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老師國學講堂 2018-01-23 00:03
11. 惜抱軒全集
《惜抱軒全集》清代姚鼐作。同治間省心閣刻。八十八卷,包括文集、詩集、《法帖題跋》《左傳補注》《國語補注》《公羊傳補注》《谷梁傳補注》《九經說》等。
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號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桐城派重要作家。
姚鼐為乾隆二十人年(1763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他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四十年。其著作有《惜抱軒全集》,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從康熙時一直綿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桐城派的“載道”思想和“義法”理論,適應了清朝統(tǒng)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fā)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當世,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傲x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庇纱顺霭l(fā),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劉大櫆師事方苞,發(fā)展了他的理論,提出“因聲求氣”說。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詞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借,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他發(fā)展了劉的“神氣”說,認為:“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
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