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由本人根據(jù)酈波老師講座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滿江紅__吳彤 -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 第6期00:0004:46
著名播音員方明朗誦《滿江紅》,作者:岳飛00:0001:11王剛朗誦岳飛傳世名篇《滿江紅》00:0001:29滿江紅 岳飛 朗誦 童自榮00:0007:09《滿江紅》作者:【南宋】岳飛 朗誦:張文星00:0001:30《滿江紅·怒發(fā)沖冠 - 岳飛》(朗誦:濮存昕)00:0001:44岳飛《滿江紅》朗誦:衛(wèi)東00:0013:02
鮑國安朗誦《滿江紅》,太有底蘊了
王剛一首《滿江紅》!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不愧是經典!
胡樂民朗誦《滿江紅·寫懷》
侯勇現(xiàn)場朗誦《滿江紅》,氣勢豪邁令人熱血沸騰
殷之光朗誦《滿江紅》
楊洪基演唱《滿江紅》
黃曉明演唱《滿江紅》
羅文千古絕唱《滿江紅》
于魁智 京劇 滿江紅
滿江紅·寫懷(上)
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何當共讀香云帙,最是詩情畫意時?!毕柴R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講這個唯美詩詞的系列,和大家共同欣賞,是因為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士子的靈魂,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龍的傳人,都是華夏的子民,都是中國人。我想,作為中國人,只要你是中國人,只要你身上流淌著華夏的血脈,大概就沒有人不喜歡這樣一首偉大的作品,那就是岳飛的名作《滿江紅》。詞云:“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薄按龔念^、收拾舊山河,朝天闕?!?div style="height:15px;">
哎呀,這樣的《滿江紅》,每每讀來,總是讓我熱血沸騰。在解讀這首《滿江紅》之前,我想先講一個令我個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小故事。有一年我去廣西師大做講座,去之前聽說白先勇先生前一個星期、在我之前,剛剛在廣西師大也做了一場講座。當時我就很感慨,順口提到,也就是在去做講座之前,剛好在一個電視訪談里看到白先勇先生(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畢業(yè)于國立臺灣大學、美國愛荷華大學。白先勇7歲時,經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上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著有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等,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樹猶如此》等,以及舞臺劇《游園驚夢》。)唯一的一段他幼年時候的故事。
他說,有一年他那時候還很小,大概三四歲、四五歲。有一天,父親帶著他和哥哥回鄉(xiāng)下,說是要給奶奶做壽。在回鄉(xiāng)下的路上,父親抱著他,然后牽著哥哥的小手,他們走在鄉(xiāng)間的的小路上。白先勇先生回憶說,因為父親一直帶兵打仗,是個軍人,所以平常很威嚴,小時候的印象向來不茍言笑。就在那一次回鄉(xiāng)下給奶奶做壽的路上,白先勇先生清晰地記得,說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清晰的記憶,唯一一次聽到父親唱起歌來,父親開始是自己唱,后來教他們兄弟倆唱。白先勇先生說,那是他一生中學會的第一首歌,印象極其深刻。然后他們父子踏著鄉(xiāng)間的小路,唱著人生最重要的一首歌,就回到了奶奶家。給奶奶做完壽,白先勇先生因為那時候很小,特別興奮,一累就早早睡著了。
等他醒來,發(fā)現(xiàn)父親已經不在身邊了,父親已經走了,奶奶說,爸爸天不亮就離開了他們,去了遠方,去了一個可能叫臺兒莊或者叫昆侖關的地方。當然考證一下,白先勇應該是生于1937年,所以白崇禧當時去的應該不是臺兒莊,臺兒莊大捷是1938年,大概是去的昆侖關。父親白崇禧——名將白崇禧雖然離開了他們,去了抗日的前線,但父親教給他們的那首歌,卻永遠留在了白先勇先生的心中。那是他平生學會的第一首歌,這首歌大概是這么唱的,“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當然我不知道白崇禧將軍當年教孩子們唱的是不是這樣的曲調,極有可能,因為這是《滿江紅》自民國傳唱以來到現(xiàn)在非常有名的一種曲調。1982年的時候,著名的的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楊蔭瀏(1899~1984),音樂教育家,字亮卿,號二壯,又號清如。他是公認的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者。他對無錫道教音樂、青城山道教音樂、中國基督教圣樂、北京智化寺音樂、西安鼓樂、五臺山寺廟音樂、湖南宗教音樂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堪稱宗教音樂研究領域的先鋒。建國后,楊蔭瀏任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研究員、教授,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他用30多年時間和畢生心血編著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完成專著20多種、論文近百篇。其中有《天韻社曲譜》、《雅音集》、《文板十二曲琵琶譜》、《古琴曲匯編》、《關漢卿戲曲樂譜》、《語言音樂學初探》等。楊蔭瀏會多種樂器尤擅竹笛,得到吳畹卿嫡傳,夙負盛名,吹奏時,高音晶瑩清澈,低音細若游絲,故譽為“楊笛子”。)在《人民音樂》上發(fā)表過一篇回憶文章,說是這個曲調最早出現(xiàn)于1920年舊北京大學音樂雜志的期刊上,當時他配的是薩都剌(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刈澹ㄒ徽f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zhí)牛朔Q雁門才子。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首《滿江紅》名作《金陵懷古》(“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諓澩?,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這首詞。而楊蔭瀏先生覺得這個曲調特別棒,就把它移到了岳飛的《滿江紅》上。楊先生并把此曲油印成冊,在學生中傳唱。
接下來我們知道,在反帝愛國運動中,岳飛以及他的這首《滿江紅》迅速成為一面旗幟。這首歌一下子就膾炙人口啊,立刻就在社會上風行傳唱起來。后來到了抗日戰(zhàn)爭更不用說了,這首《滿江紅》更是成了一種民族精神的支柱。所以,我想白崇禧先生教給他的孩子唱的《滿江紅》,有可能就是楊蔭瀏先生的這個曲調,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曲調的可能。
楊蔭瀏先生回憶說,這首歌傳唱開來應該是在1925年之后的事情。那么在這之前,我們知道西北名將,也是一代傳奇人物徐樹錚(徐樹錚(1880年—1925年),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皖系名將。字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因區(qū)別于同時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稱“小徐”。),當年揮戈西北,欲收復外蒙,當時他軍中傳唱,就是他軍中定下的軍歌就是岳飛的《滿江紅》。所以,不論是從徐樹錚的軍中,還是到北大的校園,還是到后來的白崇禧,還是到無數(shù)的抗日將士、民族勇士,乃至到白先勇先生,到他們的子孫后代,甚至到我們這一代人的靈魂與精神世界里,岳飛的這首《滿江紅》,不論是他的詞,還是他的曲,其實都有一種別樣的寄托和偉大的意義。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它應該就是一種別樣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一種傳唱在民間的國歌,是在歷史長河中、是在民族磨難里,給這個名曰華夏的民族,給他每一個龍的傳人、民族的一分子提供精神能量與價值支撐的根本所在。
