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威廉·T·G·莫頓在切除頸部腫瘤時使用乙醚麻醉。
1867年,約瑟夫·李斯特將路易斯·巴斯德的無菌概念應用到外科手術(shù)中,引入了卡波酸殺菌療法,并描述了防腐原理。
1882年,威廉·霍爾斯特德(William Halsted)首次采用激進的外科手術(shù)治療腫瘤,包括根治性乳房切除術(shù)來治療乳腺癌。
1896年,威廉·康拉德·倫琴發(fā)明X光片,一年后,埃米爾·赫爾曼·格魯貝就用X光片治療了一名乳腺癌患者。
1941年,查爾斯·布倫頓·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發(fā)表研究論文,指出激素與前列腺功能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guān)系,雌性激素可用于治療小鼠前列腺癌。
1966年,查爾斯·布倫頓·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和佩頓·勞斯(Peyton Rous)因在前列腺癌激素治療和腫瘤誘導病毒方面的發(fā)現(xiàn)分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20世紀初,化療治療登場。
1947年,西德尼·法伯(Sidney Farber)醫(yī)生用氨基蝶呤(aminopterin)治療了一名4歲的兒童白血病患者,病情得到部分緩解。
1949年,F(xiàn)DA批準第一個化學制劑mechlorethamine(鹽酸氮芥),用于治療癌癥特別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隨后,威斯康辛州大學的查爾斯·海德堡及其同事開發(fā)了第一種針對非血液系統(tǒng)癌癥的化學制劑,5-氟尿嘧啶(5-FU)。
1955年,證實皮膚癌黑色素瘤與日光照射有關(guān)(環(huán)境因素)。
1959年,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等生活方式因素與肺癌有關(guān),這引發(fā)了控制和限制煙草制品銷售的呼聲(理化因素)。
1960年,費城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9號染色體和22號染色體易位與白血病密切,并最終開發(fā)了小分子抑制劑伊馬替尼(遺傳因素)。
1991年,癌癥死亡人數(shù)自20世紀30年代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出現(xiàn)下降。
1997年,F(xiàn)DA批準第一個單克隆抗體(mAb)藥物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上市,用于治療B細胞淋巴瘤。
1999年,F(xiàn)DA批準第一個用于治療實體瘤的單克隆抗體藥物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Herceptin)上市,用于過度表達HER2蛋白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2001年,F(xiàn)DA批準第一個靶向小分子藥物伊馬替尼(格列衛(wèi))上市,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ML)。
接著,首個靶向EGFR的藥物吉非替尼(Iressa)和厄洛替尼(Tarceva)獲得批準,用于非小細胞肺癌(NSCLC)。
2001年,F(xiàn)DA首次批準ADC藥物吉姆圖珠單抗-奧扎米星(Mylotarge)上市,用于CD-33陽性急性髓細胞白血?。ˋML)治療。
2004年,首次批準貝伐單抗(Avastin)用于結(jié)直腸癌(CRC)患者治療,其通過阻斷血管生成而不是直接靶向腫瘤細胞,現(xiàn)在可用于多種適應癥的治療,包括肺癌、卵巢癌和腎癌。
2010年,一種阻斷CTLA-4蛋白從而激活T細胞的單克隆抗體藥物ipilimumab(Yervoy)上市,可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
2013年,一項臨床試驗顯示,兩名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兒童完全緩解。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T細胞(CAR-T)療法,通過基因修飾患者自身的T細胞來靶向特定癌癥。
2014年,兩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Keytruda)和nivolumab(Opdivo),被批準用于治療黑色素瘤。其通過阻斷PD-1通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靶向癌細胞。
表觀遺傳因素在腫瘤中的作用被重視,即不涉及DNA序列變化的基因表達的遺傳變化,潛在藥物研發(fā)靶點包括組蛋白乙酰轉(zhuǎn)移酶抑制劑、組蛋白脫乙?;敢种苿⒌鞍踪|(zhì)甲基轉(zhuǎn)移酶抑制劑和組蛋白甲基化抑制劑等。
2018年,全世界估計有1810萬癌癥確診病例,預計到2040年,這一數(shù)字將增加到2940萬。
2020年2月,WHO在一份癌癥的報告中估計全世界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癥引起的。
過去十年,一系列針對不同蛋白質(zhì)和癌癥適應癥的靶向小分子上市,包括可逆和共價抑制劑等。當前,藥物發(fā)現(xiàn)聚焦于靶向藥物的新策略,包括基于mRNA的藥物、環(huán)肽、PROTAC、雙環(huán)藥物綴合物、寡核苷酸療法(ASOs)和溶瘤病毒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