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忘我的根本是無我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②,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③,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
①
②
③
品讀:
老子所說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是要魂魄不分離,魂魄合一,陰陽合一。欲魂魄不分離,人們就不能為萬事萬物所迷。而不為萬事萬物迷惑的根本,是要覺悟萬物皆有其無,萬物的無,是萬物的大用;萬物的無,是萬物無中生有,生生不息的根本;萬物的無,是萬物的無限可能性。因?yàn)槿f物皆有其無,從而使萬物的大用,能夠無窮無盡。
但人們常常容易被萬事萬物所迷惑,人們?nèi)菀酌杂谖迳?,迷于五音,迷于五味,迷于田獵游戲,迷于難得之貨。人們之所以容易被萬物迷惑,根本原因是人們有身體的欲望,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貪欲,執(zhí)著,與妄念,有功名之欲,有名利之心。老子告誡人們,要“為腹不為目”,即為心不為身,要放下身體的欲望,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終連心中的理想也一同放下,超越生命所有的執(zhí)著,回歸自然,回歸于道,回歸于無,自然而然地?zé)o中生有,生生不息。
人們之所以有身體的欲望,其根本原因是人們有身體。眼、耳、鼻、舌、身、意,皆是其身。有身,則有我;有我,則有分別;有分別,則有是非;有是非,則“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道就會缺失,偏愛之心就會形成。有偏愛,則有善惡美丑,有標(biāo)準(zhǔn),有得失,有求不得,有已失去,則人生就成了充滿痛苦與煩惱的一生。所以老子說,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煩惱,其根本就是要無身,無我?!凹拔釤o身,吾有何患?”無身,無我,方可以與萬物為一,與天地共生,方可以成道。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尊崇與恥辱都能讓自己驚醒,覺悟這些大憂慮煩惱,就像覺悟自己的身體一樣?!墩f文》:“寵,尊居也。”居于上位,被下位之人尊崇,本意為尊崇。受寵的人,受到尊崇的人,為龍,為王,為圣人,為功成名就之人,為上人?!秶Z·楚語》寫到:“寵神其祖?!卑炎嫦犬?dāng)作神靈來尊崇,祭祀。引申為恩寵、寵愛,這樣的恩寵,常常被人們當(dāng)作一種榮耀?!蹲髠鳌ふ压辍穼懙剑骸熬詾橹遥鯇欀?。”在這里,寵,就是恩寵、寵愛的意思,變成了位居下位的人,受到上位君王的恩寵,寵愛。受寵之人,就變成了功臣,變成了賢才良將,甚至變成了無德無才而得到恩愛的人。《周易。師卦》也寫到:“承天寵也?!奔词钦f領(lǐng)受上天的恩寵,領(lǐng)受上天的榮耀。老子在這里是說,無論是來自下位人們的尊崇,還是來自上天、來自上位之人,包括長輩的寵愛,都要讓自己驚醒,都是自己覺悟的機(jī)會。
《說文》:“辱,恥也。” 《周易。恒卦》寫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久守持圓滿的德行,就會遭致羞辱。失德即遭辱,無德即遭辱?!吨芤?。系辭下傳》也寫到:“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痹馐艿搅藧u辱與危難,如果還不驚醒,那么就離死不遠(yuǎn)了。也就是說,遭受恥辱人們要驚覺到,死亡的危險(xiǎn)也許很快也會來到,要防患于未然。而遠(yuǎn)離恥辱的方法,在《論語。學(xué)而篇》中寫到:“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謙恭待人合乎禮,就能夠避免恥辱。而老子給出的方法,則是無身?!凹拔釤o身,吾有何患?”無身,無我,無寵辱之心,則從根本上遠(yuǎn)離寵辱,從而達(dá)到寵辱皆忘的境界。
老子讓人們寵辱皆驚,無論是寵還是辱,都要驚醒,驚覺。而儒家更重視對恥辱的驚覺?!抖Y記?中庸》寫到:“知恥近乎勇?!庇X悟了恥辱,知道了恥辱,就接近了勇敢。勇敢就是勇于改過,勇于遠(yuǎn)離恥辱?!睹献印けM心上》更進(jìn)一步寫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比瞬荒懿恢佬邜u,不知道羞恥的羞恥,才是真正的羞恥。
