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年代,但三國亂世之所以比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更有魅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還有一些厚道人,在亂世之中秉持道德操守,而漢末的豪族社會和尚未十分惡化的政治生態(tài),也給了道德操守以難得的空間,這給三國時代增添了不少人味。本文從文學和人性的角度著眼,在正史之外也涉及了一些《演義》的成分,與單純講史的文章略有不同。
三國紛爭,爾虞我詐,不過這里面還真有幾位厚道人,雖然這幾位厚道人最后的結局都不怎么樣,但他們是三國時代獨特的魅力所在,下面來一一說說:
感恩念舊的一代文豪
1
蔡邕,字伯喈,嚴格地說,他不能算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他死的時候,三國的歷史才剛剛拉開大幕。他主要生活在東漢末年,所以《后漢書》有他的傳記,《三國志》里面沒有。
在史書的記載中,蔡邕這個人極其孝順,老母病重,臥床三年。他衣不解帶,在床前照顧。有的記載說他為了照顧有病的母親,連續(xù)七十天沒睡覺。
這肯定是夸張,七天不睡覺這人就完了,而且睡覺這個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飯你可以不吃,水你可以不喝,但困急眼了,不由自主地就會睡著。所以七十天不睡是不可能的,但睡不好是肯定的。
在專業(yè)領域,蔡邕幾乎是全才。文學方面,他是詞賦名家,代表作為《述行賦》。蔡邕就領銜對六經(jīng)進行了校訂,然后把校訂完的標準本刻在石碑上,做為所有讀書人的范本,這個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jīng)”。蔡邕在音樂方面還有造詣。
蔡邕知遇焦尾琴
說蔡邕厚道,主要是他對待董卓的態(tài)度。
本來作為士人階層的一員,蔡邕也對董卓不感冒。但董卓當政之后,為了提高自己這個集團的層次,必須找一些有名望的人加入到自己管理的朝廷中來。他就看蔡邕好,刀架脖子逼著他出來做官。
蔡邕一看這個情況,也就不太欣然地接受了。畢竟不是讓你打爹罵娘,也不是讓你數(shù)典忘祖,當漢奸什么的,就是出來當個官,沒必要拿性命對抗。
結果一出來當官,董卓對蔡邕還非常之好,很尊重這位蔡先生,待遇方面沒的說,蔡邕說的話在董卓這兒也管用,董卓聽他的。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蔡邕也就沒有什么不滿意的了。
后來王允和呂布殺了董卓,棄尸在長安城的街頭,蔡邕的厚道就表現(xiàn)出來了。
本來董卓這會兒就是馬路邊的痰盂人人啐,大伙避之唯恐不及。這會兒關系近的都緊著往外擇,就蔡邕往前面湊,本來瞧不上董卓,但畢竟董卓對自己不錯,人都死了,他總覺得應該表示一下。沒人送他,他覺得應該送這最后一段路。
《三國演義》里寫蔡邕撫尸痛哭,這一哭把王允哭急了,無論如何要殺了他。其實他的動機就是“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這就是厚道人,記得別人對他的好,然而在那個非此即彼,必須劃清界限的氛圍當中,他的厚道不被允許,在那樣嚴苛的環(huán)境當中,厚道人沒什么好下場。
《后漢書》的記載更慘,其實蔡邕就是在談到董卓的時候嘆了口氣,流露出點惋惜的意思,王允就翻次了,把他下大牢,最后蔡邕死在大牢里了。您看了嗎?稍微厚道一點就不行。
帝王家少有的慈父
2
說劉表是厚道人可能很多人會有不同意見?!度龂尽方o劉表的評價是“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之所以有這個評價,是由一件事上來。
當時袁紹和曹操就要開戰(zhàn),兩邊都拉劉表,能不能站對了隊,這個關系到以后的生存問題。劉表就找人商量,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這倆人跟他說,讓他站曹操這邊。他呢,還是猶豫不決,就讓韓嵩往曹操那兒去一趟,實地考察一番。
韓嵩去了一趟,回來之后一個勁兒地在劉表面前夸曹操好,讓劉表一定投靠曹操這邊,而且讓他把自己兒子送到許都當人質,用這樣的方式給曹操表忠心。
他這熱情過度,倒讓劉表不踏實了,“這老小子是不是受了曹操的好處,回來忽悠我來了,還讓我把兒子送出去。”于是大怒,要殺了韓嵩。
不過他審問跟韓嵩一塊去的這些人,發(fā)現(xiàn)韓嵩真沒收什么好處,這才留韓嵩一條命。當然,對韓嵩身邊人的審問好像出了人命了,《三國志》里面用了“考殺”這個詞。
關于劉表要殺韓嵩這個事,在《三國演義》里基本沒動,就是省去了審問的情節(jié),直接是蒯良一勸,劉表就作罷了。
這件事讓人感覺劉表確實是沒有多少胸襟的。不過我要說一句,心眼小和為人厚道并不矛盾。
