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43步槍
20世紀30年代末期德國開始研制半自動步槍。由于當時德國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半自動步槍的研制并未引起特別重視,所以半自動步槍的研制比美國落后,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東線戰(zhàn)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 98k毛瑟步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蘇聯(lián)的半自動步槍較量。
1941年沃爾特公司設計的樣槍經過德國軍方測試批準投產,命名為Gewehr 41(簡稱:Gew 41)。槍口裝有環(huán)形導氣裝置,利用發(fā)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后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徑標準毛瑟步槍彈,10發(fā)彈匣供彈,子彈須由機匣頂部填裝。到1944年停產時僅生產了12萬支。
由于Gew 41步槍比較笨重,子彈填裝不方便,不太受軍隊的歡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槍好。德軍在東線戰(zhàn)場上繳獲了大量的蘇聯(lián)軍隊裝備的SVT-40半自動步槍,受到德軍士兵很好的評價,德國工程師根據軍隊的要求,借鑒了SVT-40步槍的導氣式工作原理,直接改進了Gew 41,發(fā)射槍彈的火藥氣體導出槍管后,推動一個活塞向后運動帶動槍機后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1943年研制成命名為Gewehr 43(一般簡稱:Gew 43或G43)。它的槍栓位于槍機左側,可拆卸的10發(fā)彈匣可用5發(fā)彈夾填裝。1943年開始裝備部隊。到戰(zhàn)爭結束時G43以及其改型槍Kar 43共生產了40萬支。由于產量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沒有大規(guī)模配發(fā)前線普通士兵替換Kar 98k。盡管它在數(shù)量上沒有全部裝備前線軍隊,但是它被認為是一種質量不錯的半自動步槍。雖然G43比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更快,德軍士兵對G43褒貶不一,一方面它遠射程精度比不過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過使用了短藥筒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 ?br> G43以及Kar 43裝備瞄準具還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來使用,并且非常出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德軍狙擊手除了使用堪稱經典的毛瑟Kar 98K狙擊槍外,還廣泛使用了主要配發(fā)狙擊手使用的G43半自動狙擊步槍。同普通型G43相比,G43狙擊型在復進機匣外增加了瞄準鏡固定槽,可裝上帶固定座的制式瞄準鏡。在使用G43參加戰(zhàn)斗的德軍狙擊手中,一些人認為這種槍不好,因為它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精度也不高,并且太重了。有的狙擊手則認為G43不錯,因為它性能可靠,射擊時的感覺和毛瑟Kar 98K差不多。最主要的是,采用10發(fā)彈匣的G43半自動步槍射擊速度比手動的毛瑟Kar 98K快多了,適合在敵人進攻時進行狙擊。有些德國狙擊手在盟軍后方活動時,則為G43裝上曳光彈,從遠處連續(xù)射擊盟軍的油料車,直到目標成為一團火焰。
盡管德國人對G43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槍彈的G43威力太大了!雖然我們不清楚其威力到底有多大,但戰(zhàn)后至今美國聯(lián)邦法律仍禁止生產或進口G43步槍足以說明問題。有意思的是,G43步槍的槍栓位于槍機左側,似乎是為左撇子射手而設計的。
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
