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李濟仁是新安醫(yī)學世家“張一帖”第14代傳人,皖南醫(yī)學院教授、附屬弋磯山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全國首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濟仁在繼承新安醫(yī)學前賢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對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病等診治經(jīng)驗頗豐,精擅內(nèi)、婦科疑難雜癥,尤擅痹病、痿病、腫瘤等等疑難頑疾的診治,獨具特色,臨床屢起重癥沉疴。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并且在國醫(yī)大師李濟仁工作室進行病案收集整理工作,受益匪淺。茲舉其治療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驗案3則整理如下,并附筆者學習心得,希望能為同道提供參考。
醫(yī)案一某男,15歲,1985年1月31日初診?;颊咴V進行性雙下肢無力2年余。于1982年5月間上樓時,忽覺雙腿乏力,之后漸感上下樓梯及下蹲后起立困難,疲勞后癥狀明顯,未予重視。其后癥狀逐漸加重,且兩側小腿發(fā)硬,易疲乏,走路左右搖擺。于1984年10月,分別在徐州及上海等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診見:四肢無力,雙下肢明顯,走路搖擺,易疲勞,自汗,盜汗,睡眠多夢,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查體:神清,精神疲乏,兩臀部及兩大腿部肌肉萎縮明顯,雙側腓腸肌假性肥大,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膝反射、跟腱反射減弱,病理反射未引出,無感覺障礙。
診斷:(肝腎不足型)痿癥。
治則:補益肝腎,舒筋活絡。
方藥:玉竹、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杜仲、千年健、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15g,狗脊、肉蓯蓉、雞血藤、活血藤、補骨脂、淫羊藿、仙茅各12g。40劑,每天1劑,水煎服。
3月18日二診:服藥后精神狀態(tài)較前稍好轉,肌肉萎縮及腓腸肌假性肥大等癥同前,納欠佳,二便調,寐安,舌淡紅、苔白,脈濡。仍守上方,去生薏苡仁、炒薏苡仁、杜仲,加蒼術、白術各9g。繼服。
3月28日三診:病史同前,疲乏、自汗等癥狀較前好轉,仍有盜汗,四肢肌力同前,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濡。方藥:玉竹、枸杞子、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15g,肉蓯蓉、補骨脂、懷牛膝、雞血藤、活血藤各12g,巴戟天、蒼術、白術、五加皮各9g。
5月15日四診:病史同前,雙下肢無力、雙側腓腸肌假性肥大較前好轉,兩臀部及兩大腿部肌肉未進一步萎縮,余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濡。處方:生地黃、熟地黃、千年健、當歸、枸杞子各15g,路路通、桑寄生、懷牛膝、木瓜、續(xù)斷、狗脊、雞血藤、活血藤各12g,伸筋草10g,五加皮、桂枝各9g。
8月7日五診:治療已半年,自覺身體較前舒適許多,無自汗、盜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四肢較前稍有力、兩臀部及兩大腿部肌肉未進一步萎縮,走路搖擺較前好轉,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4+級。守上方,每天1劑,水煎服。
10月10日六診:患者自己扶欄桿已能上下樓,雙下肢無力、兩側小腿發(fā)硬較前好轉。食欲漸增,舌脈同前。方藥: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山茱萸、五加皮、千年健、狗脊、雞血藤、活血藤各15g,懷牛膝、木瓜、肉蓯蓉各12g,蒼術、白術各9g。每天1劑,水煎服。
患者從1985年1月至1998年12月,一直在李濟仁處就診,并間斷服藥。因路途遙遠,請求信函交流,李濟仁通過信函了解其病情,并悉心告知其家人應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生活、飲食、鍛煉,其間多次寫信鼓勵患者以增強其治療信心。患者恢復良好,未耽誤學習,于2000年結婚,2002年已育一子。