有一種說法,說西方文化是一種“罪感文化”,人人皆有原罪,人人一出生就有罪;而中國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主要是指儒家的恥感意識??鬃釉凇墩撜Z。子路》中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也。”行為謙恭而有恥感意識,出使外邦不辜負(fù)君王的使命,才可以稱為士。春秋時(shí)期著名政治家管仲說:“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泵髂┣宄跛枷爰翌櫻孜湟嗾f:“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笨梢姡獝u對于人們的重要性,知恥的目的是要遠(yuǎn)離恥辱,不再遭受恥辱。
驚的繁體字為驚?!墩f文》:“驚,馬駭也?!备兄今R駭,讓人警惕戒懼,遠(yuǎn)離危險(xiǎn),防止災(zāi)難的發(fā)生?!吨芤住U鹭浴芬矊懙剑骸罢痼@百里,驚遠(yuǎn)而懼邇也?!笔钦f君王的號令,像驚雷一樣,讓遠(yuǎn)近的人們都驚覺起來,并且有一種畏懼感,這樣才能遠(yuǎn)離危險(xiǎn)?!墩f文》:“患,憂也。”《廣雅》:“患,苦也?!笨梢姡贾傅氖菓n慮,煩惱,痛苦。佛家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怨憎會是說抱怨與憎惡聚集到一起,五陰熾盛是說色、受、想、行、識五種欲望,讓人心火熊熊燃燒,讓人時(shí)時(shí)遭受欲望的煎熬。佛家說,苦的原因,是因?yàn)槿藗冐澯?,?zhí)著與欲念之心太重。老子說,覺悟苦,就像覺悟身體一樣??嗟母驹?,是因?yàn)橛猩恚形?,若人們無身,無我,也就不會有貪欲,執(zhí)著與妄念,當(dāng)然也就不會感受到苦了。
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什么叫做無論寵辱都要驚醒,覺悟?寵為下,辱亦為下,無論寵辱,得到了要從得到中覺悟,失去了要從失去中覺悟,才叫做寵辱皆覺悟。寵為下,即是說無論是在上位被人尊崇,還是在下位被人恩寵,都是一種卑下的行為態(tài)度。只要有受寵之心,就是一種卑下的心態(tài)。既然寵為下,那么,辱亦為下。
在老子這里,無論寵辱,都是卑下,得到與失去,都是人們驚醒,覺悟的機(jī)會。老子在下文,進(jìn)一步明確地寫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睘?zāi)難里面有幸福,幸福里面有災(zāi)難。幸福與災(zāi)難是相互依存,能夠相互轉(zhuǎn)化。所以,人們無論遭遇了幸福,還是遭遇了災(zāi)難,都要驚醒,要從幸福中覺悟到災(zāi)難就要來了,要防患于未然,遠(yuǎn)離兇險(xiǎn)。當(dāng)人們遭遇到了災(zāi)難時(shí),同樣要醒覺,要從災(zāi)難中覺悟到幸福已經(jīng)不遠(yuǎn),要振作起來,不被災(zāi)難打倒,要意氣風(fēng)發(fā),斗志昂揚(yáng)地迎接幸福的到來。因此,《周易。乾卦》告誡人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白天要自強(qiáng)不息,晚上要反省,覺悟自己,即是遭遇兇險(xiǎn)也會化險(xiǎn)為夷,也不會遭遇什么災(zāi)難?!墩撜Z。學(xué)而》中,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曾子說自己每天多次反省,醒覺,覺悟自己,曾子主要在三個(gè)方面覺悟自己,那就是:為人謀事,沒有盡心竭力,百分百嗎?與朋友交往,沒有采取信任的態(tài)度,信守承諾嗎?所傳授的知識,自己沒有親身練習(xí),實(shí)踐嗎?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在《四言銘系述》寫到:“盡心于人曰忠?!敝遥潜M心竭力,百分百付出的意思。
中國文化十分具有憂患意識,老子說:“寵辱若驚?!睙o論寵辱,都要驚醒,覺悟?!吨芤住O缔o下傳》亦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比藳]有遠(yuǎn)大理想,必然會有當(dāng)下的煩惱。《孟子·告子下》更進(jìn)一步寫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睉n患是磨礪自己的機(jī)會,讓人們成長壯大,安樂則容易令人沉淪墮落,迅速走向滅亡。曾子臨死之前,告訴自己的弟子,說自己一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痹拥膽n患意識,讓自己如臨大敵。老子所說的憂患意識,是讓人們超然憂患之上,最終修身養(yǎng)性,無身無我,無憂無患,而儒家所說的憂患意識,則是樂于憂患,樂于用憂患磨礪自己,在憂患中成長壯大。
