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搞不懂她在生什么氣!”
后臺有位姑娘氣急敗壞地給熊丟了這么一句話過來。
原來,這位姑娘和自己多年的好朋友最近鬧掰了;
但是她很懵,因為她跟朋友之間也沒發(fā)生什么矛盾,就是有次聊天聊著,她就生氣說跟自己沒法做朋友了。
“她居然還說忍了我很久了,可我明明什么也沒做??!”
熊爺覺得,或許這位姑娘確實沒做錯什么事;
但禍從口出,有時我們不恰當?shù)娜齼裳赞o,才是毀滅一段關(guān)系的真正原因。
因此熊爺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本快速解讀語言、行為心理的書:《每天懂一點行為心理學(xué)》。
書的作者,是日本心理學(xué)家,認知科學(xué)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匠英一。
匠英一對無意識、直覺等有深入研究,并將他的研究結(jié)果應(yīng)用于人際交往中。
而這本《每天懂一點行為心理學(xué)》對許多讀者影響深遠,甚至被稱為“連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都要看的心理書”。
在這本書中,匠英一指出了那些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惹出禍端的話語;
比如像事后諸葛亮一樣,愛說:“所以我就說嘛……”
又比如半路插話俠,愛幫別人總結(jié)的話語:“總之……”
……
在熊爺看來,如果我們一次次,有意無意地將這些話拋給我們身邊的朋友;
那友誼走到盡頭,兩人做不了朋友也是人之常情。
熊爺今天,就選取書中的六句話,以及每句話背后,隱藏的一些心理誘因分享給大家;
希望大家以此為戒,別讓友誼毀在了這些話上……
事后諸葛亮:
“所以我就說嘛……”
“所以我就說那樣不行的嘛!”
“我剛才說了你又不信!”
作者說的“事后諸葛亮”,就如上述這般,喜歡在事情已經(jīng)結(jié)束,說什么都晚的時候發(fā)表意見。
然而在大家商討對策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堅持己見或者嘗試說服別人;
因為他們會擔心,一旦大家采納自己的意見而失敗的話,自己將無地自容。
“這種人一般具有確信自己永遠正確而且爭強好勝的性格?!?/span>
作者指出,“事后諸葛亮”的這種語言行為,其實是一種怯懦內(nèi)心的表現(xiàn);
他們通過這樣一句難聽的話,來捍衛(wèi)自己的虛榮心,希望得到尊敬和認可。
而且,如果有人反駁他:“你當初不也同意大家的意見嗎”;
“事后諸葛亮”就會被激怒,像火山爆發(fā)般反過來說我們無理取鬧。
自我吹噓者:
“我要受不了了……”
“我要受不了了,我又得了第一名?!?/span>
“好煩啊,干嘛升我的職?!?/span>
作者所說的“自我吹噓者”,常常喜歡如上述這般無病呻吟地炫耀自己的成就。
在作者看來,他們一方面想通過自我吹噓,來獲得周圍人的認可;
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吹噓,會讓聽者產(chǎn)生不好的情緒。
所以他們會在吹噓之前,加上一句“我快受不了了”、“我好煩”等,以此來獲得別人的同情。
但是,他們心里完全是得意的嗎?
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說,表面看似很自信得意的“自我吹噓者”,其實大多缺乏自信,甚至懷有自卑;
他們?yōu)榱俗屪约嚎雌饋韮?yōu)秀一點,才會這樣極力宣傳自己和自我吹噓。
而這樣的吹噓,往往會讓身邊的朋友覺得無語,不知道該安慰他還是恭喜他。
半路插話俠:
“總之……”
作者說,“半路插話俠”最喜歡在公眾場合打斷別人,“橫刀奪話”:
“總之,你是想說這樣沒用對吧?!?/span>
“總之,你同意這個方案是吧?!?/span>
而“半路插話俠”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們往往是一個無法忍受自己被忽視的人。
比如,眾人談話中,當有人說出一個有趣的話題時,大家的注意力自然會轉(zhuǎn)移到那個人身上;
這時,不想被眾人忽略的“半路插話俠”,會想辦法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于是他們就把別人的思想提綱擎領(lǐng)地總結(jié)出來,向周圍人顯示自己超群的理解能力。”
作者還指出,這些“半路插話俠”讓人困擾的是:
他們本人并不覺得自己做有什么不好,也不認為打斷別人說話會讓人感到不快。
說教大師:
“我是為你好?!?/span>
作者說,說教大師最經(jīng)典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是為你好?!?/span>
看起來他們好像是在好心提供建議,但仔細聽下來,無非是在披露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且有種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意味。
作者指出,這些說教大師在說教時,內(nèi)心戲其實是這樣的:
“這些都是我從生活中那個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請你好好聽著。”
他們用這種說教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和羨慕;
與其說他們是為了我們好,不如說他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如果聽者不認真聽或敷衍了事的話,他們很可能再次引用“我是為了你好”,之后還可能要滔滔不絕地“演講”了。
所以作者說,這些人常常會把朋友逼到墻角,直到他們的說教結(jié)束,內(nèi)心滿足為止。
好勝者:
“不過……”
作者所說的“好勝者”,是那些不論朋友說什么話,都要進行反駁的人:
“溫泉雖然好,不過我覺得登山更有利于健康?!?/span>
“你這個不錯,但我覺得我這個方法更合理?!?/span>
作者說,這種常用“不過”、“但是”等轉(zhuǎn)折詞的行為,是一種攻擊性的無意識表現(xiàn)。
“他們在言語上不愿輸給別人,處處都想占上風(fēng)?!?/span>
他們習(xí)慣性反駁朋友的話,但又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得出結(jié)論,于是會用“不過”“但是”等否定性的轉(zhuǎn)折詞,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對策。
因此,作者建議,與這樣的好勝者朋友交談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xù)追問他們的具體意見;
比如,可以直接繼續(xù)問他們:“那你覺得該怎么辦呢?”
這樣可以有效停止他們不斷反駁的行為。
愛下定論狂:
“絕對……”
-“你覺得我該分手嗎?”
-“絕對要分手?!保ㄔ诓恢唧w事由的情況下)
作者所說的“愛下定論狂”,常常沒分清狀況,就會說出絕對肯定的話。
“他們想用‘絕對’這種斷定性的語言來消除心中的不安感?!?/span>
作者說,頻頻說“絕對”的人,往往具有缺乏自信的傾向;
因為不自信,他們心中充滿了恐懼不安,為了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才使用“絕對”這種斷定性語言。
也就是說,他們說的“絕對”是說給自己聽的;
因此說出口后,他們不會去顧慮聽者的感受,常常讓朋友感覺莫名其妙。
海明威說:
“兩年學(xué)說話,一生學(xué)閉嘴。
懂與不懂,不多說。
心亂心靜,慢慢說。
若真沒話,就別說?!?/span>
歷經(jīng)世事波瀾
方知朋友之間
亦需要“留白”
各位,晚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