按人體乃稟受先天之精而生,賴后天水谷之精以養(yǎng)。若素體稟賦薄弱,肝腎精血先天不足,則筋骨不得壯養(yǎng),一旦受邪,則致臟腑、陰陽、氣血、津液諸損而生痿疾。本病起病隱襲,發(fā)展緩慢,很多患者開始時僅表現(xiàn)為某一肢體或四肢軟弱無力,經(jīng)過數(shù)周、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以后才逐漸發(fā)展至喪失運動功能,但也有少數(shù)患者病勢發(fā)展較快,這與患者體質、內(nèi)傷虛損程度以及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有關。
李濟仁治療本案的用藥,體現(xiàn)了守法守方,變中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規(guī)律。方用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為主。肝為藏血之臟,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腎主骨生髓,精血互可轉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三臟并調,以補虧虛之軀。又予壯陽與滋陰瀉火同用的二仙湯加減,以適應陰陽俱虛于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復雜證候。李濟仁認為,無論何種痿病,都存在濕邪留滯和脾虛濕困兩種病理狀態(tài),而薏苡仁有健脾利濕,舒利經(jīng)筋之雙重功效,為治療痿癥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牛膝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其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jīng),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痛不能屈伸,或腿疼不能任地。雞血藤、活血藤也是李濟仁喜用之藥對,冀補血而不滋膩,活血而不傷氣。木瓜作用部位亦偏于下肢,專入肝益筋走血,功能祛濕舒筋活絡,主要用于腰膝無力及筋痹、骨痹之關節(jié)拘攣、筋脈拘急者,李濟仁認為,痹痿癥,尤骨痹、筋痹以下肢為主者,無論虛實均可酌用木瓜。五加皮療小兒行遲,與木瓜配伍,一偏于利濕行水,一偏于舒筋活絡,兩藥合用,取其協(xié)同作用,對于雙下肢痿軟無力者,此配伍又是李濟仁用藥特點之一。
李濟仁還叮囑患者要多食核桃肉。核桃肉雖溫補腎陽之力稍弱,但能補氣養(yǎng)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對于腰膝酸痛,兩足痿弱者,常而食之,尤為適宜。
醫(yī)案二某男,7歲,2010年4月7日初診。家長于2月份發(fā)現(xiàn)患兒上下樓梯困難,雙側小腿肌肉發(fā)硬。在當?shù)貎和t(yī)院就診,給予維生素、激素等治療,效果不佳。實驗室檢查:谷丙轉氨酶(ALT)364u/L,谷草轉氨酶(AST)164u/L,肌酸磷酸激酶(CK)589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03U/L,乳酸脫氫酶(LDH)1045u/L,α-羥丁酸脫氫酶(HBDH)826u/L。3月到北京某醫(yī)院就診,左肱二頭肌肌肉病理示:肌營養(yǎng)不良,假肥大型肌營養(yǎng)不良;DMD基因分析示:外周DMD基因1~9外顯子缺失突變;EMG示:肌源性受損改變,確診為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住院治療無好轉,輾轉至李濟仁處。診見:患兒神疲乏力,上下樓梯困難,下蹲后不易起立,雙側小腿腓腸肌假性肥大,手足心發(fā)熱,盜汗明顯,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診斷:(肝腎陰虛型)痿癥。
治則:滋補肝腎,舒筋活絡。
方藥:生地黃、牡丹皮、虎杖、垂盆草、五味子、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15g,千年健12g,狗脊、五爪金龍、穿山龍、巴戟天、肉蓯蓉、蒼術、白術各10g,炮穿山甲(先煎)8g,全蝎4g。30劑,每天1劑,水煎服。
5月4日二診:服上藥后乏力感、手足心發(fā)熱較前好轉,仍有盜汗,舌紅、苔白,脈細數(shù)。原方去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加地骨皮15g,秦艽、知母各10g,以滋陰養(yǎng)血,養(yǎng)陰與透邪并進。每天1劑,水煎服。
6月25日三診:雙側小腿肌肉發(fā)硬較前好轉,乏力、盜汗也明顯好轉。6月22日復查:AST111u/L,CK4553u/L,CK-MB158u/L,LDH647u/L,HBDH515u/L。原方生地黃加至20g,千年健加至15g。如法繼服,并囑患兒常食核桃肉。
之后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治療,至今仍堅持服藥。家長訴患兒今年9月已開始上小學,并堅持做日常功能鍛煉,正在逐漸康復中。