錯(cuò)誤地理解憂患意識,甚至追求憂患的思想,給中國人帶來極大的危害,用北宋思想家王安石的話說就是:“少年憂患傷豪氣,老去經(jīng)綸誤半生?!钡⒂趹n患,則容易失去萬丈豪情,沖天豪氣,則易于失去自由。其實(shí),儒家最初就擔(dān)心人們把憂患當(dāng)作苦行,當(dāng)作修行的捷徑,擔(dān)心人們會耽于憂患,而死于憂患,所以同時(shí)發(fā)揚(yáng)了“樂感文化”?!吨芤?。系辭上傳》寫到:“樂天知命,故不憂。”在《周易》中,乾為天,乾創(chuàng)造了萬物,故,天可以理解為道?!吨芤?。說卦傳》寫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窮盡了理,窮盡了性,就是命。也就是《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在道即為命,在天地,在人,在萬物即為性,性從命出,性即命,命即道。樂天知命,即是覺悟了道,知道了道,知道了道能夠無中生有,無窮無盡,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生生不息,是一件多么讓人快樂的事情,人們還有什么值得擔(dān)憂的,還有什么值得憂患的?所以孔子能夠“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并且孔子知道,“智者無惑,勇者無懼,仁者無憂?!敝腔鄣娜瞬粫曰?,勇敢的人沒有恐懼,內(nèi)心充滿仁愛的人,就不會憂慮。所以顏淵能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闭嬲屩袊烁械綉n患的是“憂道不憂貧”,憂慮自己沒有覺悟道,憂慮自己不能夠樂天知命,而不憂慮自己的貧困。因此,孔子說自己“朝聞道,夕死可矣?!痹绯坑X悟了大道,晚上死都沒有遺憾了。
3、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什么叫覺悟大的憂慮,像覺悟自我一樣?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慮,是因?yàn)槲矣猩?,有我。佛家的色身,為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六根貪戀六塵,即貪戀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常常為六塵所迷,以至于讓人迷失本性,迷失道德,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簡單來說,六塵可以統(tǒng)稱為身欲。人們有身欲,所以有物欲,有情欲,有功名欲,有權(quán)利欲,有身份地位欲,有圣賢欲,有寵辱欲,有得到尊重得到認(rèn)同的欲望,有長壽欲。即是佛家所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即把我擁有的當(dāng)作我;人相即我比他人強(qiáng);眾生相,即我是眾生中的圣賢之人;壽者相,即我是尊者長者智者。佛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家讓人們放下對身相的執(zhí)著,透過身相,見佛性;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透過萬物有形有象的有,看萬物內(nèi)在的無;超越身欲,看內(nèi)心是多么圓滿自足,無所不有。
4、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如果我沒有了身,沒有了我,也就不會有任何憂慮,煩惱,痛苦了。老子在這里,是讓人們放下對身、對我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身,執(zhí)著于我,就是執(zhí)著于有。執(zhí)著于有,就有局限性,就是執(zhí)著于有形有象之物,就會失去無限可能性,就會失去無形無相的道,就會失去了無所不有的無。失去了無,失去了道,就不能無中生有,就不能道生萬物,就不能生生不息,則天下萬物就會有窮盡之日。
有身,故有我。有我,即有憂慮,有煩惱,有痛苦。如果我沒有了身,也就沒有了我,也就沒有了相,沒有了私,沒有了欲,也就超越了萬物,超越了人,超越了天地,也就能獨(dú)與宇宙精神相往來,也就成為了道。身是成道的大患,我是成道的大障礙,破除我,放下對我的執(zhí)著,才能走向成道,修道之路。忘我的根本是無我,無我無身,讓有形有象的我,歸于無形無象的道,讓有歸于無,讓我成為與天地共生之人。無我,就有自由。
失去了無,失去了道,生命就失去了超然物外的自由,自己就成為了自己的地獄,自己就成了自己的囚牢。天下最大的囚牢,不是別人,而是自我。