所以這樣一首《滿江紅》,不論是它的曲,還是它的詞,還是他的作者岳飛,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上,都應該是偉大而不朽的??墒?,悲哀的是,“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得快”,我們正經歷一個從固有價值崩盤到價值也愈發(fā)碎片化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令人悲哀的是,關于這首《滿江紅》,甚至關于岳飛以及岳飛身上所承載的那種民族精神、民族價值都受到某些不同程度的質疑。質疑還好,質疑本身是學術的,但是接下來還有詆毀,甚至是污蔑,這就讓人難免會悲哀。所以要講這首《滿江紅》,我其實是猶豫了很久,也準備了很久。說實話,為了要講這首《滿江紅》,我們前面之所以每個星期本來應該更兩次,但都只更一次,其實我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琢磨著怎么講。為了要講這首《滿江紅》,幾乎把《宋史》又重新讀一遍,甚至把上個世紀以來有關《滿江紅》爭議的大多數(shù)的論文、文獻又重新梳理了一下,花費了很長的時間。
當然我們畢竟是面對大眾的一種課程,我也希望自己不要把它講的太艱深、太曲高和寡。不論怎樣,不論是詩詞的品讀還是鑒賞,還是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在詩詞里和每一個你產生靈魂的共鳴,產生精神的共振,從而借助這些經典之作,會讓我們澄澈純粹的精神家園。所以由淺入深,有關《滿江紅》的爭議問題,今天先來講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也就是音韻上讀音的問題。
這首詞里有三個讀音要注意,第一個就是第一句——“怒發(fā)沖冠”,這個“冠”(guān,會意。從“冖”(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制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不應該讀作“怒發(fā)沖冠”[guàn]。我聽很多老師,甚至表演藝術家在朗誦這首《滿江紅》的時候,為了表現(xiàn)得更有氣勢,第一句的“怒發(fā)沖冠[guān]”,總是讀作“怒發(fā)沖冠[guàn]”,好像這樣很有力量。其實這里的“冠”,它是名詞,是“帽子”,如果讀作冠[guàn]的話,它就變成動詞。我們反復講過漢語最大的特色,在人類現(xiàn)存使用的所有語言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語義的豐富性,乃至它語音的豐富性。漢語和漢字是獨一無二的、“音形義三位一體”的造字方法,所以它的一個語詞單位,就是漢字的一個單位它所包含的內涵的豐富性是其它語言沒法比擬的。
不光是語義極其豐富,它的發(fā)音也極其豐富,這就導致了漢字,你看有那么多多音字,多義字。多義是從訓詁的角度上去看的,而多音呢,就是從音韻的角度去看的。當然,再加上字形、音韻,訓詁,字形就是文字,這就構成了古代一門精深的學問,就是小學的學問。那么從多音,也就是從音韻的角度去考量,你看漢語的發(fā)音是多么豐富。同樣一個字經常會產生異讀,也就是不同的讀音,虛實異讀,作為虛詞、作為實詞,則是不同讀音的。哪怕同樣是實詞,但是作為名詞的時候,作為動詞的時候,甚至也會異讀。你比如說我們講過藤蔓[wàn],在名詞里頭作為一類,叫藤蔓,但作為動詞,蔓[màn]延。蔓[wàn]、蔓[màn]同樣一個字,做動詞的時候就讀蔓[màn]延。你比如說,我們講歐陽修的名作《生查子》,對吧?它這個查語(怪誕或不拘禮度的話。)、查[zhā]談,其實做名詞、形容詞的時候就讀[zhā],但是做動詞的時候就是查[chá]訪,巡查[chá]。那么冠也是這樣,沐猴而冠[guàn],它就是個動詞,但是到了名詞里頭,怒發(fā)沖冠[guān],就一定讀作平聲,就不能讀作怒發(fā)沖冠[guàn],你讀作冠[guàn]就是動詞,“怒發(fā)”——頭發(fā)豎起來,把帽子都頂起來,明顯這個地方是名詞,如果是動詞就解釋不通了。
第二個讀音就是那個“駕長車[chē],踏破賀蘭山缺”。要說的是“車”這個字,也有人讀作“駕長車[jū],踏破賀蘭山缺”,其實讀作駕長車[jū]也對,駕長車[chē]也對,標準讀呢,按照古音,確實應該讀作駕長車[jū],這就是我們講到這個多音字,除了虛實異讀、名動異讀,第三個就是叫做源流異讀。作為源、起源和后來的流變就異讀,最典型的就是“車”這個字。它最初甲骨文造字的時候,確實應該讀作車[jū],為什么呢?它是指的?;蝰R拉的戰(zhàn)車,作為軍事用途的,它是讀車[jū]。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下象棋,車[jū]馬炮,你就不能讀作車[chē]馬炮,明確指的是它的軍事用途,這是它的源。后來發(fā)展下去,那就是它的流,我們知道車[chē]到后來就很重要了,民用用途了,到民用用途里頭,它就開始讀作車[chē]。你看,同樣是名詞,但是源流不同,發(fā)音都不同。
順便說一下,中國人發(fā)明的這個戰(zhàn)車,就是車[jū],其實對人類文明歷史意義極其重大。我們知道,馬的用途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是極其巨大的,最能征善戰(zhàn)的馬,其實是從高加索山脈這個地方產生的馬。我們看早期文明的發(fā)展圖就可以看出來,這里產生的游牧民族,他們從高加索山脈上下來,然后向南指向古印度,向西南就指向伊朗,向東南就指向我們中國。其實因為馬對戰(zhàn)爭的作用,也就是騎兵的出現(xiàn),你看,對于其他民族來講,面對這種攻勢,是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了。所以游牧民族的南下,向西南,伊朗平原、兩個流域最后徹底被馬背上的民族所征服;向正南方向,古印度文明、恒河流域也徹底因此而被毀滅,只有向東南方向,我們知道,雖然游牧民族也變成華夏文明早期的心頭夢魘,但在早期文明的相同時期,華夏文明卻沒有被游牧民族徹底征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華夏文明借鑒游牧民族的作戰(zhàn)方式,甚至有所超越,發(fā)明了用馬拉的戰(zhàn)車。
所以從《詩經》上,我們講《采薇》、講很多《詩經》中名篇,都可以看出來,在周王朝時候的作戰(zhàn)方式,其實就有戰(zhàn)車的出現(xiàn),馬拉戰(zhàn)車的出現(xiàn)。在早期戰(zhàn)爭中,堅固的戰(zhàn)車周圍跟隨步兵,戰(zhàn)車——馬拉戰(zhàn)車,其實就有點像現(xiàn)代作戰(zhàn)的坦克的性質了,所以它有點現(xiàn)代作戰(zhàn)的立體攻防體系,所以華夏文明早期還是非常講究辯證思維、合作思維的。這種馬與戰(zhàn)車、與步兵協(xié)防的作戰(zhàn)體系,從人類早期文明來看,有效地抵御住了人類早期文明中游牧文明對農耕文明蝗蟲式地席卷與征服?!榜{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這個字,我們讀的短而促,因為它古音應該是入聲字。整首《滿江紅》,其實都壓的是一個仄聲韻。
還是回到“車”[jū]這個字,那為什么說讀車[chē]也對呢?這就是流變了。前一段我在錄《我是演說家》,有選手還問我“學富五車”,選手之間在爭論到底是讀“學富五車[chē]”,還是讀“學富五車[jū]”?其實在后來的流變過程中,我們知道,車[jū]從戰(zhàn)車發(fā)展到生活中,使用范圍就更廣了,那么這時候,它就讀作車[chē]了。車[chē]這個音呢,因為在生活中使用得特別廣,而儒家禮儀“小六藝”(漢代,把“禮、樂、射、御、書、數(shù)”稱為“小六藝”,把儒家的“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稱為“大六藝”。)中又有“御”,就是專門指駕車,所以它的重要性在文化、在生活各個層面都被凸顯出來。所以車[chē]這個音啊被急速放大,因為它的使用被急速放大,所以只要是民用就一定讀車[chē]。反過來呢,這個流變出來的車這個[chē]音侵占了原來的源,源頭的那個車[jū]那個音,在很多時候呢,戰(zhàn)爭中用到的戰(zhàn)車也可以讀作車[chē],而不讀作車[jū]。