曹操心胸寬,一點兒不厚道,厚道他早就死了。劉表不是個糊涂人,平定荊州的過程當中,也很能聽取意見,而且善于從不同意見當中選取正確的來執(zhí)行。但韓嵩這里他怎么就犯了氣迷心了呢,我個人理解,韓嵩這里提到了“遣子入質”,這句話讓劉表竄了。
這就要說到劉表這個人厚道了,看過歷史的您都知道,送兒子到別的國家或者割據(jù)政權當人質的做法在中國可謂是歷史悠久,從春秋就開始了,主要是為了表示兩家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決心。
經(jīng)營南方樂土的劉表
其實都知道這是扯淡,一旦有利益沖突,兩家能夠立刻翻臉開打,兒子能回來就回來,回不來就不要了。一般當頭兒的老婆都多,確保了兒子的產(chǎn)量不會太低,死一個兩個的也不心疼。而且送去的兒子一般都是不受待見的,就算是還受寵的,該舍也能舍。
對于政治家來說,如果利益需要,爹媽老婆孩子,除了自己,沒有不能舍出去的,這也是專zhi體制下政治家的基本素養(yǎng)。
但劉表好像在這方面差著了,我感覺他是一個把親情看得比較重的人。這里面我說的是《三國演義》里的劉表,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對劉表進行了藝術加工,豐富了他這方面的性格。
在《三國志》里面,劉表和袁紹一樣,都是愛自己的小兒子,態(tài)度很堅定。到了《三國演義》里就不一樣了,羅貫中對他們進行了不同的定位。
袁紹還一樣,大兒子二兒子都派出去了,就留小兒子袁尚在身邊,態(tài)度很堅決。劉表就不一樣了,他兩個兒子都愛,難以下決心,所以我說他看重親情,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就是一個慈父的形象。
他跟劉備喝酒聊天,想起這倆兒子,他是“潸然淚下”。劉備問他怎么回事,他說:“前妻陳氏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于禮法;欲立長子,爭奈蔡氏族中皆掌軍務,后必生亂:因此委決不下?!?/p>
您看,在一眾心狠手黑的同行當中,劉表顯得有些優(yōu)柔寡斷,但作為一個真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這個表現(xiàn)太正常了,這也是政治家里難得的厚道,盡管這種厚道對政治家來說不是什么好事,對他兒子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
《三國志》里是劉表主動把大兒子派到江夏,《三國演義》里劉表厚道重親情的代價是大兒子隨時處在被后娘暗算的危險當中,還是大公子劉琦最后積極自救,“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得到諸葛亮的指點,這才出鎮(zhèn)江夏避禍。
《三國演義》中,劉表對朋友也夠意思。他和孫家是世仇,因為孫堅死他手里了,孫堅死的時候,他的大將黃祖也被黃蓋抓去了。孫策提出來用黃祖換孫堅的尸首,劉表立刻答應了。
這時候蒯良給他出主意,讓他趁那邊亂成一鍋粥的機會,突然襲擊,把江東的軍隊來個連鍋端。劉表說不行啊,黃祖還在人家那邊吶,咱們偷襲,他死定了。蒯良說死就死吧,死個黃祖拿下江東,這賬您算不過來啊,便宜大大地。劉表說我跟黃祖是至交好友,我怎么忍心讓他死呢,還是用孫堅的尸首換回了黃祖,放過了一舉消滅孫家的好機會。
毛宗崗先生批“死孫堅換活黃祖,人道劉表便宜,我道劉表不便宜。黃祖十倍,不敵孫堅一人;孫堅之死,猶勝黃祖之生?!?/p>
毛先生是完全站在利益交換角度,很冷血地進行計算的。而劉表考慮的不是這個,他首先要的是自己的朋友,重的是感情,超過了對得失的計算,這就是厚道人。
堅持有限戰(zhàn)爭的高貴靈魂
3
《三國演義》里面提到劉璋,首先在腦海里出現(xiàn)的兩個字是“暗弱”,就是沒什么本事,這倒沒錯,不過他這個厚道也是真的。
《三國演義》里對劉璋的描寫和《三國志》沒有他大的出入,估計一是羅貫中先生對這樣的角色也沒有深度加工,為其設計情節(jié)的熱情;二是劉璋的性格在《三國志》當中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這里面咱們就拿《三國演義》來聊。
劉璋一出場就是張魯想要進取西川,劉璋沒主意,找大伙一商量,張松提出要找曹操求援,劉璋答應了。但是張松在曹操那兒熱臉貼了一回冷屁股,也就不想把西川賣給曹操了。
回來的道上,被劉備接住了一番款待,張松發(fā)現(xiàn)劉備的屁股挺熱,這臉就貼上去了。回去他就跟劉璋說劉備是好人,又跟您都算是漢室宗親,大漢朝廷認證的皇叔,找他幫忙準沒錯。
這會兒就看出劉璋的厚道,他真是念著所謂的親情,從后來的情節(jié)看,他真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劉備,沒有一點兒懷疑,張嘴就是:“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奪我基業(yè)?”