M1903式步槍,因其生產廠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而得名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有譯成春田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彈倉式步槍。1903年命名“M1903, 0.30英寸步槍”,作為美國軍隊制式步槍。是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制式裝備。
M1903式步槍是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制的,經德國毛瑟兵工廠的特許下生產。旋轉后拉式槍機仿自德國98系列毛瑟步槍,可以認為是毛瑟步槍的變型槍。外觀上,整槍長度比98式毛瑟步槍短,槍管長度縮短為610毫米,拉機柄向下彎曲。由容量5發(fā)子彈的彈倉供彈,用5發(fā)分離式彈夾裝彈,也可直接往彈倉里添裝子彈。M1903式步槍配用的M1906式步槍彈(或稱0.30-06步槍彈)是在毛瑟式無底緣彈的基礎上改進的,成為美國軍隊以后五十年間的標準步槍彈藥。M1903式步槍加工工藝堪稱精良,在各種惡劣環(huán)境下,精度和動作可靠性均能保持良好。早期的M1903式步槍還配有桿式刺刀,中等力度的撞擊下容易損壞,后改用了匕首式刺刀。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當美國參戰(zhàn)時,美軍裝備的M1903式步槍數(shù)量不足,美國將同樣仿自德國毛瑟式步槍槍機的一種恩菲爾德步槍P-14命名為M1917式步槍用來補充短缺,甚至在前線美國軍隊使用的M1917式比M1903式還多。戰(zhàn)爭結束后M1917式步槍撤裝,美軍只保留了M1903式步槍作為制式步槍。
1938年,M1式加蘭德步槍開始取代M1903式步槍裝備美軍,由于M1式步槍的產量不足,M1903式步槍仍然是美國軍隊裝備的主要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軍隊仍大量裝備,剩余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包括狙擊步槍,1943年正式命名為“M1903A4, 0.30英寸狙擊步槍”,也稱為“斯普林菲爾德狙擊步槍”。該槍在M1903A3的基礎上改進,加裝2.5倍光學瞄準鏡,具有精度上的優(yōu)勢,瞄準鏡座裝在機匣正上方,為不妨礙瞄準鏡的使用拆除了機械瞄具。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也曾通過「對外援助法案」提供給中國軍隊使用。
M1903式步槍成為美軍制式裝備100年后,它還在美國軍隊中少量服役。其槍身金屬部件鍍鉻處理,配白色背帶,供訓練與檢閱使用。
類型:手動步槍
國家:美國
定型日期:1903年
服役的戰(zhàn)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類別:手動栓式槍機,單發(fā)
口徑:7.62毫米
槍管長度:610毫米
彈藥:0.30-06(7.62×63mm)M1906式步槍彈
彈匣容量:5發(fā),內置彈倉
全長:1097毫米
重量:3.94公斤
初速:813米/秒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軍第82步兵師的約克中士——來自田納西的獵手,就使用該槍。1918年10月8日,他所屬的部隊遭到德軍阻擊。約克使用一支M1903式步槍進行射擊,總共射擊了20發(fā)子彈,擊斃了21名敵人。敵人被約克嚇倒,迅速投降,約克俘虜了132名德國兵,成為一名傳奇的戰(zhàn)斗英雄。
德國毛瑟98狙擊步槍
毛瑟98k卡賓槍是二戰(zhàn)中德國狙擊手的制式武器。為了避免在取下瞄準鏡后不致失去抵抗能力,槍上還備有機械瞄具。在生產中,挑選最好的槍管用于裝瞄準鏡的步槍。這些步槍的扳機是經過修改的,其扳機力達1.8kg。
根據弗里茨·哈恩所著《1933~1945年間的德國陸軍武器和秘密武器》一書記載,這期間部隊總共得到了129468支(注:原文127741,恐怕有誤)帶瞄準鏡的毛瑟98式步槍,其中陸軍126291支,空軍3147支,海軍艦隊30支。另外1945年3月1日還有27212支庫存,出口3446支。特別優(yōu)秀的狙擊手還得帶探照燈和6倍瞄準鏡的毛瑟98k步槍,發(fā)射單發(fā)裝填的槍彈。
作為狙擊手的輔助瞄具,可以在槍托部位裝一個由小潛望鏡和附加托架組成的質量5.6kg的潛望瞄準裝置。這樣的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塹壕戰(zhàn)步槍的改進型。
研究資料表明,德國狙擊手用上述狙擊步槍能確保在300m距離上擊中目標頭部,在600m距離上擊中胸部。其中第144山地步兵團有個叫馬賽紀斯·赫策瑙爾的士兵,他所擊中的敵人,有據可查的就達345人,為此還獲得了騎士十字勛章。
來復槍
來復槍本是一種比較重而且用起來不很靈便的手持式槍械。本來是作為一種運動槍械的。它的槍管內的膛線能給子彈一股旋轉的力量,因此與滑膛槍相比,它的精確度較高,射程較遠。來復槍從它的原產地西德萊茵蘭(那里的獵人已經用了近二百年)越洋過海傳到了北美。位于賓夕法尼亞的德籍工匠又把它們改制為的樵夫使用的重量較輕、槍管較長的來復槍。