你比如說,像杜甫的《兵車行》,也不一定非要讀作車[jū],所謂“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所以這種語音流變,就使得在詩詞里頭有很多通用的情況,那么就變成了,我們知道不僅有一種在訓詁上后來的衍生義遮蓋、替代,甚至遮掩了原來的原生義的這種現(xiàn)象。語音上也是這樣,后來發(fā)展出來的音,甚至替代了原來的本音。當然,漢語的這種特點還比較有韌性的表現(xiàn),雖然“車”[jū]這個音主要占據(jù)了這個字發(fā)音的主流,但是,我們看它在象棋里頭“車馬炮”作為表現(xiàn)戰(zhàn)車這個本意的“車”[jū]這個音頑固地保留了下來。所以從音韻的角度上來看,只有車馬炮的時候,嚴格必須要讀作“車”[jū],其他時候,確實指戰(zhàn)車,你讀作“車”[jū]說明你知道它的源頭,你讀作車[chē]其實也不錯,所以這里讀“駕乘車[chē],踏破賀蘭山缺。”是沒有有問題的。
第三個讀音呢,就是那著名的一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血[xuè]這個字,很多人會讀成“笑談渴飲匈奴血[xuě]”,其實沒有血[xuě]”這個讀音。如果要讀作三聲,上聲的話,就要讀作[xiě],血[xiě]這個音倒是有的,要讀作xue這個發(fā)音的話,就一定讀作血[xuè],血是什么呢?這又可以看出漢語讀音的豐富性,不僅有虛實異讀、名動異讀、源流異讀,甚至是否正式,是書面語還是口頭語也有異讀,最典型的就是血[xuè]這個字。血[xuè]在書面語中一定要讀作血[xuè],它讀血[xiě]的時候呢,是指口語,口語發(fā)音中可以讀作上聲的血[xiě],而不是血[xuě],所以這里必須讀“笑談渴飲匈奴血[xuě]”。
我們還從最簡單的說起,一說到音韻,實在復雜。其實除了我們講的虛實異讀、名動異讀、源流異讀、是否正式要異讀,甚至還有,有無價值都要異讀的。你比如說,我們說有勁兒,這是客觀描述,但到北京有個地方叫勁松,演周總理的著名演員,也是我的好朋友劉勁(劉勁,1963年12月7日出生于四川阿壩,中國內陸影視男演員,影視戲劇表演藝術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1987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1988年出演電視劇《蒼生》,正式進入影視圈。1996年出演《遵義會議》,飾演“周恩來”,從此成為特型演員。2000年主演電視劇《長征》,并且憑借其飾演的周恩來一角獲北京“電視劇輝煌30年”經典熒屏形象獎。)老師,那么就要讀勁[jìn]。我們講過的,要有價值的話,還內含價值和精神世界的認可,那就要讀作后鼻音勁[jìn],至于純客觀的描述的時候,有沒有勁到,那么就是讀得前鼻音。
更不用說在詩詞里頭韻腳字更多的異讀了,我們講“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風細柳斜斜”[xiá],斜這個字在韻腳的時候,最好要讀作斜[xiá],雖然語委對這種異讀很頭疼,不停地統(tǒng)讀,但是因為詩詞獨特的韻律原因,個人主張這個斜[xiá]和斜[xiá]還是不能統(tǒng)讀,韻腳中一定要讀作斜[xiá]。另外像“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cuī]”,就是衰弱的衰,其實在韻腳的時候也一定要讀作衰[cuī]。
好了,我們甚至還沒有開始逐字逐句的解讀,只不過才講了一些邊緣性的東西,讀音上的東西,就講了整整一節(jié)課了。這也可以看出這首《滿江紅》的偉大與豐富,讀音上的問題其實只是小問題,接下來還有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這首《滿江紅》的作者問題以及對岳飛的評價問題,我覺得這兩個才是正本清源的根本問題。所以我們這一講其實只是餐前的開胃小菜,下一講才開始真正的《滿江紅》的大餐,敬請期待。
滿江紅·寫懷(中)
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何當共讀香云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今天我們接著來講岳飛的千古名作《滿江紅》。我們上次已經提到過,這首詞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是文本的問題。當然,文本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文本中的音韻問題,幾個字的讀音問題,我們在上一講已經解決了。那么這一講呢,我們要來通看一下文本,文本中的內涵問題其實隱藏著幾個重大的問題,我們逐字逐句來看一下這首千古名作。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怒發(fā)沖冠[ guān ]”,我們上次已經講了,這里不能讀“怒發(fā)沖冠[guàn]”,這里的冠是一個名詞,是帽子。它其實是一個成語,而且是有典故出處的,雖然作為成語的怒發(fā)沖冠是因為岳飛的這首《滿江紅》而名聞天下。但是在這之前,有兩處典故中,“怒發(fā)沖冠”就已經非常有名了。一個是《莊子》中的《盜跖》篇說:“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fā)上指冠?!边@是說盜跖大怒的時候,怒目圓睜,頭發(fā)上沖冠的樣子;另一個著名的記載就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這里的“怒發(fā)上沖冠”,就比《莊子》中所說的“發(fā)上指冠”更明確得多了。不論是《盜跖》中的“發(fā)上指冠”,還是藺相如為維護和氏璧而“怒發(fā)上沖冠”,怫然都表現(xiàn)了他們的怒,這里頭一定有怒氣,但更重要的是指的一種氣勢。所以岳飛這里的《滿江紅》里的“怒發(fā)沖冠”,當然應該有怒氣,面對金侵占大好神州、大好河山的這種怒氣,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收復神州的氣勢和決心。
所以,因這種怒、這種氣,岳飛會登高遠眺,正所謂“憑欄處、瀟瀟雨歇。”說到“憑欄”,我們會想到李后主的“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也有可能會想到柳永的“無言誰會憑欄意”(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或者是歐陽修的“憑欄盡日愁無限?!保W陽修《漁家傲·對酒當歌勞客勸》,“酒當歌勞客勸。惜花只惜年華晚。寒艷冷香秋不管。情眷眷。憑欄盡日愁無限。思抱芳期隨寒雁?;跓o深意傳雙燕。悵望一枝難寄遠。人不見。樓頭望斷相思眼。”)。所以雖然瀟瀟風雨微歇,但一句“憑欄處”多少體現(xiàn)出了岳飛的一種儒將色彩。除了文人喜“憑欄”,除此之外,應該就只有那種文武兼?zhèn)涞木哂腥鍖⑸实奈鋵⒉畔矚g登高憑欄,莽夫的話,我們很難想象他能說出“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雖然是軍事史上的奇才,雖然百戰(zhàn)百勝,未嘗一敗,但他其實正是華夏文明歷史上儒將的典型,所以他的《滿江紅》可以是千古名作,所以他的《小重山》也一樣可以婉約之至。但他最感人的并不是他的才學,并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他精忠報國的不屈之志,士子之心。
所以這樣一個岳飛形象呼之欲出,你看他“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不論是極目遠眺,還是仰天長嘯,都是為了顯現(xiàn)那憑欄獨立的激烈壯懷。最關鍵的就是“壯懷”這兩個字,“壯懷激烈”,毫無疑問這種壯懷是激昂的。但是我們不禁要問,他到底是雄壯的呢,還是悲壯的呢?有的朋友聽了之后可能會覺得詫異,這有必要區(qū)分嗎?誒,很有必要。有關這首《滿江紅》,到底作于什么時候,不論是在詩史上,還是在史學界,爭議都很大。有的主張這是岳飛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所作,也有的主張是他第二次北伐時所作。如果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時所作,那么這種壯懷就是雄壯之勢更多一些。但詩史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滿江紅》是他第四次北伐,功敗垂成之后,也就是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之后,岳飛發(fā)出“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的悲嘆之后。他班師回朝,即將面對人生悲劇結局之前的這段時間里所作。所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里的壯懷恐怕就是悲壯之情更多了。