要是說一次,那是一種說辭,他張嘴閉嘴都是這個,說明他是真相信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誰勸都不行。
這不是家長里短過日子,親戚里道的都互相幫襯,這是爾虞我詐的三國爭雄,他這個厚道只能招災惹禍。就算是居家過日子,有時候親戚之間要是涉及到利益,還都有可能翻臉打架呢,何況是宰執(zhí)天下的大事。
不過我覺得,如果這個劉璋真的就是個小老百姓,他過日子時如果有親戚之間的爭執(zhí),他應該也會念著親情,讓上一步,是個不怕吃點虧的好人,街坊鄰居都會說這個劉大哥是個好人,但用在政治斗爭就不行了,對他的形容詞就是“廢物”,熱情而又主動地引狼入室。
后來,劉備帶兵入川,他似乎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覺得就是幫自己親戚,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屬于資敵。劉備讓他到涪城來見一面,他說去就去,毫不猶豫。
他這邊也有明白人,黃權和王累都勸他不能去。黃權用嘴叼著他的袍子,磕頭如搗蒜,他愣拽走袍子,把黃權的門牙拽下來兩個。
當然,黃權的損失還不算大。王累用布把自己掛在城門上,告訴劉璋:“您要非去,我就把掛著我的布割斷,死在您面前?!边@還是勸不過來他,王累就真的摔死在城門下。您說劉璋不是厚道嗎?怎么對勸他的人這么狠啊。
其實我覺得,一開始劉璋就是感情在起作用,他就認為劉備是好人,勸他那些人自然就是沒好心眼子的表現(xiàn),這種情緒作用下,他做出這樣的事情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王累的死諫,我覺得是劉璋有點賭氣了,你們就非得跟我較勁是吧,還拿死來嚇唬我,有本事你死給我看??!他想的是王累在作秀,沒想到他來真的,估計看到王累的尸體,他也有點后悔。
而且在王累死的時候,劉璋應該在心理上有所變化,畢竟血淋淋的場面,他不能不嘀咕一下。到后來,劉備以荊州有事為由要走,獅子大開口,找劉璋要精兵三四萬,糧十萬斛。
這就是訛人啊,到這個時候劉璋對劉備的懷疑終于占了上風,但還沒有放棄幻想,表現(xiàn)就是首鼠兩端。不敢不給,給又心疼。于是就派過去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
其實劉備要的就是這個,好有借口翻臉。劉備一翻臉,再加上張松被告發(fā),劉璋這才知道自己被玩了,厚道人厚道出這樣的一個結果。
不過我對劉璋的感覺還是很好的,主要在后面?;氐秸?,劉備跟他翻臉,一路打過來,勢如破竹。這時候益州土著鄭度給劉璋出主意,讓他把戰(zhàn)場附近的老百姓都趕走,東西能帶就帶走,帶不走就燒,堅壁清野,讓劉備得不到補給,時間長了就得撤退。
這是個好辦法,但代價是老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劉璋說:“抗拒敵人是為了保住老百姓,不能為了防備敵人的進攻,先把老百姓禍害一番,不能做那樣的事?!弊鳛橐环街T侯,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很佩服劉璋的人格,即便失敗,也令人感動。
三國群雄中人格最高貴的劉璋
再后來劉備兵臨成都城下,劉璋就要不戰(zhàn)而降,他的話就是“以救滿城百姓”,要是別人說這話,那不見得是真的,有可能是走投無路,說兩句好聽的,但劉璋說這話,我相信他是出于真心。
割據(jù)政權之間沒有正義性可言的戰(zhàn)爭,一方山窮水盡,徒勞抵抗的話,只是搭進更多普通百姓的性命。
一般的統(tǒng)治者想不到老百姓,才會為了所謂的“大義”而玩命對抗,他不在乎老百姓的鮮血和生命。這時候劉璋的厚道又閃光了,他說:“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zhàn)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痹谶@里,我要為劉璋致以熱烈的掌聲。