來復槍的發(fā)射速率比滑膛槍慢,這是因為每顆子彈(用浸過潤滑油的布包裹著)都必須用木槌敲到槍管里去,裝彈十分費時。來復槍上也不裝刺刀,因為裝上刺刀后就可能降低射擊的精確性,有礙射手掌握更高的射擊技術。來復槍是一種單兵武器,在沿北美西部邊緣13個的技術熟練士兵中得到了應用。歐洲吸取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經驗,到18世紀末時,來復槍和來復槍手已經成了歐洲戰(zhàn)爭的兵器和士兵的一部分。但是,來復槍的造價較高,加之發(fā)射速度又比較慢,因此,直到 19世紀過了很長時間后,在歐洲正規(guī)連級部隊中還只是有選擇地配備到少部部隊和個人。
19世紀初,英國輕步兵最先對來復槍作了改進,使之適合正規(guī)作戰(zhàn)需要。在隊形密集的滑槍士兵隊伍中,插進了少量來復槍士兵。他們的槍采用了次口徑子彈,很明顯,這樣的來復槍手必須是遇事冷靜、訓練有素而且有高度紀律性的士兵。由于他既能單兵作戰(zhàn),又能在密集的隊列中進行射擊,因此實質上相當于后來所謂的全能步兵中的士兵。
АК-47
俄語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第一個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定型的自動步槍,是由蘇聯(lián)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自動步槍。
簡介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他設計的使用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可連發(fā)射擊的樣槍(稱為АК-46),他設計的回轉式閉鎖槍機,成為此后設計的АК系列槍械閉鎖機構的原型。同年參加靶場選型試驗。經過一系列試驗與改進了導氣裝置與活塞系統(tǒng),設計而成АК-47,在風沙泥水環(huán)境中經過嚴格測試,1947年被選中定為蘇聯(lián)軍隊制式裝備,1949年最終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在伊熱夫斯克軍工廠生產。195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lián)軍隊,取代西蒙洛夫半自動卡賓槍。在1953年АК-47改變了機匣的生產方法,由沖壓工藝變?yōu)闄C加工藝。АК-47開始大量裝備蘇聯(lián)軍隊。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是前蘇聯(lián)軍隊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軍隊制式裝備。在1980年代5.54mm口徑型АК-74系列裝備前蘇聯(lián)軍隊后,АК-47系列從蘇軍裝備中退出。
概況
АК-47突擊步槍屬于自動步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步槍相比,槍身短小、射程較短,適合較近距離的戰(zhàn)斗。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管位于槍管上方,通過活塞推動槍機動作?;剞D式閉鎖槍機。7.62毫米口徑,發(fā)射7.62×39毫米M1943型中間型威力槍彈,容量30發(fā)子彈的弧形彈匣供彈,保險/快慢機柄在機匣右側,可以選擇半自動或者全自動的發(fā)射方式,拉機柄位于機匣右側。АК-47的槍機動作可靠,即使在連續(xù)射擊時或有灰塵等異物進入槍內時,它的機械結構仍能保證它繼續(xù)工作??梢栽谏衬?、熱帶雨林、嚴寒等極度惡劣的環(huán)境下保持相當好的效能。據說把它放入水中幾個星期然后從水中拿出來上膛后仍能射擊。而且它的結構簡單,分解容易;容易清潔和維修,勤務性好;操作簡便。АК-47主要缺點是,由于全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槍機框后座時撞擊機匣底,槍管較短導致瞄準基線較短,瞄準具設計不理想等等缺陷,影響了射擊精度,300米以外無法保證準確射擊,連發(fā)射擊精度更低,實際上它可以滿足以遭遇戰(zhàn)為主的較近距離上戰(zhàn)斗的要求。
1959年投產的改進型號АКМ(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改進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缺點。同時,進一步采用沖壓、焊接工藝,合成材料,減輕重量,生產成本低,利于大量生產,除了退殼時針偶爾會斷外,故障率低。
