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得氣是所有針刺療效的基礎,也是所有針法的最終目的。簡單的酸麻脹痛并不能真正代表得氣。真得氣如《針灸大成》《標幽賦》里面所說“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相同的穴位針刺操作, “得氣”與普通針刺的療效差別巨大。
通俗理解的“如魚吞鉤”的“得氣”是要求針刺時穴位有抽動的針感,就好像釣魚時魚線被瞬間拉動的情形;好的針刺手法要求是有抽動的針感而無針刺的疼痛,可調控為熱、脹、麻的抽搐而無痛,針尖下平穩(wěn)而無空虛或阻滯。
二、對腧穴及經(jīng)絡來龍去脈的看法
事實
腧穴是真實存在的,是有形之物,經(jīng)絡是腧穴產(chǎn)生活動的路徑,先有腧穴,根據(jù)腧穴形成經(jīng)絡,后面發(fā)展出很多穴位。
事實
腧穴是真實存在的,是有形之物,經(jīng)絡是腧穴產(chǎn)生活動的路徑,先有腧穴,根據(jù)腧穴形成經(jīng)絡,后面發(fā)展出很多穴位。
來源
腧穴來源于實踐,是由人們的神態(tài)、動作、疾病等表現(xiàn)在肢體被發(fā)現(xiàn)總結出來的。具有3大特點:1.可以支配人體生理活動;2.可以治療疾病;3.可以評估人體機能強弱。
存在形式
腧穴是人體生命活動時肌肉、筋膜、神經(jīng)、骨骼、血管、皮膚的高反應點,又是人體臟腑正常機能及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動態(tài)
腧穴是有個體差異的,腧穴是動態(tài)的,可隨進食、睡眠、運動、年齡、性別、時間、季節(jié)、氣溫、精寸心理狀態(tài)、疾病等諸多因素產(chǎn)生動態(tài)改變。
三、找穴之“術”(穴位是動態(tài)變化的,書本定位法上只能參照) 1、看(其一是看肢體的形態(tài),如步態(tài)、坐、臥等;其二是看膚色,常用于四肢末端及頭面部。我們要了解健康人的正常體態(tài)及膚色)
2、動(主動活動,尤其是陽經(jīng))
3、阻(阻抗活動,測肌力)
4、摸(皮溫)
5、捏(條索、痛點、感覺對比,常用于肢體近心端)
6、中醫(yī)辨證(以經(jīng)絡辨證為主)
四、進針得氣要領
(進針時押手比刺手更重要,經(jīng)書上的針法很多是對押手的要求,反而被普遍誤解為對刺手的操作規(guī)范,單手進針法誤打誤撞沒多大意義)
1.針感要求
其一:如魚吞鉤,這是真得氣的表現(xiàn);其二:把穴位針到皮膚紅潤為得氣。
2.押手要求
押手控制穴位,把動態(tài)的穴位盡量控制住,有形、有感。這是容易得氣的基礎,經(jīng)書上的呼吸就是押手的緊與松,而不是肺的呼吸。 3.刺手的要求
進針不痛,控制針尖下感覺,做到病人感覺不到有針在穴位里面。經(jīng)書上很多手法是針對非現(xiàn)代毫針所用,對現(xiàn)代毫針而言幾乎都是套路,我們應主張以提插法為現(xiàn)代毫針針法。
4.押手引氣
押手在穴位的位置可引導針感的上、下傳向,這是針到病所的關鍵,也是補泄手法的關鍵,順補逆泄。
5.體位要求
盡量讓施針部位放松,腹部建議側臥位或屈膝位,頭頸部建議平臥位或側臥位,腰背部建議屈膝府臥位,上肢部建議半屈肘位,下肢背部建議府臥半屈膝位,下肢前部建議平臥直膝位。 6.穴位關聯(lián)
很有意思,臨床常見第一針沒得氣,第二針得氣后再回來調整第一針,發(fā)現(xiàn)很容易就得氣了。 7.關于守氣
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進針得氣時針尖守住在得氣的穴位上再適當行針操作;另一種是冬天比夏天更難得氣,此時押手需要仔細的守住穴位才容易得氣。
四、操作內容(7層次看操作)
(單手進針,酸麻脹痛,極少有得氣)
第2層:押手捏住部位針刺
(減少進針疼痛,偶有得氣)