對于這個創(chuàng)作時間的爭執(zhí)。接下來的一句爭議也更大,“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边@是寫自己戎馬倥傯的風云人生,但這個三十功名,也就是三十多年的功名,到底是從軍以來三十多年,還是指岳飛這時候三十出頭,人生就是三十多年來。我們知道岳飛最后冤死風波亭的時候,也不過才39周歲。他弱冠從軍,如果這個三十功名是泛指他從軍的歷程、戎馬生涯,那么毫無疑問,這首《滿江紅》應該作于他生命結束之前的一兩年,也就是他四次北伐之后。但這里的三十功名如果說的是三十多歲,人生三十以來,功名如塵土一般,那么就有可能說的是他紹興四年和紹興六年的第一第二次北伐,這時他分別是31歲和33歲。
所以大家看,僅從文本出發(fā),有關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在文學史上爭議就很大,可是在岳飛那里不存在這樣的爭議,因為他所有“壯懷激烈”,所有的人生風雨,都是為了最后一句殷切的祝福,那就是上片的最后一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里的昂揚之志、報國之心自不待言,但關鍵是這種“莫等閑”、這種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呼喊,到底是對自己說的,還是對別人說的呢?我們解讀下一講的時候,去解答有關岳飛形象疑問的一個關鍵所在。毫無疑問,岳飛在這不只是自我的勉勵,他其實是勉勵同道中人,他是在勉勵所有的和他有共同志向的志士仁人。那么這個志向是什么?也就是前面“怒發(fā)沖冠”的原因和壯懷激烈的內涵又是什么呢?是一種恥,是一種恨,那不是一個人的恥與恨,而是一個族群的恥與恨,那就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平心而論,“靖康之恥”可以說是漢族政權王朝歷史上所能經受到的最大的、最極端的恥辱了。金兵攻破東京汴梁,搬盡府庫金銀財寶,燒殺擄掠不說,最終擄走徽欽二帝,并宮中眷屬嬪妃與朝廷官員,計一萬四千余人,可謂搬空了整個北宋朝廷,并子女財帛分七批押送往冰天雪地的北國。那些皇室的嬪妃女眷,一路備受凌辱。到北國之后,或被分配給金朝的官員做奴隸、做家奴,或被送往“浣衣院”做官妓,做娼女。而徽欽二帝與被擄走的官員,也只能悲慘泣聲、卑下之至,這簡直就是一個王朝的偌大恥辱??!所以《射雕英雄傳》里郭靖為什么叫郭靖?楊康為什么叫楊康?就是因為“靖康之恥”,其恥入骨,臣子之恨,恨入骨髓呀!
所以在岳飛這樣的仁人志士看來,“靖康之恥”并不只是朝廷之恥,并不只是徽欽二帝之恥,是整個族群之恥。所以這樣的“臣子恨”也一定是整個族群之恨,所以有志之士知恥而后勇,因恨而后蹈厲奮發(fā)(蹈:踩,引申為做,實行;厲:猛烈,迅疾;奮:振作;發(fā):激勵。精神振奮,行動迅猛。)。正是因為有民族危亡之難,有民族之恥、之恨,才有一代代的仁人志士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家國、為天下拋頭顱、灑熱血,欲精忠報國,要還我河山。所以岳飛岳鵬舉和他的岳家軍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要“壯志饑餐胡虜肉”、要“笑談渴飲匈奴血”。
這里一句“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币蜻@一句,引發(fā)了一個巨大爭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文本內涵引發(fā)巨大爭議的地方,就是這首《滿江紅》的作者之爭,關鍵就在這一句,就在這里的“賀蘭山”。1962年的2月,一代詞學宗師、江南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夏承燾先生,在日本《中國文學報》發(fā)表了《岳飛滿江紅詞考辨》一文,對這首名作的作者提出了質疑。文中一個質疑的焦點就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一句,夏先生的理由是,首先從地理常識來看,岳飛伐金要直搗金國上京的黃龍府,黃龍府在今吉林境內,而賀蘭山在今西北甘肅、河套之西,南宋的時候屬西夏,并非金國地區(qū)。所以夏先生說,這首詞若真出于岳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
其次夏先生又說,唐人、明中葉詩人用賀蘭山的基本上都是實指,而非泛稱,而南宋人的作品中實指宋金邊塞的多用漢中之北的大散關,比如陸游詩中的“鐵馬秋風大散關”,當時人除了岳飛幾乎沒有人用賀蘭山的。所以夏先生推斷,假使金人攻西夏,可以說“踏破賀蘭山缺”,但南宋人應該不會這么說。
第三個觀點,明代的時候,北方少數(shù)民族是韃靼族,韃靼入居河套,騷擾東北、西北,從中葉一直糾纏到明亡。他們西攻甘、涼,便多取道賀蘭山后,所以可以設想,“踏破賀蘭山缺”在明代中葉其實是一句很實際的抗戰(zhàn)口號,但在南宋卻不是如此的。所以,夏先生結合弘治11年,名將王越(王越(1426年12月3日 [1-2] —1499年1月12日 [3-4] ),初名王悅 [5] ,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縣(今河南??h)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打了明代漢族在賀蘭山抵抗韃靼族的第一回勝仗這一事,推斷《滿江紅》有可能是一首明代的作品,可能是王越這一輩有文學修養(yǎng)的將帥或是他們的幕府里的文士所作。我在講《五百年來王陽明》的時候,也講過王越,那是王陽明曾經的偶像,也是明代的一位傳奇的儒將。夏承燾先生啊,說起來也是我的師爺,我的一位導師也曾經是夏老的弟子,夏承燾先生的這篇考證文章在當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當然,其實提出作者質疑的,最早的還不是夏老。在夏老之前,像著名學者余嘉錫(余嘉錫(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號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清末舉人,任吏部文選司主事。后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民國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主治目錄學。1942年,兼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委員。著作有《四庫提要辨證》《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論學雜著》等。)先生在1958年出版的《四庫提要辯證》里面,就首先對《滿江紅》的作者發(fā)生了疑問。余先生的證據(jù)說,此詞最早見于明嘉靖十五年名相徐階(徐階(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號少湖,一號存齋。漢族,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慶朝初年任內閣首輔。)所編的《岳武穆遺文》,他是根據(jù)弘治年間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的杭州岳墳詞碑收入的,但此前并不見于宋元人的記載。余先生因此說,“沉埋數(shù)百年,突出于明中葉以后,故來歷不明,深為可疑?!钡诙€,余先生認為重要的證據(jù)是岳飛之子岳霖,還有他的孫子——著名的史學家岳柯,搜訪父祖遺稿,不遺余力,但岳柯的名作《金陀粹編》、《鄂王家集》都沒有收錄岳飛的這首《滿江紅》。
這一下這首《滿江紅》的著作權之爭就成了此后文學史研究上的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自余、夏兩位先生以后,諸多名家、名宿、前輩大師參與這一話題的論爭,場面也是極為的熱鬧。于我個人而言,回顧這段歷史可謂驚心動魄,因為,其中很多重要的參與者都是我的師爺輩的人物,比如說夏老他是持質疑派,而我的另外兩位師爺,江南四大國學導師之首的、一代詞宗唐圭璋先生,他也連續(xù)發(fā)文與夏老辨疑,認為《滿江紅》作者就是岳飛。而另一位國學大師那是我博士生導師的老師,我的正宗師爺程千帆先生也參與了論戰(zhàn),而像鄧廣銘先生可謂其中的最突出者,把研究中絕大多數(shù)的精力都花在了岳飛的考證與《滿江紅》的辨析,乃至岳飛生平研究上。
事實上這種論爭甚至到現(xiàn)在也還在延續(xù),但總體而言,余老和夏老當年的質疑以及論據(jù)都逐漸被新材料、新的研究,不能說完全意義上推翻吧,也有超越。所以總體而言,學術界現(xiàn)在研究結果偏向于這首詞的作者還是岳飛,并非名人偽托。不論結果怎樣,這些前輩大師、這些前輩學者們的風范,他們求真的研究風范,特別值得人尊敬。像夏老,在很多年后(晚年的時候),中華書局為他出版《月輪山詞論集》的時候,他仍然堅持將他那篇《岳飛滿江紅詞考辨》收入其中。在歷來的論戰(zhàn)中,關于這句中的賀蘭山考辨,也確實是一個焦點,因為夏老當時很鮮明地提了出來嘛,所以很多學者參與考證,證明岳飛的家鄉(xiāng)附近就有一座山叫做賀蘭山,甚至在北方有三座山名叫賀蘭山,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寧夏銀川平原附近的這個賀蘭山。