АК-47系列步槍名聞天下是在1960年代的越南戰(zhàn)爭,АК-47和其中國的仿制品大規(guī)模地武裝越南正規(guī)軍和游擊隊。這種自動武器在叢林環(huán)境中深受士兵信賴。在越南戰(zhàn)爭時期,據說許多美國士兵丟棄手中的不適應熱帶雨林惡劣條件下的笨重的M14自動步槍或者故障頻出的M16自動步槍,轉而使用繳獲的越南士兵的АК-47,只是因為АК-47系列步槍擁有非常優(yōu)良的可靠性、容易控制而密集的火力。
蘇聯(lián)將АК-47系列步槍及其及制造技術輸出到世界各地。由于АК-47和其改進型令人驚詫的可靠性,結構簡單,堅實耐用,物美價廉,使用靈活方便,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甚至西方國家的軍隊或者反政府武裝都廣泛使用的АК-47系列步槍。某些地區(qū)沖突的各方都非常樂意使用АК-47。另外,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進行了仿制或特許生產,其中包括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匈牙利,中國(中國仿制型稱為56式沖鋒槍),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埃及、古巴、朝鮮等,進入21世紀它仍舊在生產。АК-47的設計思路也影響了以色列、芬蘭、中國等多個國家步兵輕武器設計:如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中國的81式自動步槍。АК-47系列步槍是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武器之一。其廣泛程度在輕武器歷史上可能只有毛瑟步槍和柯爾特左輪手槍可以相比。而卡拉什尼科夫則因為АК系列步槍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使用也被譽為“世界槍王”。
不足之處
雖然AK47槍族是20世紀步槍行列中最耀眼的明星,但它畢竟是40年代的產品,從性能方面說,它也存在著許多不足:AK47槍管纏距偏小、M43彈的彈形欠佳、槍彈撞擊目標時過于穩(wěn)定,殺傷效果不好。
研制過程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種發(fā)射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活塞和活塞桿固定在一起,但與機槍框并不相連,彈匣容量10發(fā),導氣管位于槍管上方,這種槍采用槍機回轉式閉鎖,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閉鎖機頭上有兩個大的對稱閉鎖突筍。這種閉鎖方式是直接參考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的。不過在這把半自動卡賓槍上的旋轉機頭是經過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進,比較長,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制其實是從這種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半自動步槍開始的,這種卡賓槍的閉鎖機構的進一步改進成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間研制的所有自動武器的核心部分,這個系統(tǒng)經歷了50多年的實際應用考驗,證實其具有非常優(yōu)越的可靠性,因此這個系統(tǒng)也被人們稱之為卡拉斯尼柯夫系統(tǒng)。
這種半自動卡賓槍1945年的試驗型是1944年試驗型半自動卡賓槍的改進型,基本特征一樣,管狀的拉機柄位于右上方。彈匣設計有所改變。但槍管上方的導氣室,有點像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導氣裝置的外形上也已經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在這種半自動卡賓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自動步槍,并送去參加國家靶場選型試驗。樣槍稱之為AK-46,即1946年式自動步槍。導氣裝置和槍機基本上與原來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一樣,使用沖壓鉚接機匣,發(fā)射機構有單發(fā)和全自動兩種,連發(fā)阻鐵在扳機上;30發(fā)弧形彈匣的入口在機匣下方,保險/快慢機柄都在機匣左側,手槍型握把,槍托、前握把和護木都是木制的,槍口制退器為圓柱形。