第3層:押手捏/按住穴位針刺(容易產(chǎn)生得氣)
第4層:被施針部位主動或被動阻抗用力收縮定位后再用押手捏/按住穴位針刺(得氣來的得心應手)
第5層:押手捏/按住穴位的前后左右再針刺(如何引導氣感的上下傳遞及順補逆瀉,《針灸大成》《補泄雪心歌》里面一段“隨則針頭隨經(jīng)行,迎則針頭迎經(jīng)奪,更為補瀉定吸呼,吸瀉呼補真奇絕。補則呼出卻入針,?聲針用三飛法,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瀉則吸氣方入針,?聲祖氣通身達,氣至出針呼氣出,徐而三退穴開禁。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補瀉玄中玄,莫向人前輕易說。”)
第6層:第1針不得氣的,扎第二針得氣后再調整第1針(如何解決臨床不得氣的煩惱)
第7層:復合針法:燒山火與透天涼
(押手與刺手的結合,得氣后要求押手和刺手按守氣要求,可進行小范圍提插,耐心等待,時間到了,熱與涼也會到了;其中吸氣時進針意思是押手緊控制住穴位再進針,呼氣時相反)
五、容易得氣部位(主動活動與阻抗查體)
1.頭部:顳肌。
2.頸部:頭夾肌、斜角肌、胸鎖乳突肌。
3.肩背部:上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肱二頭肌長頭、肱三頭肌長頭、崗下肌、大圓肌、小圓肌。
4.腰部:腰方肌、豎脊肌、背闊肌。
5.臀部: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6.大腿部:股內收肌、股中間肌、股外側肌、股直肌、大收肌、半膜肌、。7.小腿部:腓骨長肌、趾長伸肌、腓腸肌。8.前臂及上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拇長伸肌、尺側腕屈肌、第1骨間背側肌(合谷處)9.胸部:胸大肌、胸小肌。10.腹部: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橫肌、腹直肌。11.頭、手、足等不易有“如魚吞鉤”的穴位,以產(chǎn)生傳導性麻、涼、熱感為優(yōu),以刺手針尖下感覺為重。
十二經(jīng)絡容易有“如魚吞鉤”的穴位
1.手太陰肺經(jīng):中府、天府、俠白、尺澤、孔最、魚際。
2.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天鼎、扶突。
3.足陽明胃經(jīng):地倉、頰車、下關、頭維、人迎、屋翳、膺窗、天樞、外陵、水道、歸來、髀關、伏兔、梁丘、足三里、豐隆、陷谷。
4.足太陰脾經(jīng):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胸鄉(xiāng)、周榮。
5.手少陰心經(jīng):極泉、青靈、少海、少府。
6.手太陽小腸經(jīng):后溪、支正、肩貞、臑俞、天宗、曲垣、天窗、天容。
十二經(jīng)絡容易有“如魚吞鉤”的穴位
7.足太陽膀胱經(jīng):玉枕、天柱、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承扶、殷門、委中、秩邊、承筋、承山。
8.足少陰腎經(jīng):涌泉(麻感)、太溪(觸電感)。
9.手厥陰心包經(jīng):天池、天泉,內關(觸電感)。
10.手少陽三焦經(jīng):臑會、肩髎、角孫。
11.足少陽膽經(jīng):懸顱、懸厘、風池、肩井、帶脈、環(huán)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12.足厥陰肝經(jīng):太沖(麻木感)、陰包。
得氣相關因素
年齡、時間、天氣、疾病、性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