5、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要超越欲身,覺悟到自己是用道身,法身,佛身的方式存在著。可以用觀照的方式,來覺悟自己的道身。觀照我,觀照我的我形我象,沒有獨(dú)立存在的我,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下萬物皆是一個(gè)整體,則天下皆是我,我就是天下。繼續(xù)觀照,從我中觀照無,觀照我的內(nèi)在圓滿自足,我的領(lǐng)悟,可以無中生有,我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我的無同樣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繼續(xù)觀照,觀照“有”最終會歸于無,“無”時(shí)刻都在創(chuàng)造有,有無相生,周而復(fù)始,無始無終。觀照有無為一,陰陽合一,我即道。一個(gè)人如何覺悟自我?一個(gè)人如何看重自我?一個(gè)人看重自己看重到天下就是我身,我身就是天下,也就覺悟了道身,這樣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一個(gè)人如何珍愛自我?一個(gè)人珍愛自我珍愛到自我就是天下,天下就是自我,這樣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
老子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是無欲無身,無私無我,最終成道的功夫。無我,則天地萬物皆是我,無身,則天地萬物皆是身;無私,則天地萬物皆為天地萬物所有;無欲,則天地萬物皆自然而然,生生不息,不受我的控制,不受我的束縛,不受我的干擾,天地萬物皆自由。
6、綜述
修道難,成道更難。人們不易成道,是因?yàn)槿藗冇猩?,并且把欲身?dāng)作道身,把身欲當(dāng)作人生。有身有我,有我就有得失之心,寵辱之心。得到即喜,失去即悲,卻不知道禍福相隨,福禍相依,不知道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更不知道得即是失,失即是得。所以老子說,寵辱皆驚,無論受寵,還是受辱,都是驚醒,覺悟的機(jī)會。人們有寵與辱的體驗(yàn),根本上來說是人們有寵與辱之心,如果人們沒有寵辱之心,也就不會有寵與辱的體驗(yàn),也就會寵辱皆忘,心曠神怡,無我兩忘,逍遙天地之間。
人們有寵辱之心,是因?yàn)槿藗冇形?。有我即會追逐五色,五音,五味;追逐五色,五音,五味,則容易癡迷其中,喪失本性,最終讓自己看待事物只停留在萬事萬物的表象,而不能覺知萬事萬物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本末倒置,顛倒夢想。
寵辱得失,是覺悟自我的機(jī)會,重新覺悟到自我就是整體天下,自我就是整個(gè)宇宙,將偏私之我,劃入無限的宇宙萬物之中。則宇宙萬物生生不息,我即生生不息;宇宙萬物無窮無盡,我即無窮無盡;宇宙萬物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我即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宇宙萬物與道合一,我即與道合一。最終覺悟到我即道,我即人。人即天地人的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人三者為一,是一個(gè)完整的整體,不可一分為三。這樣的人,天下與其為一,不必將天下交付給他,不必將天下托付給他,天下已經(jīng)與他成為一個(gè)整體,他已經(jīng)天人合一。
7、失弓得弓
楚王打獵時(shí)丟失了一張寶弓,遍尋不到,就灑脫地對隨從說到:“不必再尋找了。楚國的人丟失了一張弓,楚國的人最終會得到它,也就等于楚國并沒有丟失弓箭,有什么可惜的?”孔子聽到后,就說:“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人丟失了弓箭,最終人還會得到它,得到它的又何必一定是楚國人呢?老子聽到后,也說:“失弓,得之。何必人也?”丟失了弓箭,人得不到,猿猴會得到。猿猴得到了弓箭,玩耍一番,同樣會其樂無窮。即使猿猴得不到,天地也會得到,弓箭在天地的懷抱中,回歸了自然,如同回家了一樣溫暖安全,哪還有丟失了弓箭的遺憾?得到它的又何必一定是人呢?
老子表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萬物皆在天地中,無得無失,無寵無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