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目
一、判斷句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為”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F、借助于“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G、無標(biāo)志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H、少數(shù)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二、被動句
(一)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
A、靠“于”引進主動者。
B、在動詞前加“見”,表被動。
C、在動詞前加介詞“為”,表被動
D、用“為……所”或“為所”連用結(jié)構(gòu),表被動。
E、用“被”表被動。
(二)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
三、省略句
A主語省略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D定語省略
E介詞省略
F定語中心語省略
四、
A主謂倒裝。
B賓語前置。
C定語后置。
D狀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五、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guān)系的句子,叫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斷句的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常見的有如下幾種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為”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F、借助于“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G、無標(biāo)志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H、少數(shù)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時還錯雜使用,不過還是判斷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ā肚G軻刺秦王》)
譯:今天去了而不回來(好好復(fù)命)的是無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刺秦王》)
譯: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強迫你你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譯: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譯: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
5、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譯: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
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譯: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游褒禪山記》)
譯: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譯:現(xiàn)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chǎn)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
1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ā队伟U山記》)
譯: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
B、“……也”。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越過晉國而把遠方的鄭國當(dāng)作東部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
2、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3、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這是寡人的過錯。
4、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譯: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我們還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譯:這是天子的云氣。
7、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
譯:就可以占領(lǐng)秦的全境稱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
譯: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卻去進攻他,這是不合道義的。
9、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譯:此刻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目的是針對沛公。
10、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譯:鄙意以為大王不應(yīng)該這么做。
1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蘭亭集序》)
譯: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12、所謂前洞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譯: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15、有志矣,不隨以止也。(《游褒禪山記》)
譯:有了志向,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譯: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東西來幫助,也不能到達。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18、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這就是學(xué)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19、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荊軻刺秦王》)
譯: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齒捶胸頓足的事啊。
20、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譯:不要跟跟著他們一塊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賦》)
譯:本來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赤壁賦》)
譯:這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譯:我留下來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與他一塊去。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譯: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來送荊軻。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荊軻刺秦王》)
譯:陪侍在殿上的大臣們,,不能帶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譯: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就愛你過來都將被他所俘虜!
5、客何為者?(《鴻門宴》)
譯:來人是干什么的?
6、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游褒禪山記》)