綜合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我個人也認為,岳飛的這里的“賀蘭山缺”,這個賀蘭山并非實指,應該是一種泛指,因為他后面說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里的匈奴也不是匈奴,他其實面對的是金人,而匈奴也是一種泛稱啊,一種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稱,至于明代才出現(xiàn)和岳柯沒記載,后代的研究也都認為不能做簡單的判定,這其中還有很多隱曲之處。所以這首《滿江紅》的著作權之爭,在文學史研究上雖然蔚為大觀,雖然能非常鮮明地體現(xiàn)出一代學人的質疑與研究精神,乃至求真求實與追求真理的精神,但真理愈辯愈明。經過這一場連綿數(shù)十年的爭論,最終的結果令人非常欣喜,反倒愈發(fā)證明了這首偉大的《滿江紅》應該就是出自偉大的岳飛岳鵬舉、岳武穆之手。所以他的那種壯志、那種豪情來自真實的生活體驗,來自殺敵報國的戎馬生涯。
所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其實也是有著真實的典故出處的,一般以為這兩句話的出典(典故來源;出處。語本《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師而可謿,出何典記?”《天雨花》第六回:“維明 平日博覽羣書,這些方法,都有出典,故此曉得?!?清 何琇《樵香小記·注》:“ 李善 注《文選》,字字必著其出典?!?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這是一般學者的主張,他自然有他的出典。”)出自《漢書》?!稘h書》記載,王莽新朝的天鳳元年,與匈奴刀兵又起,這時校尉韓威進言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虜,無異口中蚤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糧,饑食虜肉,渴飲其血,可以橫行?!薄懊哑溲裕酝閷④??!彼砸话阋詾轫n威的這句“饑食虜肉,渴飲其血”就是岳飛這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出處,但其實韓威其人不足為論,岳飛所用之典非一句句典,而是用了一個真實的事典,是在歷史上真的有過“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士。他就是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名將耿弇(耿弇(yǎn)(3年-58年),字伯昭,漢族,挾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北)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弇自幼喜好兵事,后勸父投奔劉秀,被任命為偏將軍,跟隨劉秀平定河北。劉秀稱帝后,耿弇封建威大將軍、好畤侯。此后,耿弇敗延岑、平齊魯、攻隴右,為東漢的統(tǒng)一立下赫赫戰(zhàn)功。建武十三年(37),耿弇辭去大將軍職。永平元年(58),耿弇去世,謚號愍侯。)的侄子耿恭(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耿弁之孫,耿廣之子,耿秉之堂弟,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之侄 ,東漢官員、將領。耿恭的父親耿廣很早就去世了,耿恭為人慷慨多謀略,有將帥才能。永平十七年(74年),擔任司馬,跟隨騎都尉劉張、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等打敗車師,并將車師納入東漢版圖,于是朝廷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永平十八年(75年),耿恭兩次迫使北匈奴領兵撤退。同年,遭車師和北匈奴的攻打。建初元年(76年),朝廷援軍打敗車師,北匈奴驚慌而逃,耿恭才脫離險境?;爻?,擔任騎都尉。建初二年(77年),耿恭升任長水校尉。建初三年(78年),耿恭攻打各處沒有投降的羌人部落,斬殺、俘虜一千多人。使羌人勒姐部落、燒何部落等十三部落共數(shù)萬羌人,全都投降。耿恭曾因上書奏事冒犯馬防,遭彈劾而被入獄免官,并遣送原籍,最終老死家中。)。
耿恭年輕時隨大將軍竇固出征西域,打敗車(jū )師國。這個車(jū )師,好多人讀車(chē )師。我們上一講就講到車這個讀音,后來源流異讀,它的源頭應該是指戰(zhàn)車,讀車(jū )這個音。到后來很多方面都讀作車(chē ),尤其是流變的這個音越用越廣泛,甚至連在在姓名中做姓,它也讀作車(chē ),但為什么要讀車(jū)師國呢?是因為當時這個音譯的時候,在車師之前,最早讀姑師(車師初名姑師,始見于《史記·大宛列傳》,謂其為臨澤之國?!皹翘m、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當孔道,攻掠漢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于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趙破奴將屬國騎七百余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保?,姑師、車師,這在當時應該是一個同音異譯的形象,肯定不能讀作車(chē ),雖然當時這個字也有車(chē )這個音,而車這個姓其實就源于西漢。
好了,音韻不多說,戰(zhàn)敗車師國之后,耿恭身為戊己校尉,率數(shù)百人,鎮(zhèn)守金蒲城。后來北匈奴數(shù)萬大軍來攻,耿恭兵力與敵懸殊之至,但耿恭誓死不降,其志彌堅,轉戰(zhàn)疏勒城,與敵周旋。匈奴百般圍困,百般攻城,但耿恭智計百出、驍勇異常,甚至到最后彈盡糧絕,沒有吃的,就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獸筋和皮革。耿恭與部屬眾志成城,同生共死,最后哪怕只剩數(shù)十人,匈奴四萬大軍也攻不下一座危城。北匈奴單于見耿恭已身陷絕境,就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說你只要投降,就封你做白屋王,耿恭誘使使者登城,親手將匈奴使者斬殺于城頭,然后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的尸體,這就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單于大怒,又增派援兵圍困耿恭,但仍不能攻破城池。最后耿恭用三百人死扛匈奴五萬大軍,堅持兩百多天,創(chuàng)造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最后當他們生還玉門關的時候,僅剩十三勇士。所以對耿恭而言,對他的十三勇士而言,對他三百勇士而言,“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那就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英雄氣概。
豪杰壯士代有相傳,從耿恭到岳飛,到后來大明王朝的于謙于少保,他們身上都流淌著一種叫做民族魂的英雄氣概,流淌著一種叫做大無畏的精神底蘊?!按龔念^,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至今岳廟里還留存著岳飛親筆題寫的“還我河山”。所謂“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以此來朝見君闕,報答君恩,這是一種何等的樂觀主義精神,又是一種何等的耿耿忠心!雖然說的是“朝天闕”,但這其實不只是向一個君主、向一個朝廷的忠心,而是向一個族群、向一個時代、向一種精忠報國的價值所表露的忠心。
這就是岳飛,這就是他的《滿江紅》,因為這樣的精忠岳飛,因為這樣偉大的《滿江紅》,所以劉過才會在《六州歌頭》里寫下“看年年三月,滿地野花春,鹵簿迎神。”正所謂“天地自有評判,歷史自有評判,民心自由評判”,那么在歷史與民心的評判中,在句句皆有玄機的《滿江紅》的背后,岳飛的形象又應該有著一種怎樣的價值與內涵呢?且聽下回分解。
滿江紅·寫懷(下)
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何當共讀香云帙,最是詩情畫意時?!毕柴R拉雅的朋友們,大家過年好!今天是年三十,是除夕之夜!滄溟先生在這里先給大家拜年了!祝大家鴻運當頭、萬事如意、日有所進、學有所成,在新的一年遇見更好的自己!