恪守社會準則的一方霸主
4
韓馥的知名度實在是有點低,不仔細看三國的可能對他都沒什么印象。
這個韓馥在東漢末年官拜冀州牧,冀州在當時是非常富裕的一個大州。《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其實在歷史上滿打滿算就十路,而這十路當中就有韓馥,所以韓馥是真正參加過革命的,雖然沒有什么事跡,但行動擺在那兒了。
我說韓馥厚道是在后面的情節(jié)里面,對于這樣的小角色,羅貫中先生是不會費心為他編織故事的,就照著《三國志》一抄完事,所以韓馥的情節(jié)就是歷史事實。
話說袁紹這幾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之后,看到董卓手里有個皇帝,說話方便,這個皇帝一時半會兒搶不到自己手里。搶不到?jīng)]關系,我再弄一個,他就和韓馥商量,要立幽州牧劉虞當皇帝,反正也是漢室宗親,姓劉的。
韓馥厚道就厚道在這兒了,他是袁家門兒里出來的,總是以袁氏故吏自居,對袁紹那是馬首是瞻,袁紹說什么他聽什么。雖然說按照當時的社會道德,門生故吏對舉主確實要像對父母一樣孝敬,但這時他已經(jīng)是一方諸侯,憑借實力,硬要自己做主別人也沒辦法,但這個人念舊情。
門生故吏的模范韓馥
既然袁紹要立新皇帝,韓馥自然是要把這個精神貫徹落實的,但人家劉虞有自知之明,堅決不當這個皇帝。韓馥是羊肉沒吃成,還惹一身膻氣,這身膻氣的名字叫做公孫瓚,他和劉虞水火不容,一聽有人要理劉虞當皇帝,立刻不爽了,帶著兵就打韓馥來了。
韓馥打不過人家,趕緊找人商量對策。這時候就有那個吃里扒外的跟他說:“公孫瓚咱們肯定是打不過,袁紹也在這塊兒待著呢,他也惦記著咱們這一畝三分地。咱們肯定就收不住了,怎么辦呢?干脆您把這個冀州讓給袁紹得了,袁紹天下英雄啊,比那個公孫瓚強多了,要給就得給這樣的。何況您過去還是袁家出來的,袁紹跟您也親啊,給東西當然要給熟人啦。您把您這個冀州給了袁紹,袁紹肯定也不會虧待您,您還不用操心了,光剩享受生活了,多好啊。”
韓馥一聽,也對,那就這么辦吧。但韓馥這邊也不都是那個臟心爛肺的,也有忠臣,長史耿武等幾個人就跟他說:“大人您這是為何許的,咱們這個地方要兵有兵,要糧有糧,誰咱也不怕。袁紹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無根的浮萍,他現(xiàn)在靠咱們養(yǎng)活,不給他補給,他立刻就餓死,這是您降著他呢,您怎么還能把冀州給他啊,這不吃飽了撐的嗎?”
這是好話,但是韓馥不聽啊,這會兒他正犯厚道呢。他說:“我本來就是袁家培養(yǎng)出來的,袁紹有比我有才能,論感情還是論能力,我都應該讓啊。”然后就以大無畏的王八吃秤砣精神,義無反顧地把冀州讓給了袁紹。
裴松之先生的《三國志注》引用《英雄記》的記載,說當時是袁紹的謀士逄紀給袁紹出主意,說:“主公,咱們這么多兵馬,不能到處流浪啊,咱們得找一個根據(jù)地才能發(fā)展壯大,這個冀州您得得著?!?/p>
袁紹說:“你當我不想得著吶,可是這冀州城池堅固,兵強馬壯,咱們現(xiàn)在吃飯都成問題,怎么跟人家打啊?!?/p>
逄紀說:“這哪用打啊,韓馥不是剛剛讓公孫瓚打敗了嗎,您給公孫瓚寫封信,讓他就勢打進冀州。韓馥肯定打不過公孫瓚,他也得想轍啊,這時候咱們再找?guī)讉€良心讓狗吃了的說客,給他出主意,讓他把冀州讓給咱們。韓馥那人多厚道啊,他肯定就聽了,那冀州不就是咱們爺們兒的了嗎?!?/p>
袁紹一聽,好主意,就這么辦。這是公孫瓚入冀州的原因,《三國演義》當中也采用了這段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