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兒童節(jié),請為人父母者一起做一道思考題——(引題)
如何為孩子們帶來學習的成就感?(主題)
文匯報記者 張鵬
“我奮力托舉你當'學霸’,你勢不可擋成'學渣’。”最近,一則北京大學丁延慶教授吐槽“學渣女兒”的視頻火了。他一句“我倆(夫妻倆)都是神童,也要接受孩子平庸的現實”的感慨,無意中引發(fā)不少家長的共鳴。
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在屬于孩子們的節(jié)日里,家長們不妨做一道思考題:如果你們的孩子不是“學霸”,是否也能讓他從中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幸福感、成就感?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且成長“花期”各有不同。如果說,孩子是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教育就是為種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滋養(yǎng)和引導生命的內在力量。
如何讓每個孩子都有充分綻放出彩的機會?這個兒童節(jié)前夕,教育工作者還真有些心里話想對今天的家長們說。
丁延慶教授小時候被稱為“神童”,6歲就能背下整本新華字典,本科就讀于北大社會學系,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大博導。他的夫人,同樣是北大畢業(yè)的高材生,但兩位“超級學霸”的女兒在“學渣”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此,丁延慶坦然道:“完全接受,必須接受,認清楚這一點,對誰都好。”
與之相應,在網絡上,一則“考不上好大學,就意味著不如父母優(yōu)秀嗎”的討論也引發(fā)不少網友的熱議。
“青少年成長是一個動態(tài)命題,這讓家長和老師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青少年成長的'基礎’?!鄙虾V袑W原校長、在基礎教育領域深耕近60年的唐盛昌上周末剛剛摘獲第三屆“關愛青少年成長特別貢獻獎”,在同日舉行的研討會上,他分享了自己對于教育的觀察與思考。
如今,家長群體中彌漫著一股升學焦慮,似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如何構建健康正向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應該成為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們共同直面的重大課題。
在唐盛昌看來,要擺脫各種升學壓力引發(fā)的教育焦慮,家長最好把眼光放遠一些,抓住一些真正影響孩子未來發(fā)展的關鍵點。他強調,無論是跨學科學習,還是將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的教改新舉措,所有這些其實都聚焦于一點:教育,應該幫助每一個孩子實現個性化成長。
在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校長張悅穎看來,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和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這與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的觀點不謀而合。此次來滬參加研討會,他也和同行作了分享:每個孩子成長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他們都是成長中的人,老師和家長都要秉持同一個信念:每個孩子都是“可教之才”。
時下,不少家長常常用 “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對此,不少從事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專家已多番告誡:簡單粗暴的“比較”很容易讓孩子受傷、不自信,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其實,人生是一場長跑,學習將伴隨一生。即便孩子的學習暫時沒有處于領先位置,或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張悅穎的建議是,家長和老師要做一位“有心人”,要挖掘并看到每個學生擅長的學習方式。比如,有的孩子是視覺型學習者,擅長圖形化記憶;有的孩子是聽覺型學習者,聲音更容易在他的腦海中留痕;有的孩子上課總是“坐不住”,這樣的孩子可能是動覺學習者,配合肢體動作,他的腦筋才能轉得更快?!敖虒W中,我們常說要用聽說讀寫等多元方式,調動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p>
夏青峰也建議,學校要盡可能地給每個學生提供發(fā)展不同愛好的機會與平臺,中小學教育不是專業(yè)教育或職業(yè)教育,不能過分地彰顯某一個方面的特色,中小學教育最大的特色應該就是和諧,最大的亮點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fā)展的平臺。
聯系客服