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這一段更簡了,也是根據(jù)前一條說的,本來就是傷寒,無汗的傷寒證,經(jīng)過發(fā)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煩渴的,還有小便不利,還得用五苓散主之呀。
假設(shè)要沒有這些話,傷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錯的,尤其底下這句話,不渴了,就喝茯苓甘草湯了,就更錯了,就不可理解了。
主要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并提出來,讓你鑒別,鑒別的方法就這兩個方劑是渴、不渴的關(guān)系。
五苓散證呢,根據(jù)頭前這個說法,仍然有脈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上證不渴的話,可以給茯苓甘草湯,是這么個意思。
茯苓甘草湯也是桂枝甘草湯的加減方,加茯苓、生姜。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這個二兩是錯的,在《玉函經(jīng)》就是三兩,頂少得擱三兩,這個方劑在厥陰篇里頭還有這么一段,他說的傷寒厥而心下悸,應該給這個茯苓甘草湯,他說不然的話,水氣入胃,必做利也,什么意思呢?
你看方藥就看出來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水氣沖逆,水往上合氣沖的氣,逆滿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胃口這塊呀,水和氣都往上來,甚至于人就要嘔的,所以他心下悸,在這段都沒明說,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五苓散與茯苓甘草湯的鑒別點就是渴與不渴的問題。
我們用這個方劑,不渴就用它,是錯的,主要得心下悸,氣沖、心下悸,或者有嘔逆,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們才能用茯苓甘草湯。
不渴,沒有豬苓,利尿的作用照五苓散差多了,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這個方劑呀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湯,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這個方劑也挺好使,加上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我常用這個方子,挺好使。
假設(shè)遇到頑固的失眠證,有心下悸得厲害,用其他的藥不行,你用這個藥,每每見效。龍骨、牡蠣都可以一樣擱 12 克,很好使。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話,茯苓起碼要擱 4 兩,4 兩就是 12 克,還可以加,茯苓關(guān)于神經(jīng)方面的證候用得相當多。
五苓散也有心下悸,也有茯苓。同時五苓散治消渴,這個不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