AK-47型試驗型的操作原理與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采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機匣是沖壓成形的,機匣前部與槍管固定,保險/快慢機柄首次被安放在機匣的右側。導氣室沒有調節(jié)裝置,拉機柄在右側。AK-47型2號試驗槍的特征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藥燃氣,導氣筒下方與槍管之間的位置有泄氣孔,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于完全密封的狀態(tài),活塞桿有四條凹槽。采用新的槍口制退器。
AK-47突擊步槍(第1型)是最終定型并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制的,同一年蘇聯(lián)軍隊正式采用AK-47。這種型號并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采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qū)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
1951年的試驗型(第2型)是在1951年生產的,主要的改變是把機匣的生產方法從沖壓轉變?yōu)闄C加生產。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的優(yōu)點是比較結實,但缺點是比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這樣一個重量不超過0.65kg的銑削機匣,一開始時竟需要2.65kg的鋼材。發(fā)射機構、槍托和握把都經過加強,并增加了一種單刃刺刀。這種新生產的AK-47被稱為“第2型”,不過第2型的產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AK-47(第3型)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進了第2型的槍托連接方式,特別是簡化了機匣的機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產。這一型號被正式稱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 (AK)”,即“7.62mm輕型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許多人稱其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么,第3型的銑削機匣卻比第1型的沖壓機匣更輕。另外第3型的改進還包括彈匣,采用輕金屬的新型彈匣在強度也加強了,而且與原來的鋼制彈匣可以互換;此外,槍托連接方式也進行了簡化和加固,這一系列的改進使突擊步槍的整體重量比第1型更輕,而彈道性能則與第1型完全一致。
結構特點
AK-47式突擊步槍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尤其在風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結構簡單,分解容易。但是連發(fā)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影響精度;與小口徑步槍相比,系統(tǒng)質量較大,攜行不便。該槍使用M43式7.62mm中間型槍彈。該槍有配用固定式木制槍托和折疊式金屬槍托兩種。
該槍槍管與機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線部分長369mm,槍管鍍鉻。無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射擊性能都很好。機匣為鍛件機加工而成。彈匣用鋼或輕金屬制成,不管在什么氣候條件下都可以互換。
擊發(fā)機構為擊錘回轉式,發(fā)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錘,實現(xiàn)單發(fā)和連發(fā)射擊。發(fā)射機構主要由機框、不到位保險、阻鐵、扳機、快慢機、單發(fā)杠桿、擊錘、不到位保險阻鐵等組成??炻龣C位于槍的右側。當快慢機裝定于自動位置時,單發(fā)阻鐵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機下突出部壓住,不能轉動,故扣不住擊錘。此時,擊發(fā)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tài)。扣壓扳機后,阻鐵解脫擊錘,擊錘回轉擊發(fā)。