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2006年12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正 門
▲ 正 門
草堂正門由青磚素瓦、粉墻丹柱和石作臺階而成,盡顯古樸典雅。其正上方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書。兩側楹聯(lián)“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出自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當年草堂舊址的地理方位。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
▲ 正 門
立于正門對面白墻黑邊、磚砌的照壁,是依照寺觀祠廟的形制而設,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部分。它既與草堂建筑形成對抗之美,又對草堂建筑群與外部環(huán)境起“障景”作用。
▲正門照壁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大廨前的整個庭園碧水縈繞,竹樹相映,古樹參天,一派天成之作的麗景雅苑,這正體現(xiàn)出杜甫的“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jīng)霜”、“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的詩情畫意。
▲大廨前的整個庭園
▲大廨前庭園水景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這處建筑作了如此命名。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為抽象和夸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xiàn)詩人飽經(jīng)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正向蒼天發(fā)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大廨內杜甫塑像
▲ 大廨內杜甫塑像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币馑际牵何遗c你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杰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墨客不能為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云壯志! 下聯(lián)“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意思是:您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著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墒亲髡邊s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lián)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游覽草堂時在這里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贊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
▲大廨東壁楹聯(lián)
▲ 大廨西壁楹聯(lián)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為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修建;為過廳式建筑,風格樸實無華,但器宇軒昂,恢弘而古雅。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 詩史堂
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边@副對聯(lián)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 詩史堂
▲ 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
詩史堂內東側懸掛有陳毅元帥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贝寺?lián)出自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中的詩句。陳毅元帥說:“此杜詩佳句最富現(xiàn)實意義,余以千古詩人,詩人千古贊之。”
▲ 陳毅撰寫的對聯(lián)
詩史堂內西側還懸掛有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贝寺?lián)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與憂民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wěn),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 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美譽。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jīng)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并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堂內杜甫銅質胡須被游客摸得晶亮,也許都想沾點詩人的“才氣”和祈點“福(胡的諧音)氣”。
▲ 杜甫半身銅像
詩史堂東廊連接《詩圣著千秋》陳列室,該館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chuàng)意獎。采用現(xiàn)代的陳列手段和鮮明而形象的陳列語言,展示了杜甫詩歌的輝煌成就,表現(xiàn)了杜甫思想的深遠影響。
▲《詩圣著千秋》陳列館
詩史堂西廊連接《草堂留后世》陳列室。
▲《草堂留后世》陳列館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柴門”占地僅20平方米,雖建筑體量較小,素雅古樸,但其開敞、通透的建筑形式,自然地將游客引入工部祠前院落;“柴門”原本是杜甫營造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我們常可以讀到有關柴門的詩句。
▲ 柴 門
▲ 柴門水景
柴門楹柱上懸掛著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云誥補書的一副對聯(lián):“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艷慕、猶勞車馬駐江干?!睂β?lián)構思非常巧妙。其意: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后人們仍然懷著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 柴 門
“水檻”在杜甫的草堂生活中,是一處充滿情趣的去處。詩人常在那里或憑欄遠眺,或坐而垂釣。今水檻為清代所建,保留了杜詩所描繪的清溪碧水,翠竹綠蔭的環(huán)境氛圍。
▲ 水 檻
