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先生也將《鷓鴣飛》改編成笛曲。他改編的《鷓鴣飛》曲式也是由原來的一段體改這二段體,增加了快板段落。樂曲的慢板旋律優(yōu)美、華麗,以無伴奏的獨奏形式,傾向于對大自然的描繪,尤其是側(cè)重于展示鷓鴣鳥在天空展翅高飛、婀娜多姿的情態(tài),抒發(fā)人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正如他本人解釋的那樣:“表現(xiàn)了鷓鴣鳥向陽而飛,時近時遠(yuǎn),忽高忽低,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形象……”快板段落是在原曲的基本音調(diào)上加花變奏而成,其旋律流暢、情緒活潑。此外,陸春齡先生改編《鷓鴣飛》開頭與結(jié)尾的處理富有特點,全曲的首尾呼應(yīng),表現(xiàn)出鷓鴣鳥向遠(yuǎn)空飛去,逐漸消失在天邊,給人以余味不盡之感。經(jīng)過十幾年的修改整理,出版樂譜與錄音播放,陸春齡先生的笛曲《鷓鴣飛》在群眾中流傳甚廣。
2008年排演《浣紗記》西施的故事,笛韻深沉,旋律悠揚,呢喃聲幻化出另一個世界。茶樹婆娑,稻浪旖旎,浣溪蜿蜒。岸邊石板猶在,水中倩影無蹤;野花猖獗,游魚放蕩,流水嘲咤,金沙嗚咽。壯士七年未歸,美女三載不笑。舍青春靚麗,棄故地雙親,以紓國難。然一旦奇恥大辱得雪,則勾踐善忘,越國不記;視之如鶉衣,棄之如敝屣。兔死尚且狗烹,鳥盡猶自弓藏,更何論殘花半朵,弱柳一枝?如今還能記得她的,唯有浣溪之石板,山間之鷓鴣!在該劇將《鷓鴣飛》這首笛曲作為背景音樂,受到了很好的音樂效果,為《浣紗記》成功奠定了基礎(chǔ)。通過實踐,使我深刻感到笛曲《鷓鴣飛》的藝術(shù)感染力;對笛曲有了更深的感受!愿《鷓鴣飛》這朵藝術(shù)之花在我國民族音樂“百花園”里,得以繼承發(fā)展,且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