按中醫(yī)藥治療疾病,辨證非常重要?;純荷舷聵翘堇щy,雙側小腿腓腸肌發(fā)硬,盜汗,手足心熱,舌紅、苔偏黃,脈細數(shù),為典型的兒童虛痿癥。本病常見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和后天調養(yǎng)不當。小兒為蓬勃向上之軀,若喂養(yǎng)不當,則易造成小兒營養(yǎng)失衡或匱乏,后天之精不足,則臟腑陰陽氣血津液皆易損虧,而不能以奉生身,漸則肢體不能正常運動遂成痿疾。又因肝主筋脈,腎主骨生髓,為作強之官,肝腎陰精虧損則筋脈失養(yǎng),骨軟髓枯,作強不能,故見雙下肢痿軟無力。治需滋補肝腎以養(yǎng)先天,理氣健脾以強后天,舒筋活絡以通痿弱之筋。方中生地黃專補腎水之真陰,李濟仁常言:“病人虛而有熱者,最宜用其養(yǎng)陰生津,且其善填骨髓,長肌肉?!卑完焐茝娊罟牵参迮K;肉蓯蓉滋膩柔潤,且補而不峻,善養(yǎng)命門,滋腎氣,既補腎陽,又益精血。兩藥合用,使脾、腎二經(jīng)得所養(yǎng),而諸虛自愈,筋壯骨健。千年健雖補腎益精作用不強,但配伍以上諸藥應用,可加強其生精益髓之功,同時可促進漸充之腎精向患肢血脈的運行,從而加速痿弱肢體肌力的恢復。再取懷牛膝無微不至之功,引藥直達病所。痿癥患者轉氨酶、肌酸激酶等增高,李濟仁喜用降酶功效顯著之垂盆草、五味子。雙側小腿腓腸肌發(fā)硬,予五爪金龍、穿山龍改善其代償期的假性肥大堪稱良效。諸藥合用,守方守法,方藥得彰,取得滿意療效。
醫(yī)案三某男,31歲,2010年6月23日初診。訴四肢遠端肌肉萎縮20年,加重七八年?;颊咚闹h端肌肉萎縮,逐漸加重,早期下肢遠端易抽搐,隨之雙足抬起困難,步履艱辛,腓腸肌假性肥大,漸發(fā)展為遠端肌肉萎縮,雙手靜止性震顫,痛覺減退。于2010年4月在廣州某醫(yī)院診治,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具體用藥不詳,療效欠佳。診見四肢遠端肌肉萎縮,步履艱辛,雙手震顫,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診斷:(肝腎兩虛型)痿癥。
治則:補益肝腎,舒筋活絡。
方藥:黃芪40g,生薏苡仁、炒薏苡仁、雞血藤、活血藤各20g,炒白術、當歸、穿山龍、五爪金龍、威靈仙、扦扦活、狗脊各15g,巴戟天、肉蓯蓉、山茱萸各12g,土鱉10g,炮穿山甲(先煎)10g,全蝎6g。每天1劑,水煎服。
7月5日二診:身體較前舒適,肌力增加。守上方加五加皮、補骨脂各15g。如法繼服。
10月24日三診:步履較前輕松,雙足抬起較前有力,萎縮之肌肉并未進一步惡化,但近日常覺胃脹,偶有噯氣,余無不適。守原方去山茱萸、威靈仙,加木香、陳皮各15g。如法加減,堅持治療服藥,鞏固療效,控制病情。
按本案患者因長期不能隨意運動而肌肉萎縮松弛,筋脈失養(yǎng)則知覺遲鈍無痛感。李濟仁認為,治療痿癥決不能拘泥于“獨取陽明”,應辨明病因,分清臟腑虛實,一方一法,辨證論治。然痿癥病因復雜,“肺熱葉焦”“因于濕……弛長為痿”“脾虛致痿”“痿乃肝、腎、肺、胃四經(jīng)之病”等。故治療痿癥時,若在各證型方劑的基礎上,配伍強筋骨,通經(jīng)絡藥物,有助于增強肌力的恢復,提高療效。亦不能只補陰而忘扶陽,不僅要溫腎陽,還要扶脾陽。若單純應用養(yǎng)陰之劑,無陽性流動之品,則藥物之效難達病所。此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理也。投以肉蓯蓉、山茱萸、狗脊溫陽之品,溫腎而不剛燥,無傷陰之弊,且有強筋骨利機關之功。“二八則腎氣盛。”少年之際,生機旺盛,須有充足精血以供骨脈筋肉生長之需要。該患者10歲即抬腿困難,步履艱辛,乃骨軟筋弱之象。其中雖有濕熱為患者,但至痿弱癥狀出現(xiàn)時,則外邪多以不顯,主要矛盾當是精血不足,筋脈失濡,脾虛不主四肢肌肉所致。故用黃芪、白術、當歸、雞血藤、活血藤,益氣健脾,活血補血,養(yǎng)血通絡。諸藥配伍,乃“陰精得陽助而益充,得血養(yǎng)而益盛”之意。
痿癥屬于疑難病證,如何提高其臨床療效及治愈率,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重點。本病病因病機雖有虛實之別和外感與內(nèi)傷之分,實質為脾胃虛弱、肝腎虧虛、五臟內(nèi)熱、久病正衰、氣血雙損等,導致四肢百骸得不到充足的精血濡養(yǎng),則肢體痿弱不用而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與進步,使得痿癥的診療不斷更新和完善,但仍無確切療法。而中醫(yī)藥治療優(yōu)勢就在于整體調理,補肝腎,強筋骨,兼護脾胃,外邪可祛,正氣可扶。李濟仁認為,對于痿病的治療,不能拘泥于《黃帝內(nèi)經(jīng)》。“治痿獨取陽明”之法,應辨明病因,分清臟腑虛實,且患者體質、內(nèi)傷虛損程度以及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疾病的發(fā)展,必須辨證論治,有其證必有其法,而辨病一定要與辨證相結合,才能發(fā)揮中醫(yī)學特色。李濟仁還告誡人們,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相當重要,甚有望痊愈,不能有“治不好”的心理,積極的心態(tài)有助疾病的治療。臨證時須牢記“五心”:細心問診,悉心辨證,精心論治,耐心鍛煉,靜心調養(yǎng),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