中國人過年,其實是很有講究的。不像今天,因為現(xiàn)在物質生活的豐富,以及科技的便利,我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世界的富足,它的狀況卻有些沒落了。連過年、過年的儀式感,尤其是年三十的儀式感、除夕的儀式感都被手機、被紅包、被網(wǎng)絡沖淡了不少,這確實挺讓人感慨的。
古人過年啊,那可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從臘八、臘日開始,就開始祭諸神,所謂“臘祭諸神”嘛,也有“臘祭百神”之說。所以臘八開始到年三十,這是祭祀各種神的。而到三十晚上是祭祀的高潮,祭祀什么呢?祭祀祖先。所以過了三十晚上,守歲成功之后,新的一年里,祭祀基本上完成了,這是迎神回來了。接下來要怎么樣呢?要從神到祖先、到生活中的人,走親訪友、呵護親朋、新年問禮,這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還有感情。所以你看正月里拜年,先是家人之間,然后是親戚之間,然后是友人之間,到最后,到正月十五,那就是全民的狂歡。所以元宵節(jié)其實是中國人古代的情人節(jié)與狂歡節(jié)。所以呀,中國古代的過年從“臘祭百神”到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才算過一個完整的年,但這其中最高潮的就是除夕祭祖。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祭祀祖先。因為中國文化、華夏文明本質上不像世界上很多其他文明體,是鬼神崇拜、是宗教崇拜,而華夏文明則是一種典型的祖先崇拜。
而我們在課程里多次、反復講過,我們華夏文明的這種祖先崇拜,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先賢崇拜。一般情況上來講,我們各家敬祖宗、敬祖先都敬的是自家的祖宗、自家的祖先。比如我們酈家,我姓酈,敬列祖列宗,敬我們的始祖酈涓(中唐時期的林寶在《元和姓纂》中記載:夏禹封黃帝的后裔于酈邑,名叫酈涓,他的族人以后就“以地為氏”,稱為酈氏。北宋時期的劉恕在《通鑒外紀》中記載:“黃帝二妃方雷氏之女曰節(jié),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之女曰邛,生揮及夷彭?!笨梢?,夷鼓即夷彭。),還有夷彭。夷彭是黃帝的兒子,是“炎黃子孫”中的那個黃帝?!搬B”姓我們這一支里的杰出者酈道元。其實每一姓都有自己的宗族祭祀,可是我曾經在《百家》里講過,像大明名臣、舊時宰相于謙,他門家敬的就不是于家的祖宗,而是文天祥。所以這種祖先崇拜,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先賢崇拜。所以在除夕祭祖,我們既可以祭自己宗族的祖先,也可以祭我們民族的那些偉大的祖先。所以作為酈姓子孫,我此刻要拜祭的不止是夷彭,不止是酈道元,作為華夏的子孫,我還要拜祭炎帝黃帝、周公召公、孔孟老莊、東坡謝安,還有王陽明,還有戚繼光,還有岳飛岳鵬舉。
所以在這個除夕祭祖的夜晚,我們接著來講岳飛和他的《滿江紅》。作為一個學者、一個研究者,更作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我感到莫大的榮幸,當然,同時也有巨大的憂患。在這個固有價值已近崩潰,轉而卻價值愈發(fā)碎片化與淺薄化的時代,一些根本的認知和價值判斷被混淆、被歪曲,不可謂不是一種巨大的悲哀,有關岳飛的評價與爭議就尤顯得如此。
近些年來,因網(wǎng)絡碎片化的傳播以及喜故作驚人之語的盛行一時,在岳飛的問題上,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翻案之風。比如,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甚至秦檜是不是奸臣,乃至高宗趙構到底是不是幕后真兇,還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最后回到岳飛,甚至他的冤殺、他的死是不是他的人格缺陷所導致的必然結局?甚至為秦檜這樣的奸臣撇清干系。種種詭異之論、匪夷所思之說可謂是波云詭譎(波云詭譎,解釋為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樣,形態(tài)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構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樣千姿百態(tài)。后多形容事物變幻莫測。出自漢·揚雄《甘泉賦》,“于是大廈云譎波詭,摧摧而成觀?!保?,一時間甚至讓人看不懂。
當然,首先退一萬步說,我們即使不站在學術的角度,只站在通俗的角度上去說,我們也從不否認像《楊家將》、像《岳飛傳》,這只是通俗小說演義,絕不是真正的歷史。雖然我小時候最愛聽的三部評書,就是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和劉蘭芳老師的《楊家將》和《岳飛傳》??墒亲鳛檠芯课氖返膶W者,在成長以后、在學習以后,乃至在今天我還可以負責任地說,評書和小說里的故事所描繪的歷史事件當然是虛構的,大多是虛構的。但其中的情緒認知、情感認知卻是非常接近真實的。尤其是在岳飛身上。
其實對于所有這些有關岳飛的備受爭議的話題,比如,他到底是不是被冤殺、被陷害,他到底有怎樣的人格缺陷?甚至到底算不算民族英雄,秦檜到底是不是漢奸,還是只是一個主和派?高宗趙構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不得已的苦衷?這所有的問題,貌似爭議,是是非非、撲朔迷離,但其實我們只要繞過這些喧囂的是非,去直面問題的本質,去直面歷史的本心,就可以有非常清晰的答案。
那么如何直指本心、直面本質呢?從靖康南渡到南宋建立之初的那段歷史,其實還是比較復雜的。我們只提三個最核心的人物,就是岳飛、秦檜、宋高宗趙構。甚至越接近本質的問題,人物的關系應該越簡單,所以其實主要的矛盾并不是在忠臣與奸臣之間、不是在岳飛與秦檜之間,而其實應該在岳飛與高宗趙構之間。
我們先來看我們的主人公岳飛,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宋史·岳飛傳》記載少年岳飛是怎樣的呢?有三句非常關鍵的話語,叫“少負氣節(jié),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凹邑殹笔侵v他的出身,說他出身農家子弟,“家貧力學”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更努力、更奮發(fā)、有上進心;而“少負氣節(jié)”則是有大志向;而“沈厚寡言”則見其穩(wěn)重,見其有內涵、有想法。所以你看,這種家境貧寒、努力好學上進,胸懷大志又別有內涵,這樣的年青人、這樣的孩子,放在今天,放在任何一個學校里,他一定會如錐處囊中,歷久必現(xiàn)。用我們今天很流行的評判標準來看,雖然作為老師,我個人很不喜歡優(yōu)等生、差生這樣的說法,但岳飛的形象,放在這樣的世俗標準來看,他不論在什么地方,在怎樣的學校里,他都一定是一個優(yōu)等生。事實也確實如此。
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少年岳飛也可以算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等生。岳飛,文武全才,即使以今天的學科劃分來看,他也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全面型的人才。從文科的角度上來看,他不僅有《滿江紅》這樣可以被喻之為民間的“國歌”的千古傳誦、經典之作,他還有《小重山》、還有《題池州翠光寺》(“愛此倚欄干,誰同寓目閑。輕陰弄晴日,秀色隱空山。島樹蕭疏外,征帆杳靄間。予雖江上老,心羨白云還。”)這樣的婉約之作。比如他的《小重山》,詞云:“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共留有詩詞作品十八首,像《小重山》、像《滿江紅》,都是名垂千古的經典之作。歷朝歷代有那么多的狀元,但有很多狀元連一首傳世之作都沒有,比之岳飛,或者說岳飛比之那些狀元們,文采風流、不遑多讓啊!況且岳飛,他的書法也非常漂亮,岳廟里他手書的“還我河山”,至今還生動地浮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所以我們說他是文科的優(yōu)等生,那絕對是實至名歸。但同時,他的理科也不差,《武穆遺書》雖然極有可能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傳》里的杜撰。但根據(jù)歷史文獻來看,岳飛不僅是一個軍事家,而且具有很高的軍事理論素養(yǎng),尤其精算于算籌之學與計算之學,況且《宋史本傳》也說他尤好《孫武兵法》,所以他的數(shù)學應該也很好,所以也應該是一個理科的優(yōu)等生。
除了文理科的優(yōu)等生,岳飛還是一個體育特長生。《宋史本傳》,說他“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這也就是說,他弱冠的時候,就十幾歲,就能挽三百斤的弓和八石的弩。我們前面說過了,這300斤是宋代的斤——“宋斤”,換算到今天,應該是408斤。這種神力,如果岳飛體重不超過85公斤級的話,那么在奧運會的比賽里頭,他也有希望奪金牌的。
不僅天賦好,生有神力,體育健將的水平,而且岳飛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得到名師的眷顧。他曾經師從于周同,學射箭之術,能左右射。民間傳說,周同還是水泊梁山里盧俊義與林沖的老師,而岳飛可以算他的關門弟子了。周同之后,岳飛又師從名師陳廣(宋·岳珂《金佗續(xù)編卷二十八·紀鄂王事》:岳王飛,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人。母家姚大翁甚喜其為人,宣和四年,令槍手陳廣以技擊教之,一縣無敵。),學刀槍之術,而周同和陳廣對這個學生都非常滿意。反過來,這種師生之情也可以看出岳飛自幼便是深情重義之人。周同死后,岳飛雖然家貧,但每月朔望都悄悄“設祭于其?!?,去祭祀他的老師。后來父親發(fā)現(xiàn),嘆息說:“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這是說,這孩子這么深情重義,將來是要為國殉生的呀!