柴門內,工部祠前之東西兩側,有“水竹居”、“恰受航軒”兩室相配。兩室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為祭祀饗殿的主體地位,整個小院顯得素雅、肅穆。東側“水竹居”,由杜甫《奉酬嚴公寄題野亭》詩句“拾遺曾奏數(shù)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之景而成。
▲ 水竹居
西側“恰受航軒”因杜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保ā赌相彙罚┒妹!扒∈芎杰帯蔽萆愍M長,仿若船舟;步入其中,頗有水中行舟之感。
▲ 恰受航軒
步入柴門,即可見草堂主體建筑的最后一重——工部祠。杜甫在蜀,曾入嚴武幕,朝廷任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之職,故而后世尊稱其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宇稱為工部祠。今之工部祠為清嘉慶十六年(1811)所建,后雖有修葺,卻大體保留了當時的原貌。工部祠,作為祭祀之用的饗殿,本應有華麗的雕飾,恢宏的氣派,但現(xiàn)存工部祠為風格樸實的平房,保持其民居建筑的古樸、簡潔格調,以其青瓦突檐、素面無飾的建筑特色,給人一種樸素莊嚴的感覺。
▲ 工部祠
工部祠門前及門兩側懸有楹聯(lián)三幅。一幅為清咸豐四年初(1854年),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撰書,聯(lián)曰:“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另一幅是清人王闿運所撰,聯(lián)日:“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莫言地僻經(jīng)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另一幅是清人嚴岳蓮所撰,聯(lián)日:“歌吟成史乘,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詩卷遂為唐變雅;仕隱好溪山,遷客騷人,多聚于此,草堂應作魯靈光。”
▲工部祠楹聯(lián)
工部祠內,正中設杜甫神龕,東西兩側設宋代詩人陸游、黃庭堅神龕配饗。二人都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工部祠杜甫神龕兩側懸掛的清人錢保塘所撰對聯(lián):“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睂S、陸配祀杜甫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工部祠除供奉有杜甫、陸游、黃庭堅的神龕外,還陳列有明清兩代鐫刻的三位詩人的石刻、木刻像,清乾隆和嘉慶重修時鐫刻的草堂石刻圖,以及有關陸、黃配祀的碑記刻石文物。
▲工部祠杜甫神龕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六根木柱支撐出圓形的草頂,亭前蒼楠高聳。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渾厚而又秀潤,也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書?!吧倭瓯ぁ笔嵌鸥Σ萏米罹邩酥拘缘慕ㄖ?。
▲ 少陵碑亭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公元760年春,杜甫得親友資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年詩人棲身于此,有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無奈,但也是在這里,詩人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茅屋故居
杜甫離蜀,“草堂”無存。為再現(xiàn)杜甫當年所居住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20世紀80年代,借鑒川西民居風格,重建了杜甫的茅屋,再現(xiàn)詩情畫意的田園風貌。茅屋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墻,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筑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
依據(jù)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qū)”。景區(qū)內溪流環(huán)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
▲ 舍 南
▲ 舍 北
杜甫草堂共有三個門:正門、南門和北門。
▲北 門
▲ 杜詩書法木刻廊
▲ 杜詩書法木刻廊
從杜甫草堂南大門入館,經(jīng)過“草堂影壁”,順紅墻夾道的花徑徐行數(shù)十米后,有一個精巧別致的院落,其門額上書“浣花祠”。雖然浣花祠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是,它卻與杜甫沒有多大關聯(lián),而是為一位巾幗英雄而建造的。
▲ 浣花祠
傳說,有一位姓任的姑娘由于保衛(wèi)成都,維護統(tǒng)一有功,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冀國夫人”,名垂青史,受到人們的尊崇,為她立祠紀念。又因任氏從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后占杜甫舊居為別宅,又有“舍宅為寺”的善舉,所以紀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邊,與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鄰,其祠稱“冀國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跡與浣花溪有關,故人們多稱她為“浣花夫人”,稱其祠為“浣花祠”,這樣反更親切,也更具傳奇色彩。
▲ 浣花祠大門
杜甫有詩:“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據(jù)此推想,當年定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通往草堂,即所謂“花徑”。
▲ 花 徑
▲ 紅墻夾道的花徑
▲ 花 徑
位于杜甫草堂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草堂”影壁?!安萏谩倍智迦酥荏镁龝鴮懀煮w敦厚而遒勁,然后用瓷器碎片鑲嵌在上面,古雅別致。
▲“草堂”影壁
▲ 大雅堂
▲ 大雅堂
▲情系草堂
▲ 萬佛樓
步出草堂南門,回首再見大門兩旁由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書的清代學者顧復初的一副名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lián)道出了后世人對這位千古詩圣的高度評價和崇敬,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將永遠光耀后世。
▲ 杜甫草堂南門
▲ 杜甫草堂南門全景
出草堂的南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浣花溪的得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yè),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