此后,只要扣住扳機不放,擊發(fā)阻鐵和單發(fā)阻鐵都扣不住擊錘,只有不到位保險阻鐵卡筍能抵住擊錘卡槽。當機框復進到位壓下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時,卡筍即脫離擊錘卡槽,擊錘回轉擊發(fā)。以后則重復上述動作,實現(xiàn)連發(fā)射擊。當快慢機裝定于半自動位置時,首發(fā)彈擊發(fā)前,阻鐵扣住擊錘而成待擊狀態(tài)??蹓喊鈾C后,阻鐵解脫擊錘,單發(fā)阻鐵也一同向前回轉。若扣住扳機不放,則擊發(fā)后擊錘被機框壓倒的同時即被單發(fā)阻鐵扣住。此時,由于機框未復進到位,不到位保險阻鐵傳動桿向上抬起,卡筍和擊錘卡槽之間有少許間隙。當機框復進到位,再次解脫不到位保險阻鐵時,擊錘被單發(fā)阻鐵扣住,若再次發(fā)射,必須先松開扳機,使單發(fā)阻鐵解脫擊錘,擊錘隨之被擊發(fā)阻鐵扣住再次成待擊狀態(tài)。如果機框復進不到位,槍機閉鎖就不確實。此時,機框的解脫突筍沒有壓下不到位保險,故保險阻鐵卡筍不能脫離擊錘卡槽。因此,即使扣壓扳機,擊錘仍不能向前回轉,于是形成不到位保險。快慢機柄在最上方位置時,其下突出部頂住單發(fā)阻鐵后突出部和扳機后端突出部的右側,故扣不動扳機,實現(xiàn)保險。若此時擊錘在待擊位置,彈膛內有槍彈,因扣不動扳機,擊錘不能解脫,所以形成后方保險。若此時擊錘在擊發(fā)位置,因扣不動扳機,阻鐵不能向前回轉,擊錘后倒時即被阻鐵擋住,機框只能后坐一很短的距離,不能將彈匣內的槍彈推進彈膛,故形成前方保險。
該槍瞄準裝置采用機械瞄準具,并配有夜視瞄準具。柱形準星和表尺U形缺口照門都有可翻轉附件,內裝熒光材料鐳221。表尺分劃為100~800m,一個分劃為100m,戰(zhàn)斗表尺裝定300m。但使用瞄準具瞄準時,只能上下擰動準星作高低校正,無法進行風偏修正,而且夜間射擊時往往將準星護翼誤認為是準星。
其他
曾有一種說法,認為AK-47是抄襲了德國Stg44突擊步槍而設計出來的,證據就是兩者外形相似。但事實上Stg44和AK-47的基本結構和原理,都有著極大的不同;只是輪廓投影的相似而矣。Stg44和AK-47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設計概念,不過在那個年代,也只有Stg44是唯一技術成熟且有大量實戰(zhàn)經驗的參照物。AK-47是既揉合了前人的精髓而又帶有設計者自己技術性質的創(chuàng)新設計的步槍。
1970年代有這么一句俏皮話:“美國出口的是可口可樂,日本出口的是Sony電器,而蘇聯(lián)出口的是AK47”。根據前蘇聯(lián)方面的統(tǒng)計,全球范圍內的АК-47系列自動步槍中,9成是仿制品,真正產地是前蘇聯(lián)的僅有10%左右。
АК-47一度是匪徒愛用的槍枝。過去香港警察的佩槍主要用于防衛(wèi)用途,所以只配備點38手槍。后來,葉繼歡、季炳雄、張子強等悍匪不斷在香港做案,并配備了火力強勁的АК-47自動步槍,一度使警方束手無策。后來經過改善火力,以及加強情報等各部門的配套,才把局勢扭轉,進而把匪徒繩之于法。
1980年代美國毒品犯罪分子經常使用АК-47系列步槍,在虛構的影視劇情節(jié)中也經常出現(xiàn)。對公眾造成的心理影響,導致美國在1989年立法禁止進口АК-47系列步槍,理由是擁有幾個所謂的“突擊武器”的外形特征。
АК-47系列其它主要型號
АКС-47(AKS):采用可折疊金屬槍托的型號。槍托折疊長645毫米。供空降部隊、坦克兵和特種分隊使用。
АКМ/АКМС:零部件大量采用沖壓、焊接工藝,機匣用沖壓工藝制造代替了機加工藝,重量減輕到3.15千克。扳機組件上增加了擊錘減速裝置,消除擊針打擊子彈底火時啞火的可能性。槍口安裝一個簡單的斜切口形槍口防跳器,提高連發(fā)射擊時的散布精度。АКМС是АКМ的折疊槍托的型號。
РПК:在АКМ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班用輕機槍,RPK是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的縮寫。采用延長型槍管,折疊型兩腳架,40發(fā)彈匣和75發(fā)彈鼓供彈。重量5.6千克。
AK-47突擊步槍 規(guī)格
原產地:蘇聯(lián)/俄羅斯
類型:突擊步槍、自動步槍
口徑:7.62mm
彈藥:7.62×39mm М1943中間型威力槍彈
彈匣容量:30發(fā)
槍機:導氣式,回轉式閉鎖槍機
空槍重:4.3 公斤
全長:870 毫米(固定槍托型);645毫米(折疊槍托型)
瞄準基線:378 毫米
槍管長度:415 毫米
膛線:4條,右旋,纏距240mm
射速:600發(fā)/分鐘
槍口動能:1980 J
槍口初速:710 米/秒
有效射程:300 米
表尺射程:800 米
瞄準具:柱形準星準星,U形缺口照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