所以從岳飛的成長歷程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出身家貧,努力奮進、耿直忠義,天賦異稟,且并沒有什么不良習性。后來他帶軍,愛兵如子,愛民如子,所以“岳家軍”在他的帶領下,有著“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嚴明紀律,這在整個宋代都是極為罕見的。而岳飛既從嚴治軍,又嚴于律己,他事母至孝,卻又苛子至嚴。長子岳云在軍中立功甚偉,卻受封甚微。岳飛自己也是這樣,高宗要為岳飛營造府第,岳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所以當有人問道,天下如何太平,他才有那樣被千古傳誦的深刻之論。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所以,這樣的岳飛,連高宗最后也親自手書“精忠岳飛”。所以,這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是一個才能卓越的人,這是一個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有著堅定的價值操守的人。再加之,他早年閱歷豐富,有多次從軍的經歷,軍事智謀與戰(zhàn)斗經驗俱遠超常人,又有著精忠報國的志向與決心,所以這樣本來優(yōu)秀的岳飛,在那樣民族危亡的時代里,想要不脫穎而出都不可能。
好了,我們反過來,再來看看站在他歷史對面的人物形象。他歷史對面的不是秦檜,不是完顏宗弼、金兀術。當然,應該嚴格地說起來應該讀金兀術([zhú])。其實從歷史的規(guī)律來看、歷史的本質來看,站在岳飛對立面的,其實是宋高宗趙構。
如果說岳飛是平民學校里的優(yōu)等生,那么高宗趙構就基本上可以說是貴族學校中的差生、學渣、劣等生。貴族學校我們知道,知識教育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種貴族精神、貴族氣質,然后是貴族階層的治理技能??墒沁@些與高宗趙構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關系。高宗趙構作為南宋的開國君主,他其實從成長過程以及基因遺傳來看,有著難以抹除的心理陰影。
從他自身來看,他是宋徽宗第九子。本來作為龍子龍孫、皇家子弟,地位應該榮耀得很,可趙構自小卻心里充滿了自卑感。因為他的母親韋氏,出身只不過是一個宮女而已,甚至之前還做過宰相蘇頌(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qū))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慶歷二年(1042年),蘇頌登進士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拜相。他執(zhí)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宋徽宗時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后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謚“正簡”。)家的婢女。這樣的出身,本來就讓趙構在所有的皇子中,也就是在所謂的那個時代的貴族學校中,最不為人所重視。更何況,后來“靖康之難”之后,趙構的母親韋氏和妻子邢氏都被擄到北方的五國城,甚至最后被送入洗衣院(洗衣院,又稱浣衣院,為供金國皇族選女人以及收容宮女的地方,也作為罰宮女勞動的地方。),當了金兵的慰安婦。
但趙構對所有的屈辱都能忍下來,一直忍到可以有翻身的機會。所以當欽宗第一次要與金兵議和,派使者北上,沒有人肯去的時候,趙構這時候居然自告奮勇、挺身而出,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也正是這次北上和議,因為他冒險出使,所以被封為康王。趙構到了金營之中,索性豁了出去,拿出一份王爺?shù)姆秲簛?,倒把金人唬得不輕,所以到最后連金兀術也覺得這個趙構將來有可能是個人物,對他另眼相待。
但趙構在賭一把賭成功之后、獲得利益之后,就迅速體現(xiàn)出賭徒的本色,由極膽大變得極膽小。后來在金兵風聲鶴唳之下,一味只知南逃,先是在建康建都。經受“苗劉兵變”(“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fā)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并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后,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采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zhèn)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后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保?,嚇得他三魂七魄出竅,從此對武將防之又防。緊接著金兀術率八千騎兵渡江追擊,所謂“搜山撿海抓趙構”,嚇得趙構沒命的逃跑。就是因為這一次他逃跑過程中,騎馬奔逃、張皇失措,導致他最后不能生育,所以后來的宋孝宗其實是他抱養(yǎng)的孩子。
金兵玩命地追,高宗玩命地逃,最后,一直逃到海上,只擅長騎兵作戰(zhàn)的金兀術才無可奈何地退了回去。所以南宋朝廷一開始是建都建康的,也就是南京的,后來為什么建都臨安,也就是杭州了呢?因為趙構實在是嚇怕了,所以杭州灣里常備著幾十艘快船,隨時準備逃跑。所以他的這種成長歷程就可以看出來,他是有著一種典型的流氓大亨的性格的。他原來是差生,所以敢豪賭一把,但又不改膽小、懦弱的本質,對外有著恐懼的心理陰影,對內卻有著不斷猜忌的心理的。
當然除了他自身的成長經歷,還有基因的遺傳。這就要說到大宋王朝的悲哀與本質了。陳寅恪先生,當然我們之所以讀陳寅恪,是因為根據(jù)姓名的“從親原則”(據(jù)說我國傳統(tǒng)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名(字的讀音)從主人”。意思是說,如果在一個人的名字上出現(xiàn)了多音字,應該隨著主人讀法讀音。)。陳寅恪先生《論中國文化史》,以為北宋、宋代才是中國經濟、文化、藝術的巔峰。確實,你看宋代,雖有強敵環(huán)視,但是內部既不像漢代有外戚之亂,又不像后代有宦官亂政,也不像唐代有藩鎮(zhèn)割據(jù),但為什么到最后冗官、冗費、冗兵,甚至還有文人黨爭拖垮了這么輝煌的朝代呢?其實本質都在宋朝君主歷代的心理陰影。
一是自太祖“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之后,就定下了“棄武用文”這樣的國策,因為他們骨子里怕別人像自己一樣黃袍加身,怕用陰謀、怕謀反篡奪帝位。二是自太宗皇帝起,所謂“金匱之盟”、“斧聲燭影”,太宗得帝位用盡了陰謀、用盡了手段,所以,他也怕別人用陰謀對付他。所以宋朝的君主之道充滿了厚黑的色彩,總要抓住臣下的小辮子,他們才放心。第三個,再就是真宗朝“澶淵之盟”,帶來了一種心理定勢,嘗到了議和的甜頭。“澶淵之盟”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從此以白溝河為界,從此換來了一百年的和平。而這些進貢之物,按當時的北宋的年均GDP來看的話,只占北宋年均GDP的千分之五左右。所以有錢好辦事,議和的甜頭幾乎成了宋代君主的思維定勢。
