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謀慮,在志為怒,怒傷肝。肝藏血,肝有儲藏血液、調(diào)節(jié)血量的作用。肝性喜疏泄,肝之部位在兩脅,厥陰經(jīng)繞陰器而上循于身之兩側(cè)。肝主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秲?nèi)經(jīng)》:“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開竅于目。
著名國醫(yī)名師趙老
從肝氣、肝火、肝風、肝寒、肝虛、肝陽六類證治入手,臨床取得較好療效,大家不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
肝氣證治
肝氣為病,可罹患全身,遍及上下。肝氣抑郁,則氣機不暢。氣機不暢,則諸氣皆郁,百病叢生。氣有余便是火,故現(xiàn)實證、熱證。氣不足則為寒,故現(xiàn)虛證、寒證。肝氣的表現(xiàn),多以精神抑郁、脅肋脹痛為特點。肝氣治療以條達為主,所以用藥多為芳香辛散,使其條達,一般均具有暢通氣機的作用,但藥性有峻猛程度之不同。
肝氣證治有八:
1.疏肝理氣法。病機:氣機郁結(jié),本經(jīng)自病。病證:肝郁證。
2.疏肝解郁法。病機:肝氣暴逆,猝然而厥。病證:肝厥證。
3.疏肝降逆法。病機:肝氣上逆,反侮于肺;或夾經(jīng)少腹,上沖直竄。病證:氣喘,沖疝。
4.疏肝健脾法。病機:肝氣久郁,脾失升舉。病證:肝脾不和。
5.疏肝和胃法。病機:肝氣上逆,胃失和降。病證:肝胃不和。
6.理氣散結(jié)法。病機:肝氣不舒,氣滯痰結(jié)。病證:瘰疬。
7.破氣消堅法。病機:肝氣郁結(jié),瘀血癥結(jié)。病證:肝積。
8.調(diào)氣通經(jīng)法。病機:肝氣郁滯,沖任不和。病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
二、肝火證治
肝火為病,有虛火、實火、郁火之分。實火是終日不衰,虛火是日輕夜重,郁火是時作時止。肝火的癥狀,以頭面為主,見面紅耳赤,頭痛,口苦等。肝火的治療,實火宜瀉,虛火宜降,郁火宜散。實火為實熱,體質(zhì)強實,宜瀉肝。
肝火證有九:
1.苦瀉肝火法。病機:肝經(jīng)實火。病證:淋閉,暴發(fā)火眼。。
2.滋陰降火法。病機:肝經(jīng)虛火。病證:虛勞。
3.清散肝火法。病機:肝經(jīng)郁火。病證:瘰疬、結(jié)核。
4.清金制木法。病機:木火刑金。病證:咳嗽,吐血。
5.清肝寧心法。病機:木火燔心。病證:熱厥心痛,口舌生瘡。
6.清肝瀉膽法。病機:肝膽火盛。病證:夢游,驚恐。
7.清肝瀉胃法。病機:肝熱胃燥。病證:吐血,嘔血。
8.涼肝止血法。病機:肝火迫血妄行。病證:諸般血證。
9.清肝開竅法。病機:肝火生痰,痰火互結(jié),蒙閉心竅,擾亂心神。病證:癲狂,口舌生瘡。
三、肝風證治
肝風屬于內(nèi)風,風性動搖,善行而數(shù)變,肝風多竄,有動蕩變幻之性,如眩暈、震顫、抽搐、拘攣、皮膚自覺如蟲行等皆是。肝風的發(fā)生,多從火出,火既可因氣郁而生,也可由陰虧血少而起。肝風的證治,只宜熄止于內(nèi),若用辛散、辛燥,則風氣升動,或灼液傷津。
肝風證治有七:
1.平肝熄風法。病機:肝風輕揚,風陽上擾。
