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②大王見臣(于)列觀,禮節(jié)甚倨。
③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
五
固定句
一、表示疑問
1. 何所……?(所……是什么?)
表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誰(什么)”。如: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賣炭得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
【譯文】賣炭得來的錢謀求的是什么?
2.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
3.如……何;奈……何?(拿……怎樣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4.孰與……?(與……比,哪個…?)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jié)構(gòu)。
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
表示比較之后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如: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②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
【譯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當(dāng)作物一樣畜養(yǎng)起來而控制它呢?
5.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戰(zhàn)》: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6.獨……耶?(難道……嗎?)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之姊耶?”
7.何如
⑴代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勺g為“怎么樣”。
⑵表示比較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譯為“比……怎么樣”。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
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么樣?”
②王以為何如其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大王認(rèn)為(趙括)比他的父親怎么樣?
二、表示反問
1.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禪山記》:何可勝道也哉?(兼有感嘆)
《陳涉世家》: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2.豈(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說》:豈若我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嬗懈袊@)
《鴻門宴》:沛公不先入關(guān),公豈敢入乎?
《崤之戰(zhàn)》未報秦施而伐秦師,其為死君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豈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3.安……哉(乎)?(哪里……呢?)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兼有感嘆)
4.不亦……乎?(不是……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勺g為“不是……嗎”。如:
①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譯文】學(xué)習(xí)而又按時去溫習(xí)它,不是很高興嗎?
5.……非……歟?(……不是……嗎?)
《屈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歟?
6.寧……耶?(哪里……呢?)
《祭妹文》:寧知此為歸骨所耶?(兼有惑嘆)
7.顧……哉?(難道……嗎?)
《為學(xué)》: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嘆)
8.獨……哉?(難道……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三、表示感嘆
1.何其……也?。ㄔ趺茨敲础。。?/p>
《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直……耳!(只不過……罷了?。?/p>
《孟子·梁惠王上》:王日:“不可,直不過百步耳!”
3.惟……耳?。ㄖ弧T了?。?/p>
《譚嗣同》: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耳!
4.一何……(多么……啊?。?/p>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p>
《五人墓碑記》:…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
四、表示揣度
1.無乃……乎(歟)(恐怕……吧?)(兼表反問)
表示測度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它所表示出來的語氣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與(歟)”、“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非乃……乎”、“不乃……乎”。如: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譯文】現(xiàn)在您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然后才來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
②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譯文】恐怕該責(zé)備你吧?
2.得無(微)……乎?(該不是……吧?)(兼表反問)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它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測度性。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勺g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能不……嗎”。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①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3.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師說》其可怪也歟?
4.庶幾……歟?(或許……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
五、表示選擇
1.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馮婉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伶官傳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3.其……耶?其……也?(是……呢?還是……呢?)
《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六、其他固定結(jié)構(gòu)
1.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叭弧背薪由衔?,“則”表示推斷??勺g為“既然這樣,那么”。如:
①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入朝為官要擔(dān)憂,退處江湖也要擔(dān)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②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shù)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shù)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2.是以(以是)
表示結(jié)果的固定結(jié)構(gòu)??勺g為“因此”。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①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前出師表》)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②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jié)構(gòu)。
“有”、“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煞謩e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如:
①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將軍在外(作戰(zhàn)),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國家。
②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財物沒有被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4.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jié)構(gòu)。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dāng)于助動詞的作用??煞謩e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用來……的(人、事、物)”。如:
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
5.……之謂也
表示總結(jié)性判斷的固定結(jié)構(gòu)。
其中“之”是標(biāo)志賓語前置的結(jié)構(gòu)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詞。可譯為“說的就是……”。如: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jié)構(gòu)??勺g為“……叫做……”、“……稱作……”。如:
②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
【譯文】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惡之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