譯: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譯:是沛公的參乘樊噲。(《鴻門宴》)
E、用“為”作判斷詞表示判斷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譯: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
2、於人為可譏。(《游褒禪山記》)
翻譯: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
3、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譯: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則”“皆”“乃”“非” “悉”、“本”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1、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譯: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探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翻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3、非為織作遲。(《孔雀東南飛》)
譯:不是我織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赤壁賦》)
翻譯:這不是曹操的詩嗎?
5、茍非吾之所有,(《赤壁賦》)
譯:假如不是我的。
G、無標(biāo)志詞,而謂語對其主語有斷定性。
1、君家婦難為!譯:而是你家的媳婦難做?。。ā犊兹笘|南飛》)
H、少數(shù)用“是”作判斷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2、汝是大家子。
二、
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說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F(xiàn)代漢語一般用“被”引進主動者,但文言文表被動的方式較多,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用“于”“為”“為……所”“見”“被”字表被動句。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來推斷。
(一)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句。
A、靠“于”引進主動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B、在動詞前加“見”,表被動。
1、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譯:而燕國被欺凌的恥辱就可以除掉了。(《鴻門宴》)
2、漸見愁煎迫。譯:漸漸被(顧念母親從此孤獨無靠的)憂愁煎熬壓迫。(《孔雀東南飛》)
C、在動詞前加介詞“為”,表被動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譯:父親、母親和宗族,全被殺戮或沒收為官奴了。(《荊軻刺秦王》)
2、吾屬今為之虜矣!譯: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鴻門宴》)
D、用“為……所”或“為所”連用結(jié)構(gòu),表被動。
1、為仲卿母所遣。譯:被焦仲卿的母親休棄。(《孔雀東南飛》
2、吾屬今為之所虜矣。譯:我們這些人都會被他俘虜。(《鴻門宴》)
3、若屬皆且為所虜!譯:你們這些人都將被被他所俘虜?。ā而欓T宴》)
E、用“被”表被動。
1、今日被驅(qū)遣。譯:今日被休棄。(《孔雀東南飛》
2、仍更被驅(qū)遣。譯:想不到還要被驅(qū)遣。(《孔雀東南飛》
3、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譯: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荊軻刺秦王》)
(二)沒有被動詞,意思上隱含被動。
1、婦女無所幸。譯:婦女沒有被寵幸。(《鴻門宴》)
三、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現(xiàn)象,當(dāng)文言文的省略情況比現(xiàn)代文多見,也較復(fù)雜。常見的是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
A主語省略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D定語省略
E介詞省略
F定語中心語省略
A主語省略
1、(蘇子)舉酒屬客。譯:蘇軾舉起酒杯勸人喝酒。(《赤壁賦》)
2、于是(蘇子)飲酒樂甚。譯:這時候蘇軾喝著酒,快樂極了。(《赤壁賦》)
3、(蘇子和客)相與枕藉乎舟中。譯:蘇軾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著墊著睡著了。(《赤壁賦》)
4、(蘭芝)乃投水而死。譯:蘭芝于是投水自盡。(《孔雀東南飛》
5、(蘭芝)十三能織素。譯:蘭芝十三歲就能織白絹。(《孔雀東南飛》
6、(婚姻生活)始爾未為久譯:婚姻生活才開頭。(《孔雀東南飛》
7、(我)終老不復(fù)取。譯:我就一輩子不再娶妻。(《孔雀東南飛》
8、(沛公)坐須臾。 譯:沛公坐了一會兒。(《鴻門宴》)
B謂語省略
C賓語省略
1、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譯:有志氣,不盲從別人而停止。(《游褒禪山記》)
2、遣去慎莫留(她)。 譯:千萬不要留她。(《孔雀東南飛》
3、戒之慎勿忘(這個悲?。┳g:以此為鑒,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悲劇。(《孔雀東南飛》
4、使工以藥淬之,以(之)試人。譯:讓工匠用毒藥浸過它,拿它在人身上試驗。(《荊軻刺秦王》)
5、人不敢與(之)忤視。譯:人們不敢對他正眼相看。(《荊軻刺秦王》)
6、欲與(之)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譯: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遠,還未到來,為此而留下等待他。(《荊軻刺秦王》)
7、前為(之)謝曰。譯: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荊軻刺秦王》)
8、使(之)畢使于前。譯: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荊軻刺秦王》)
9、豎子不足與(之)謀。譯: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鴻門宴》)
10、毋從(其)俱死。譯: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送死。(《鴻門宴》)
11、則與(之)斗卮酒。譯: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鴻門宴》)
12、為(吾)擊破沛公軍。譯: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鴻門宴》)
D定語省略
1、主簿通(太守)語言?!g:主簿傳達太守的話。(《孔雀東南飛》
2、樊噲側(cè)其盾以撞,(交戟)衛(wèi)士仆地。譯:樊噲側(cè)著盾牌一撞,交戟的衛(wèi)兵們跌倒在地上。(《鴻門宴》)
E介詞省略
1、而卒葬(于)之—譯:死后葬在這里。(《游褒禪山記》)
2、有碑仆(于)道—譯: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禪山記》)
3、沛公軍(于)霸上—譯:沛公在霸上駐軍。(《鴻門宴》)
4、徘徊(于)庭樹下?!g:在庭樹下徘徊?!犊兹笘|南飛》
5、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譯:現(xiàn)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金,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譯:用一百金買下。(《荊軻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帶一點兵器。(《荊軻刺秦王》)
8、沛公軍(于)霸上。譯:劉邦駐軍在霸上。(《鴻門宴》)
9、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譯: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鴻門宴》)
10、置之(于)坐上。譯:把它放在座位上。(《鴻門宴》)
F定語中心語省略
四、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一般以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狀語在前,動詞在后;謂語在前,賓語在后。如果這種順序被顛倒,就成為“倒裝句”。文言文的語序倒裝主要有四種:
A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在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B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dāng)賓語、疑問代詞充當(dāng)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biāo)志時候,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C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
D狀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A主謂倒裝。
1、渺渺兮予懷。—“渺渺”是主語“予懷”的前置謂語,譯:我的心想得很遠很遠啊。(《赤壁賦》)
B賓語前置。
1、何為其然也?—(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為什么簫聲這么悲涼呢?(《赤壁賦》)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現(xiàn)在在哪里呢?(《赤壁賦》)
3、而又何羨乎?—(何羨是羨何的倒裝)譯:又羨慕什么呢?(《赤壁賦》)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譯:不如此,我怎么會這樣?(《鴻門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裝)譯:今天的事情怎么樣?(《鴻門宴》)
6、客何為者?—(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客人是干什么的?(《鴻門宴》)
7、大王來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裝)譯: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鴻門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沛公在哪里?(《鴻門宴》)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
1、及時相遣歸?!ㄏ嗲矚w是遣歸相的倒裝)譯: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東南飛》
2、嬉戲莫相忘?!ㄏ嗤峭嗟牡寡b)譯:游戲時不要忘了我。《孔雀東南飛》
3、誓天不相負?!ㄏ嘭撌秦撓嗟牡寡b)譯:我指天發(fā)誓,絕不會辜負你?!犊兹笘|南飛》
4、好自相扶將?!ㄏ喾鰧⑹欠鰧⑾嗟牡寡b)譯:好好侍奉婆婆?!犊兹笘|南飛》
5、還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裝)譯:那時一定去接你?!犊兹笘|南飛》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裝)譯:永遠不要忘記我啊!《孔雀東南飛》
7、君既若見錄。—(見錄是錄我的倒裝)譯:您既然如此惦記我。《孔雀東南飛》
8、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ㄗ砸馐且庾缘牡寡b)譯:但是我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guān)中(《鴻門宴》)
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前邊
C定語后置。
1、凌萬頃之茫然?!H皇侨f頃的后置定語)譯:越過茫茫的江面。(《赤壁賦》)
2、客有吹洞蕭者,—(吹洞簫是客的后置定語)譯:有吹洞簫的客人(《赤壁賦》)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ㄖ涫率琴e客的后置定語)譯: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荊軻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是白璧的后置定語,一雙是玉斗的后置定語)譯:我拿一雙白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給亞父。(《鴻門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語) 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荊軻刺秦王》)
6、金千斤,邑萬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語,萬家是邑的后置定語)譯: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荊軻刺秦王》)
7、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ㄈ桥e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語)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鴻門宴》)
D狀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應(yīng)為“蘇子與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賦》)
2、月出于東山之上。(應(yīng)為“月于東山之上出?!保ā冻啾谫x》)
3、徘徊于斗牛之間。(應(yīng)為“于斗牛之間徘徊?!保ā冻啾谫x》)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應(yīng)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赤壁賦》)
5、相與枕藉乎舟中。(應(yīng)為“相與乎舟中枕藉?!保ā冻啾谫x》)
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應(yīng)為“唐浮圖慧褒始于其址舍.?!保ā队伟U山記》)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游褒禪山記》)
7、沛公軍霸上。(應(yīng)為“沛公(于)霸上駐軍“)(《鴻門宴》)
8、徘徊庭樹下。(應(yīng)為“(于)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9、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yīng)為“夫今樊將軍,秦王(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譯:現(xiàn)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10、嘉為先言于秦王曰。(應(yīng)為“嘉為先于秦王言曰。”)譯: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說道。(《荊軻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應(yīng)為“燕王于庭拜送。”)譯:燕王親自在庭前拜送。(《荊軻刺秦王》)
12、見燕使者咸陽宮。(應(yīng)為“(于)咸陽宮見燕使者?!保┳g:(秦王)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13、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應(yīng)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于項羽言曰?!保┳g: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鴻門宴》)
14、具告以事。(應(yīng)為“以事具告?!保┳g:把事情全告訴了他。(《鴻門宴》)
15、長于臣。(應(yīng)為“于臣長。”)譯:比我大。(《鴻門宴》)
1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應(yīng)為“以沛公言具報項王。”)譯:把劉邦的話全部報告了項羽。(《鴻門宴》)
17、得復(fù)見將軍于此。(應(yīng)為“得于此復(fù)見將軍?!保┳g: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鴻門宴》)
五、固定句式
1、孰與君少長?(固定格式,孰與,表示比較和選擇,意思是“跟……比較,哪個(誰)……?”)譯:跟你比,年齡誰大誰???(《鴻門宴》)
2、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固定格式,相當(dāng)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來……的)譯:我就能夠有報答太子的機會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