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黃 2桂枝 3紫蘇(附:紫蘇梗) 4生姜(附:生姜皮 生姜汁) 5香薷 6荊芥 7防風 8羌活 9白芷 10細辛 11藁本 12蒼耳子(附:蒼耳草) 13辛夷 14蔥白 15鵝不食草 16胡荽 17檉柳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辛溫,辛以發(fā)散,溫可祛寒,故以發(fā)散肌表風寒邪氣為主要作用。主治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或汗出不暢,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等。部分發(fā)散風寒藥分別兼有祛風止癢、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腫、消瘡等功效,又可治風疹瘙癢、風濕痹癥、咳喘以及水腫、瘡瘍初起等兼有風寒表證者。
一.麻黃
【藥性】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咳嗽氣喘
3.風水水腫
另,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用法用量】2~9g。發(fā)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
二.桂枝
【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
【功效】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寒凝血滯諸痛證
3.痰飲、蓄水證
4.心悸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jīng)過多者慎用。
三.紫蘇
【藥性】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
另:能解魚蟹毒。
【用法用量】煎服,5~9g,不宜久煎。
附藥:紫蘇梗
為紫蘇的莖。
性味 辛、甘,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能 寬胸利膈,順氣安胎。適用于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胸脅脹痛等癥。煎服,5~9g。
四.生姜
【藥性】 辛,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脾胃寒證
3.胃寒嘔吐 素有“嘔家圣藥”之稱。
4.肺寒咳嗽
另:對生半夏、生南星等藥毒,及魚蟹食物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搗汁服。
【使用注意】 助火傷陰,熱盛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服。
附藥:
1.生姜皮
為生姜根莖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涼。功能和脾行水消腫,主要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
用生姜搗汁入藥。功同生姜,但偏于開痰止嘔,便于臨床應(yīng)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腫痛,或嘔逆不止、難以下食者,可取汁沖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瀝,沖服或鼻飼給藥,治中風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沖服。
五.香薷
【藥性】辛,微溫。
【功效】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前人稱“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2.水腫腳氣。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發(fā)表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使用注意】辛溫發(fā)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六.荊芥
【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應(yīng)用】
1.外感表證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fā)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去風。
七.防風
【藥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應(yīng)用】
1.外感表證
2.風疹瘙癢
3.風濕痹痛
4.破傷風證
另:亦可用于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的泄瀉,肝脾不和,腹瀉而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鑒別用藥 荊芥與防風
八.羌活
【藥性】辛、苦,溫。歸膀胱經(jīng)、腎經(jīng)。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 煎服,3~9克。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九.白芷
【藥性】辛,溫。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兼祛風止癢。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頭痛、牙痛、風濕痹痛。
3.鼻淵。
4.帶下證。
5.瘡亦用腫毒。
另 本品祛風止癢,可用治皮膚風濕瘙癢。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十.細辛
【藥性】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jīng)。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頭痛、牙痛,風濕痹痛。
3.鼻淵。
4.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 煎服,1~3克;散劑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陰虛陽亢頭痛,陰虛多汗,肺燥傷陰干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十一.藁木
【藥性】辛,溫。歸膀胱經(jīn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巔頂疼痛。
2.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nèi)盛之頭痛者忌服。
十二.蒼耳子
【藥性】辛、苦,溫;有毒。歸肺經(jīng)。
【功效】發(fā)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鼻淵。
3.風濕痹痛。
另 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藥同用,治風疹瘙癢。又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蛉胪枭?。
【使用注意】 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十三.辛夷
【藥性】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發(fā)散風寒,通鼻竅。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鼻塞,鼻淵
【用法用量】 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湯劑宜用紗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陰虛火旺者忌服。
十四.蔥白
【藥性】 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發(fā)汗解表,散寒通陽。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陰盛格陽
另 蔥白外敷有散結(jié)通絡(luò)下乳之功,可治乳汁郁滯不下,乳房脹痛;治瘡癰腫毒,兼有解毒散結(jié)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9g。外用適量。
十五.鵝不食草
【藥性】辛,溫。
【功效】發(fā)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
【應(yīng)用】
1.風寒感冒
2.鼻塞不通 (含過敏性鼻炎)
3.寒痰咳喘
4.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適量。
十六.胡荽
【藥性】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發(fā)表透疹,開胃消食。
【應(yīng)用】
1.麻疹不透
2.飲食不消,納食不佳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熱毒壅盛而疹出不暢者忌服。
十七.檉柳
【藥性】 辛,平。歸肺、胃、心經(jīng) 。
【功效】發(fā)表透疹,祛風除濕。
【應(yīng)用】
1.麻疹不透,祛風除濕。
2.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過大易致心煩、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