所以宋代的君主,他們腦子的思維定勢,對下軍隊不能強大。你看宋代的軍隊,動不動都是一些囚犯,所謂發(fā)配充軍,連低級軍官臉上都要刺字,所以根本就是一幫烏合之眾。而對將領呢,要有防范之心,甚至對大臣也要讓他們互相爭斗,各有小辮子抓在皇帝手上。所以文臣黨爭、武將吃空餉,搞腐敗,其實都是皇帝所樂于見到的。而對外、對強敵呢,則是能裝孫子就裝孫子,只要能避禍,怎樣都可以。所以,宋代君主的整體心理定勢就是防大臣、防軍隊、防將領、防北伐,防主戰(zhàn)。在高宗那里就是防北伐,當然更要防迎回二帝,迎回徽欽二帝。
所以這樣具有流氓特性的皇帝和這樣具有耿直忠義秉性的岳飛,這樣的君臣注定了就是生死對頭。所以,站在家國的角度看,岳飛的對手好像是金兀術,是金人、是金兵;但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岳飛的終極對頭,正是趙構這樣的流氓大亨,況且還有秦檜這樣的幫兇、這樣的奸臣。
有人想為秦檜翻案,我個人覺得這是一件非??尚Φ氖虑椤G貦u,他的問題本質,其實并不是“主和派”還是“投降派”的問題,秦檜到底有沒有奸細的嫌疑,這是宋史中爭議很大的問題。秦檜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才學超群,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當年當過狀元,甚至我們知道他的書法很好,現(xiàn)在通行的宋體字,其實就是秦檜發(fā)明的。連歐體字、顏體字、柳體字這都是以人物命名,而宋體字就是因為秦檜的名聲太臭,所以他發(fā)明的這個字體,寧肯以整個朝代來命名,也不能讓他有所染指。這已經可以看出歷史的評判與民心的向背。
秦檜當年隨徽、欽二宗被擄往北方,他其實一開始是被執(zhí)政的粘罕所看中。這個“粘貼”的“粘”,在讀姓氏的時候應該讀粘(nián)。秦檜后來曾經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思路來,很受粘罕的看重。是說漢人政權劃江而治:北方,金人放回欽宗,由他主政北方;而南方呢,則由趙構主政南方。這個建議,趙構本身也是非常歡迎的,粘罕也非常認可,因為這樣可以從金兀術手中分得北方的利益。實際上,粘罕與金兀術之間,與完顏宗弼之間也有矛盾與利益之爭。所以在山陽(今江蘇淮安)之戰(zhàn)中,秦檜毫無疑問是被金人放回來的,至于他自己說殺了金人的看守,逃了回來,純屬騙人的鬼話。一個很簡單的證據(jù)就是,他一個文臣,手無縛雞之力,居然帶了家眷逃了回來。他可以殺死金兵看守,帶著家眷跑回來,從這種結局看,其實其謊言不證而破,所以秦檜一定是被金人放回來的。所以不論怎么說,在定性上,他確實有奸細的嫌疑。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不是什么“主和派”,他其實是一個“帶路黨”(帶路黨先驅、大漢奸秦檜替大金帶路)。那么宋金和議,尤其到最后紹興和議的時候,在秦檜與高宗的面前最大的絆腳石,毫無疑問也就是岳飛;而在在金兀術面前,在金人得面前,所謂 “撼山易,憾岳家軍難”,最大的絆腳石同樣也是岳飛。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岳飛最大的功績還不是后來的四次北伐,而是在金兀術“搜山檢海捉趙構”、在南宋王朝最艱難的時候,岳飛江南抗金,豎起了一面抗金的偉大旗幟。他先是在廣德(廣德縣,隸屬于安徽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蘇浙皖三省八縣(市)交界處,東和東南連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南鄰寧國縣,西接宣州市、郎溪縣,北界江蘇省溧陽市、宜興市。)六戰(zhàn)六捷,然后取得宜興大捷(《宜興縣志》記載:"岳飛勤王,間道追金兵于南岳寺,戰(zhàn)百合,大捷。"),而宜興之糧可供萬兵十歲之用。其后,岳飛又四戰(zhàn)四勝,取得常州大捷,繼而清水亭之戰(zhàn),岳飛帶兵斬殺金軍無數(shù),史料記載“尸橫十五里”。正是在岳飛的強大攻勢下,金兵倉皇北逃,才有了韓世忠、梁紅玉設伏黃天蕩,大敗金軍的佳話。緊接著,岳家軍又設伏牛頭山,于牛頭山大敗金兀術。金兀術最后不得不棄建康,鑿開老鸛河,逃回江北。從此以后,金兀術再沒有渡江而戰(zhàn)的勇氣和決心。
所以是岳飛在國破家亡的時局里,重塑了一支新軍,面對強大的敵寇,屢戰(zhàn)屢勝,給整個族群重塑了希望。也在宋代軍事史上,一改宋軍代代積弱(積弱:長時間形成的衰弱狀況)的弊病,用一支“岳家軍”重塑了漢人軍隊的面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岳飛是武力保家衛(wèi)國的一面旗幟、一座豐碑。可悲的是,他雖然有才能、有資本,可他面對的卻是秦檜這樣的帶路黨,卻是高宗趙構這樣充滿心理陰影流氓皇帝。
這時就要說到世人常說的岳飛的性格缺陷了,有人說他智商很高,情商不高。與“中興四將”乃至中興諸將中其他人的關系不是很好,尤其是說他功高震主,犯了高宗的忌諱。不僅與高宗談“二馬論”(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節(jié)選自岳飛《論馬》)),似有所指,甚至到最后還以武將的身份建議高宗立儲,實在犯了宋家王朝的大忌。其實這些觀點,我個人覺得只看見了表面,沒有看到本質。
岳飛的智商很高,這是世所公認的,但他的情商其實也非常不低。其實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他也非常擅于交際。但是在高宗面前,在秦檜面前,他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樣謀求自保、全身而退呢,甚至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殺?那是因為他心中有一條底線、有一種操守。我們在上一講解讀《滿江紅》的時候就已經說了,他說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蹦遣恢故菍ψ晕业拿銊?,那是對天下同道的勉勵,那是對所有抗金將士的勉勵。他雖然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但他所要精忠報效的,不止是一個君王、一個皇帝、甚至一個朝廷,他要報效的是家國、是天下。他選擇站在族群的立場,而非個人利益與朝廷利益的立場。
所以,他的死、他的北伐失敗、他的十二道金牌、他的風波亭,都是因為這種價值的選擇,人性的根本沖突所決定了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岳飛之死,也死得其所。他雖然“壯志未酬身先死”,他雖然“直搗黃龍夢不成”,但他身上的那種精忠之志、浩然之氣,卻因他的死,從此“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這就是岳飛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中國人祖先崇拜,先賢崇拜的價值和意義。
因為有岳飛、有戚繼光、有于謙,我們這個民族才能一次次在生死磨難中奮發(fā)蹈厲、披荊斬棘,一次次從血泊中站起來、走出來,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韌。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華夏文明的生命力所在呀!所以美麗的西湖邊、古舊的臨安城,至今還有岳王廟,還有于謙祠,因為“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出自清·袁枚《謁岳王墓》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保?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