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民族,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許多美德我們應該把它發(fā)揚光大,作為我們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眾多內(nèi)容來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體表現(xiàn)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
一、“孝悌” 的歷史本義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jīng)》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比寮姨岢┑哪康?,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
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chǔ),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貫穿于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孝可概括為以下六點:第一,贍養(yǎng)父母。《論語·為政》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钡诙?,敬重雙親?!墩撜Z·為政》說:“……至于犬馬,皆有能養(yǎng),不敬,何以別呼?”第三,以愛心愉悅老人?!抖Y記·內(nèi)則》說:“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第四,規(guī)勸父母錯誤言行?!抖Y記·坊記》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第五,不做有損父母聲譽道義的事。《論語·為政》說:“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第六,不做無謂的有損父母所給予的軀體健康的事。《孟子·離婁下》說:“不顧父母之養(yǎng)…好勇斗狠……不孝也”等?!般敝饕缸鹁葱珠L,弟兄相親?!蹲髠鳌ふ压辍分姓f:“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孝與悌相聯(lián)系,是為適應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來的。
二、“孝悌” 的社會意義
但是儒家社會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緣為中心親疏關(guān)系的社會網(wǎng)絡(luò)而缺乏普通人之間的仁愛和社會信任關(guān)系的認識。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 學而第一》)。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tǒng)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fā)生過程?!靶┮舱撸錇槿手九c?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學而第一》)。就道德社會關(guān)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 “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孝悌” 的時代意義
然而隨著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邊就是子,象征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征著心中關(guān)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并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核挥鹗┯谌耍甲饔糜谙庾晕抑行牡莫M隘視野。一個人,假如對含辛茹苦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父母尚且不去關(guān)愛,他又如何能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社會,愛國家,愛人民呢?孝已經(jīng)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yǎng),而成了社會的需要。面對著層出不窮的社會丑惡現(xiàn)象,不禁讓人感傷人心不古,世道沉淪。由此可見道德觀念的樹立是多么重要。于是孝成為今天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洞髮W》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看來要干事,先做人,只有把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好了才能擔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在人的血緣關(guān)系中,除了父子關(guān)系之外,最親近的就是兄弟關(guān)系了。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安定。(曹植《七步詩》流傳千古,而不悌的曹丕被指責千年。)可見“悌”的重要性?,F(xiàn)在雖然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長大后也要自立生活。然而當一個人遇到困難需要求助于別人時,首先想到的還是兄弟。在現(xiàn)代社會中“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同事,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不矢,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現(xiàn)代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因此更需要團隊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擴大和延伸。
四、教育活動中 “孝悌”的意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就是孔子說:“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能輕松做到這些,才可以學習知識?!边@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德育為本,育人為先”的思想是如此地契合。從德育角度而言,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愛”。 而孝是“愛”的延伸,是“愛”的反映。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chǔ)。試問沒有孝心哪來愛心。正因為接受父母養(yǎng)育之恩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yǎng),人類才能生存在世間,若不懂得知恩報恩,豈非枉此人生?!為兒女盡孝要早,不論巨細,都能對父母知恩,感恩,報恩。同時“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這種“博愛”沒有原則性。故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毙⑼贫鴱V之,由對家庭的盡倫盡孝上升為對社會盡職盡愛?!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住?,扶助孤殘,救助貧弱,“愛”的教育由此不是水到渠成嗎?!所以象孝悌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如今自我意識特強的新一代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顏元曾談到:你看看孔子吧,他為什么不先教人學文而先要人孝悌謹信泛愛呢?為什么不先教人性道一貫而要人先學“三物”呢?像蘿卜之類的蔬菜,即使是上智的人和老農(nóng),起初也不知這是可吃的東西;即使能從其形狀、顏色推斷它是可以吃的,也不知道蘿卜的味道,必須親口試一下才知道。所以說,必須“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德育中的“孝悌”猶如智育中的“格物”,都是基礎(chǔ),都是前者的出發(fā)點。
五、總結(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值得我們繼承發(fā)揚,由于市場經(jīng)濟本身消極面致使社會生活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有的還很嚴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shè)已越來越重要。這其中就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儒家思想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礎(chǔ)。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親人故舊,才能更進一步升華成為愛民族,愛祖國,這與我們現(xiàn)階段所提出的以人為本位思考的生命教育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切合的。一個在孝悌氛圍中成長的人,感情最深沉,執(zhí)著,這樣的感情發(fā)揚擴充,就是仁民愛物的高尚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毙┲?,對于提高個人的人格理念。穩(wěn)定社會人心,政通人和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笆仔⒋沃斝?、泛愛眾”,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們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根”,那就是首先要做好一個中國人,掌握好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以安徽西遞宏村承志堂前堂的一副楹聯(lián)作為結(jié)尾“敦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