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心理活動是形體的功能體現(xiàn),形體與精神相互依存。中醫(yī)養(yǎng)生,重視形神兼顧。
《內經》是中醫(yī)的經典,《內經》中即有關于如何形與神兼顧的養(yǎng)生方法,通過踐行養(yǎng)生之道,達到形與神俱,形與神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就是養(yǎng)生的成功?!秲冉洝访餮裕肮誓苄闻c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關于養(yǎng)形,可以從調節(jié)飲食、起居、運動等入手。而養(yǎng)神,則另外有方法。
人不但要養(yǎng)形,更要養(yǎng)神,養(yǎng)神包括調養(yǎng)精神和意志。《內經》反復強調的養(yǎng)神原則包括以下幾點: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順時調神、德全不危、形與神俱。
1
養(yǎng)神的中心思想
《內經》中早已提出了精神調養(yǎng)的中心思想。經文明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span>
簡單分析,“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八個字可謂是《內經》精神調養(yǎng)的中心思想。意指思想上安閑清凈,沒有雜念,不被外物耗散心神。若能這樣,就可以精氣調和,精神充沛。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指志意安閑,欲望減少,心情處于安逸狀態(tài),不被外物干擾,容易心理滿足,常感順心順意。
2
以德為本
中醫(yī)重視養(yǎng)德,認為“淳德全道”,這不但符合養(yǎng)生之道,而且,道家與儒家也支持這種理念。《大學》講“德者,本也”,意指修德既能讓我們健康,還能讓我們人生順利,避免危險。
3
順應四時
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四時是萬物生長化收藏之根本,所以只有順應四時陰陽消長變化節(jié)律,才能健康無病。養(yǎng)形要順應四時,養(yǎng)神亦離不開順應四時。
養(yǎng)神的方法很多,此處重視提出以下幾點,包括移情、順志、少欲、節(jié)制、守神、順應四時等。這些方法都源于經典,并且,也完全適用于當前。
1
移情法
所謂移情,即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達到調理精神的效果。當我們遇到挫折與痛苦時,心里存有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即可用移情法來排除排除不良刺激的干擾,將精神轉移到情感以外的事物上。同時,也可以在精神上將事看得淡一些,在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huán)境。
比如,清代《理淪駢文》中說:“七情之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
今時我們可以通過運動,或看書,或旅游,或與朋友聊天,或看電影,或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等方法,去轉移負面情緒。比如,司馬遷因受宮刑,精神苦悶,即通過撰寫《史記》來移情。我自己若是負面情緒時,往往通過跑步或臨床工作來移情,自覺效果極佳。
2
順志法
《內經》講:“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影響著人的健康。對于實現(xiàn)自己正當?shù)囊庠负驮竿?,從而胸懷舒暢,氣和志達。人人都有理想,去努力實現(xiàn)理想,即是順志。《內經》講:“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span>
意志不但支配主宰著人的心理和行為,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生理功能,使身體不受傷害。所以,“順其志”其實是良性的精神調理法。
養(yǎng)神的關鍵是“適嗜欲”、“和喜怒”,爭取達到“致中和”這個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
3
少欲法
人人都有欲望,對于正常的欲望應努力去滿足,因為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內心的快樂愉悅也就隨之而來。
正常的生命需求是維持我們每個人生命健康的基本條件。但是,欲望不能太多,太過的欲望則成為生命痛苦的根源。《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防”;《內經》亦強調:“志閑而少欲”。
若欲望太多,不僅成為精神上痛苦的原因,進一步也會導致身體的病痛。例如《內經》講,“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鄙儆词丘B(yǎng)神,養(yǎng)神即能讓人健康。為了保持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一定要盡量減少欲望。
4
節(jié)制法
七情容易過極,正確的養(yǎng)神方法是,一定要節(jié)制自己的情感,勿使過極。
《內經》強調“和喜怒”,即是要求對過極的情志進行有意識的調節(jié)。比如,憤怒,不僅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平衡,更容易引起精神病變。
人的一生離不開喜怒哀樂,只有理性地控制七情,才可以從容應對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和磨難,從而減少疾病。
5
守神法
內在的精神安定平和是我們健康的根本,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康。
《內經》認為,若能精神“清凈,則肉腠俱閉,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不管是未生病,或者已經生病,若能保持精神的淡泊寧靜,不妄思,不妄想,就有益于健康。梁代大醫(yī)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里說:“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只有這樣心神才能保持安定,內無雜念,五臟六腑的功能就可協(xié)調正常,益壽延年。
另外,《內經》里講的“積精全神”、“摶精神”,都是古人進行精神修煉的專門功夫,通過類似于氣功中的入靜、靜坐等來主動修養(yǎng)精神,使精氣充實,形與神皆健康。
6
順應四時法
春天屬木,與肝相應。肝惡抑郁喜條達,肝氣郁滯則人的心情抑郁而易怒,繼而引發(fā)其他疾病。春天踏青散步,登山賞花,臨溪戲水,陶冶性情,使性情與大自然相應。
夏天屬火,與心相應。逢夏天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廣,精神飽滿,對外界的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樂觀的性格,利于氣機的宣暢。
秋天屬金,與肺相應。秋天陽氣由疏泄轉向收斂,人精神亦受影響而易生悲戚,甚至抑郁消沉,當保持平靜安寧,不張揚,逢秋高氣爽則登高望遠,以舒暢氣機。
冬天屬水,與腎相應。天寒地凍,陰氣盛極,陽氣潛伏,草木凋零。當寧靜平和,“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把欲望盡量減低,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的精神狀態(tài),使神氣內收。養(yǎng)精蓄銳,有利于來春陽氣萌生。
小結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以舍。心藏神。養(yǎng)神,從根本來說,即是養(yǎng)心。養(yǎng)心,不但是醫(yī)家所重,亦是道家、儒家、釋家所重。由此說,關于如何養(yǎng)心安神,亦可以參考道家、儒家、釋家的方法。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