2.鎮(zhèn)肝熄風法。病機:水不涵木,肝風內(nèi)動。
3.熄風解痙法。病機:實熱鴟張,熱甚發(fā)痙,或血燥而筋失所養(yǎng),內(nèi)風時動。病證:痙病。
4.熄風豁痰法。病機:陰虛火動,痰火互結(jié),煽動肝風。病證:癇證。
5.熄風鎮(zhèn)驚法。病機:心肝火盛,觸驚受風。病證:驚風。
6.滋陰熄風法。病機:陰血虛絕,虛風內(nèi)動。病證:虛風。方
7.燥土疏風法。病機:土濕木陷,木陷風動。病證:慢脾風。
四、肝寒證治
肝之為病,一般都認為肝是厥陰風木,內(nèi)藏相火,動則為熱,故多為熱證而少寒證。其實肝亦有寒證。肝寒的表現(xiàn)以寒疝、腹痛、痛經(jīng)、積聚癥瘕等為特點。治寒宜溫,但更應(yīng)分虛實。肝之有余為實寒,宜用溫化。肝之不足為虛寒,宜溫補散寒。暖肝藥。
肝寒證治有四:
1.暖肝散寒法。病機:肝膽虛寒。病證:寒呃,膽怯。
2.溫補肝腎法。病機:肝腎虛寒。病證:寒疝。
3.溫運肝脾法。病機:肝脾寒濕。病證:泄瀉。
4.暖脾散寒、破滯化瘀法。病機:肝寒結(jié)聚,氣滯血凝。病證:積聚癥瘕。
五、肝虛證治
肝虛指肝之陰血不足,而肝腎同源,亦即乙癸同源,故肝陰血不足者,每見腎陰亦虛。同時肝虛者每見陽旺,故亦稱陰虛陽亢。其臨床特點為眩暈、目昏、耳鳴、盜汗等。
肝虛的治療宜補,也就是補肝之陰血不足。凡補血之品多入肝,補陰之藥多入腎,而補腎亦能補肝,此陰血相生之故。補肝宜辨寒熱,肝虛有寒,宜溫補之;肝虛有熱,宜清補之。
肝虛證治有五:
1.補養(yǎng)肝血法。病機:肝血不足。病證:拘攣,雀目。
2.滋補肝腎法。病機:肝腎陰虛。病證:虛勞。
3.養(yǎng)肝和胃法。病機:肝胃陰虛。病證:煩渴。
4.養(yǎng)肝固攝法。病機:肝虛不攝,血不內(nèi)藏。病證:崩漏。
5.養(yǎng)肝固胎法。病機:肝虛不固,血不養(yǎng)胎。病證:滑胎,不孕。
六、肝陽證治
肝陽者,乃肝陽盛,其因可由肝火上升,或肝血不足,或肝腎陰虛。肝陽的表現(xiàn)具有頭暈目眩、頭痛、面部烘熱等特點。肝陽治療就是“平”和“鎮(zhèn)”,又隨病情而不同。
肝陽證治有四:
1.平肝潛陽法病機:肝陽上亢。病證:頭痛,眩暈。
2.柔肝潛陽法病機: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病證:血虛肝旺。
3.滋陰潛陽法病機: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病證:水不涵木。
4.斂陰潛陽法病機:陰血虧虛,虛陽浮越。病證:虛陽上越。
專家推薦:
在《中國醫(yī)藥》上,介紹了一款古法熬制的膏方——七黃草清苷膏,其中選取枸杞、梔子、魚腥草、枳椇子、葛根等十多種藥食同源材料。該方改進自東漢名醫(yī)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里的一劑秘方,經(jīng)過三煎三榨,由傳承百年之久經(jīng)歷浸泡、提取、濃縮、收膏、分裝、晾膏等復雜而嚴格的獨特工藝而成。
該膏直接作用于肝臟,清理肝臟積累的毒素,對肝火、肝氣、肝火、肝風、肝寒、肝虛、肝陽等癥狀有非常好的療效。還有一定的修復肝臟損傷,增強肝細胞自我修復能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